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形式有磚井嗎古代的墓葬結構方式分幾種

2021-03-07 18:05:44 字數 5273 閱讀 4977

1樓:地煞

沒有,在古代墓葬形式沒有磚井這個形式。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

墓葬的發展:

中國古墓葬墓與葬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兩種事物。「墓」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自古以來,由於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喪葬十分重視。因此,墓葬資料所提供的就不僅僅是埋葬習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等方面的情況。

所以,墓葬所展現的埋葬習俗與埋葬制度常常被視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墓」作為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生的,並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最初的時候,對屍體的處理非常簡單。《周易·繫辭下》雲: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即用茅草裹屍,棄置荒野了事,並不挖墓穴。後來,人們可能不忍心看到親人屍體被禽獸所食,開始掩埋屍體,於是就出現了專門放置屍體的墓穴。

在舊石器時代,由於人類經常利用天然洞穴作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巖棚作為墓地以安置屍體,如山頂洞人的墓就與住所處於同一洞穴之中。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由於生產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便開始有意識營造各種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習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樣,而且明顯具有制度化的特點。

中國所發掘的3000餘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時代的葬俗因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顯示出不同的特色。儘管如此,史前時代各文化共同體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著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則。在新石器時期,人們掘坑埋屍已成為黃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現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單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出現了**與嬰幼兒分葬及等級埋葬制度。到原始社會末期土坑式墓葬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東南沿海、東北地區,出現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側體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會結構特徵,墓坑也更加規整,通過墓葬規模大小、葬具的有無或質量以及隨葬品多寡優劣等來體現身份等級的差異更加明顯。

墓葬的意義:

墓葬研究是以考古出土之墓葬材料為基礎,結合文獻材料來**社會習俗以及宗教行為與觀念的一個研究領域。因此墓葬研究與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觀有著密切關係。

由於生死之事是每一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無論古今社會,一個成員的死亡,常隱含其對整個社會存在的威脅。故生死之事不但具有社會意義,也具有宗教意義。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人的生命一般均相當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人類普遍習俗都會在某個社會成員死後,透過一套喪葬禮制的施行,幫助死者離開生者的社會而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們也可以從生人處理死者和麵對死亡的態度窺探此社會宗教信仰的特色。

喪葬制度通常包括了喪禮儀式和埋葬兩部分。喪禮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儀式,以結束他與這世界的關係,並且保證或引導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埋葬則將死者的身體以一種生者認為恰當的方式加以處理。

葬禮為喪禮的延續,而在許多文化中,葬禮後還有祭祀,為生者企圖與死者往來的活動。由於中國人一向對喪葬採取謹慎的態度,故人類著實可以利用墓葬材料來討論中國古代的宗教與社會現象。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階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2樓:幻之星鳥

歷代墓葬的結構簡介

商代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

亞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型別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

秦漢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

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

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佈局簡化,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有的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櫺窗。

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

三、四個之多。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階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

入唐以後,則多采用磚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

五代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宋至明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型別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託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櫺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

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還流行圓形的。一般多為單室墓,但身份較高的貴族墓也有設前後兩室的。

赤峰的遼駙馬墓和北京的齊王趙德鈞墓,都有前、中、後3室,並多設耳室,顯示了「多室」的特點。

金代的墓葬。

主要是單室磚墓,平面多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圓形的,從墓門到墓室內大量使用仿木建築結構。

明代的帝陵,

與漢唐以來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點是墳丘不成方形而成圓形,周圍砌磚牆,稱為寶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寶城之前設明樓,樓上樹石碑,上刻皇帝的諡號,這也是明陵的新創。玄宮在寶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宮殿。

以已經發掘的明定陵為例,玄宮可分前殿、中殿和後殿,中殿的左右兩側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槨放置在後殿的棺床上。

古代的墓葬結構方式分幾種

3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墓葬結構

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

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

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階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在整個漢帝國或漢文化圈之內,墓葬形制大約可分為主流與旁支兩類。主流墓葬形制,是繼承先秦以來的豎穴木槨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發展出來的橫穴磚室墓,是漢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則如四川的崖墓、山東的石板墓、東北地區的貝墓等,屬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較不普及。因此,為了幫助讀者對漢代墓葬基本結構有所認識,以下我們將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豎穴木槨墓及磚室墓作詳細介紹。

豎穴木槨墓

漢代豎穴木槨墓的基本結構與先秦木槨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開掘一長方形土壙,作為放置棺槨的墓室。

槨室之構造一般均為長方箱形,槨板結合方式以凹槽榫卯為主。槨內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間,以放置棺木及隨葬品。

棺木之形狀,仍以長方箱形為主,亦有頭部較寬之例,至於現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蓋則極為少見。棺板之結合以榫卯或棺釘為之。

槨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種型別,大抵為防潮而設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數墓底有排水設施。而在挖掘墓室時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鬥形。另外在楚文化影響區內,墓道為相當普遍的墓葬設定之一,可能是為施工方便而設,與墓主身分之高低並無絕對之關係。

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

典型磚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豎坑,在豎坑底部橫開一穴,再在此橫穴中以塊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磚室墓築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磚室即築於豎穴之底部,不再開橫穴由於使用磚塊砌法的不同,磚室墓的墓可以發展成相當複雜的形式。

值得說明的是磚室墓的墓葬形式並非突然出現於西漢中期,其源頭也許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山西、陝西地區所使用的土洞墓習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實與磚室墓的橫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開掘一豎穴墓道,到底部之後,再向旁邊橫挖一洞穴,最初做為放置隨葬品之用的龕室,後來逐漸擴大,成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過戰國時期的洞穴為寬淺洞,到後來才轉變為深長洞。

另外,在戰國晚期河南地區還出現一種豎穴空心磚槨墓。這種墓穴的構造基本與豎穴木槨墓相同,唯木槨的部分轉由大型長方空心磚砌成的槨室所代替,磚槨內仍置木棺。由此類墓的規模和隨葬品看來,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為低階官吏或士人。

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漢代為我國古代墓葬方式發生大轉變的時代。以來為墓葬主流的豎穴木槨土坑墓,在漢代轉變為磚室墓。若我們相信一個漢人處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據一套固定的習俗,而這習俗也反映出社會中所普遍流行的價值觀與宗教觀,因此這習俗的變動也代表人們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會、經濟方面的情況有了改變。

對於磚室墓的出現,我們可以從由磚塊築成之槨室要比木槨耐久這點討論,使用磚築墓是否來自於一種想要使墓室永遠不朽的希望?但此種希望又為何起始於中較低階層呢?有人主張這是由於當地缺乏木材,因而經濟力量較差的人就用的磚來代替。

不論事實是否如此,至少我們從墓葬結構的轉變推測,漢代的磚室墓很可能就是將豎穴磚槨墓的磚槨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鄭州出土的一批戰國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順序排列,最早為豎穴土坑,次為豎穴空心磚槨墓其次為土洞墓,再而為土洞空心磚槨墓,也就是橫穴磚室墓,最後有狹長土洞,證明墓葬形制的發展是有其傳承及脈絡可循的。

古代墓葬在河邊嗎,古代墓葬面朝那個方向

不一定古代的宮殿建築早期 夏商周 時代往往在河邊向陽臺地上建築。如夏代的二里頭,商代的殷墟,周代的豐鎬遺址。當然是要在被堆積河岸的臺地上修建。古代宮殿建築均為夯土木結構建築。如果是受侵蝕的河岸灘地豈不是地基很快被掏空,宮殿垮掉。早期因為水利技術的不發達,近河建築宮室有便於取水,排汙,防禦 借用已有河...

古代墓葬面朝那個方向古代墓葬風水怎樣看的

陰宅墓地風水在選址上最重視風水方面的考慮,對龍 砂 穴 水 明堂 近案 遠朝都有一定的格局安排和講究,包括基址的地質 水文 朝向 土壤的要求,尤其是與自然山川景觀渾然一體,達到極為巨集偉完美的境界。墓地的入口,以朝向南 東南及東南偏南為吉相。風水學經書說 氣有風吹就散失,遇上界水就止步。古代人聚集氣...

中國古代墓葬風俗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 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 火葬 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中國古墓葬墓與葬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兩種事物。墓 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 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 墓葬 在墓葬中 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自古以來,由於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