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的造紙術在當時有何優點?從不同方面說

2021-03-07 02:58:20 字數 5590 閱讀 2722

1樓:匿名使用者

1、材料**廣泛,主要用樹皮、麻頭等植物纖維。

2、成本低,可以在民間大量使用

;3、質量輕、書寫方便,使用方便。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在紙張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

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

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傳播到達了印度。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瞭解造紙技術的。

造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2樓:匿名使用者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在紙張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

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

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傳播到達了印度。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瞭解造紙技術的。造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有什麼特點?

3樓:正康三年

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提高了質量。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造紙工藝流程: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晒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意義與價值: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4樓:丨艾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讚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

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

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

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

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制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

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誌》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杆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

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5樓:至天使泡泡

1、原料容易找到。2、**便宜。3、提高了質量。

6樓:匿名使用者

白,因為暴晒漂白。薄,用紙漿凝固的,輕,薄嘛,柔軟,就是宣紙,便宜,材料低廉。最重要的人家是宮裡的,也算是沾點御用的光

蔡倫紙有哪些優點

7樓:桀驁逆天

1.紙張的質量提高 更便於書寫

2.原材料更容易獲得 紙的產量增大 成本更低3.由於這些優點,紙的運用更加廣泛 逐漸取代了帛和竹簡4.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5.造紙術傳入世界各地 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8樓:千年

輕便,易於攜帶,佔空間小,易於書寫,造價低廉,結實耐用

9樓:輝哥耍大牌

明確的說,蔡倫也是改進了造紙工藝,在以前,也有紙,不過紙張發黃,粗糙,類似於我們今天上墳所燒的黃紙。而蔡倫造紙術,使得紙張變的潔白,光滑,而且造紙的**的原料比較廉價,從而為造紙術的推廣提供了可能。

10樓:鐵血俾斯麥親王

沒有人(還活著的)用過,歷史上的記錄也很泛泛,且這種紙屬於最早的紙張,沒有更古老的紙可以做對比,所以理論上沒有人知道這種紙到底有哪些「優點」。 或者說,相比別的紙,它根本沒有優點。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有哪些特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讚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

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

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

但用量很少.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

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

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

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制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

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誌》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杆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

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蔡倫改良的造紙術產生了什麼樣的重大意義?

據 後漢書 宦者列傳 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件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 破布 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 105年 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

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

古代造紙術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原料的分離 打漿 抄造和乾燥4個步驟。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即篾席撈...

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為什麼三國時期還是用竹簡

這是一個推廣問題和習慣問題。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 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 今掖縣 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