古代人平時交流是說文言文還是白話像我們現在說的話

2021-03-08 01:30:01 字數 2581 閱讀 8985

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是書面語,古人平時也說當時的白話,類似水滸傳那樣。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周振鶴(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是文學革命,文學革命的重要內容就是提倡白話文,於是一般的人就認為文言與白話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而且從來就是如此。如果從古代的歷史文獻與少數存留下來的一些白話文學作品相對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這一點可以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與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便很清楚。

除此而外,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光緒皇帝留下來的硃批中就有從白話到文言的的修改。光緒十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學習批閱奏摺。其中有一份硃批原來寫著「你們作督撫的」應如何如何,後來又在旁邊用小字注著「爾等身膺疆寄……」,這就是從所謂活生生的口語變成文縐縐的文言的典型材料。

再看元朝的白話碑,明太祖朱元璋立於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徹底的白話,與史書所載文言的詔書完全不同,的確證明文言與白話之間差異很大。但如果秦漢上古看來,文言與白話未必就有這麼大的區別。換句話說,古人說話大多是文縐縐的,不大有所謂文言與白話的不同。

雖然古代的白話材料我們今天已經不易得到,但由於南方方言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形態,因此我們今天可以從方言口語中去窺測古代人說話的樣子。以廈門話為例,在日常口頭語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說的文言形態,如中國人最普通的問候語就是「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

」。問人家「有沒有?」廈門話只需說「有無?

」如果問得詳細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

」這裡的「抑」字的用法,現在只能在文言文裡讀到,如「抑或」一詞,但卻正用於今天廈門地地道道的口語裡。所以上古文獻中我們讀來不易的文言其實恐怕都是當時的口語。如果認為上面的例項過於簡單,我們還可以再舉出些稍複雜的例子來。

廈門人批評操之過急的人常說,「未曾學行,就要學飛。」亦即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要學著飛。「未曾」二字是典型的文言,但在廈門卻是口語。

再有十數年前頗為流行的通俗歌曲「酒矸倘賣無?」,差不多所有非閩方言區的人都不知其為何意,但廈門人卻很明白這就是「有沒有空酒瓶可賣?」的意思。

將無字放在句末,又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達方式,但至今卻仍用於方言的口語中,可見文言與白話在古代相去的確不遠。當然,廈門人本身並未意識到他們說的話其實就是古代的文言,因為現在「抑」寥紜鞍?保?

拔叢?鋇摹霸?倍寥簦?

ing〕,就連說話者自己也不知道說的是這些字眼了。其他方言也有類似現象,不遑多舉。

五四運動時期,對傳統文化的批評至為激烈,先知先覺們多認為文言是統治者創造出來愚弄老百姓的東西,甚而認為漢字的難學難認也是治人者有意為之,因而有人至於主張將漢字丟到毛廁裡頭去。其實平心看來,文言與白話的差異以及漢字的繁難複雜本來是語言文字的一個自然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要形容的事物越來越多,要表達的感情越來越豐富,語言文字也就發生了從簡到繁的變化。上古時代多是單音節詞,亦即一字一詞,為了表示更多的內涵,一是增加漢字,二是出現雙音節詞乃至多單節詞;在口頭語言方面也是如此,越簡單的話越容易含混,於是用詞時就不但增加了音節,而且改變了表達的方法。

這些改變不但是漢語本身發展的緣故,還與外來影響有關,魏晉南北朝以後,由於佛教文化的東來,雙音節顯然增多。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斷南下,也肯定要對口語的表達方式有所影響。人隨時隨地要說話,但不是時時刻刻都要寫文章的,顯然口頭語言的變化很快,書面語言的變化就比較慢,因此逐漸地,文言與白話的距離就越來越大,以至於到後來,文言白話明顯為兩途。

其實文言本身非無變化,我們只要看看《尚書》裡頭那些詰屈聱牙的篇什與清末的新民體文章的差距,就可以瞭然了,但這種變化與白話的變遷比較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在文言與白話距離逐漸加大以後,識字者與文盲之間,上層社會與平民百姓之間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既能說白話又能識文言者,自然比只能講白話而寫不來文言的人要高一等了,於是人為的差別又更加大了方言與白話的距離。白話文並非從五四運動起才有,晚清已經有不少人將口語寫成了文章,新文化運動的偉大功績在於使文言文在二三十年間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白話文的一統天下,現在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差異幾乎已經不存,但會寫典雅文字的人也沒有了。

據說修清史的事將要提上議事日程,不知是用文言撰述呢,還是用語體文來寫?

3樓:匿名使用者

說的是白話,與現在說的話有些區別,因為一些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意思會有所變化,甚至有些詞語還會失傳,例如,古人把上班叫當差,把馬紮叫胡床,等等。所以,發明了文言文,以便於文章典籍的流傳。

4樓:樽俎之間

古人交流用的是文言文,語言是個不斷髮展的東西,各個時代都會有所不同,但中國近代受西方文化衝擊嚴重,一些有志之士也尋求救亡圖存的辦法,發生了五四運動自此誕生了白話文。但是從各地方言中還是可以看到文言文的影子,即便是沒讀過書的老農民也可以說出一些文言類的詞彙,這就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中國文化不用學就會,所以本人也以為中國文化的根在那些古籍經典文言文之中

5樓:匿名使用者

平時說話都是說的白話,,,有文化的人之間才會偶爾說文言文等等文縐縐的句子

古時候,,讀書的人很少,,沒有文化的老百姓聽不懂文言文,,文言文只能在士族中才能流傳,,老百姓聽不懂

6樓:獅子座劉治江

有文化的就說話近似於文言文,沒文化的就說糙話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平時交流是說文言文

在古代,人們是不是用文言文來交流的

對於21世紀的學生們來說,我們經常會在語文的學習中學習古代人的一種語言。它就古代的文言文。然而這就讓學生們感到十分好奇了,古代人的日常交流都是用文言文的嗎?通過我們查詢相關的典籍,我們會發現古代人並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並不是使用文言文的,而是使用一種白話文。而當他們寫文章或者考試的時候,他們用的更...

古代人怎麼說話,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

一般來說,在古代也是言文分離的。在遠古,比如甲骨文 金文時代,因為書寫難度相當大,因此書面語肯定比口語簡約,節省文字以節省時間 物力和精力,當然可能二者的距離還不像後來那樣大,或許相當於現在的日常口語和文藝作品中經過加工的口語的區別。但越到後來,言文分離的距離越大。看揚雄等人的 方言 就記載了不同地...

古代人用文言文都是怎麼撩妹的,古人怎麼用文言文撩妹?

現在人撩妹,有著很多的方法,送花買禮物花樣多的很。那古人撩妹也是這樣的嗎?古人沒有手機,沒有網路,就是無數痴男怨女所期待的一生一世一雙人吧。古人撩妹正中了那句 從前車馬很慢,只夠愛一人。古人撩妹最擅長的還是運用詩詞歌賦了,就像李白等的大詩人,寫了無數好詩詞,不知道有多少妹子為之折服呢吧。為女子提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