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語錄》中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怎麼樣的

2021-03-07 02:29:41 字數 5036 閱讀 3605

1樓:繼潤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

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2樓:blood妖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嫉俗。

在季羨林大師、李學勤先生倡導「重寫學術史」的背景下,結合考古新證和其它文獻,人們對孔孟之道又有新詮釋。

李學勤先生在2023年8月青島「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1]

清末大儒杭辛齋也早就指出:「孟子繼孔子之後,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於性善及經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2]

所謂孔孟之道,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看來:就個體而言,是弘揚、踐行仁、義、禮、智、信等德行;對社會而言,是弘揚中華之德道:即厚生、愛民,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之道。

希望採納!謝謝!

結合先秦諸子語錄分析儒家思想

3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 【評析】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註釋】 施:舊讀shì,動詞。 眾:

指眾人。 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

儒家認為是「聖人」。 病諸:病,擔憂。

諸,「之於」的合音。 夫:句首發語詞。

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賙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

」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

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面的章節裡,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

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是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國君)把百姓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百姓也會把國君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把百姓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百姓也會把國君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

以天下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的憂愁為憂愁。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說:「桀和紂失去天天下,是因為他們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辦法的: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辦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辦法的:人民想要的就為他們聚集,人民討厭的不要給他們 孟子曰: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輕。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

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穀神。」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與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

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馬驚恐車,那麼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車上;平民百姓驚恐政事,那麼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馬驚恐車,就不如使馬安靜;平民百姓驚恐政事,就不如給他們實惠。

選拔賢能的人,推舉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愛,收養孤寡之人,補助貧窮的人,如果這樣,那麼平民百姓就會安心政事政局,然後君子也就會安於政位。傳說:「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

水能承載船隻,也能傾覆船隻。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嗎?高了就壓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餘的就減少些,不足的就補充些。天的道減少有餘的補足不足的,熱鬧的道卻不是這樣,而是減少不足的補充有餘的。

誰能把有餘的拿來補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聖人幹完事情卻沒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願意表現自己的賢能。

「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 因此,立論一定要有三項標準,是哪三項標準呢?墨子說:

是推究來歷,查清過程,付諸實踐。那麼,從哪兒去推究來歷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聖王的事蹟。

從哪兒去查清過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聞目睹的實情。從哪兒去考驗實踐呢?

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實行,觀察它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這就是立論的三項標準。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為之憂勞;能富貴之,**為之貧賤;能存安之,**為之危墜;能生育之,**為之滅絕。(《管子·牧民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於違背民心。

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為我而犧牲了。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

4樓:高中生三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

孔子是春秋晚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戰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講究直抒胸臆講大道理,而孟子則舉例說明道理論述,講危害與好處,使對方心服口服。

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因而他自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但在原則上則義正詞嚴,毫不妥協,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內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雲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拓展資料: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及《五經》中。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一書。

5樓:l一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兩人的區別在於孔子更像是一個正氣凜然的敦厚的長者,而孟子更像是一個萬丈豪情的憤世嫉俗的出世者;

兩人雖然都推崇「仁」的思想,但兩人在這個推崇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而孟子則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要以身作則,大氣,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這與孔子的人生經歷有關,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在生活的各個行業各個角落摸爬滾打過,自然而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向長者請教時也總是恭恭敬敬。

成材後,也將這種恭敬的習慣一以貫之,所以才有「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雲散,然而,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這種種一切都直擊孟子內心的「仁」。

故而孟子會把個人與社會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以解民倒懸為己任,自然是看不慣諸侯們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迴盪在心中,這更激起孔子的憤世疾俗。

關於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思想

大哥,要寫作文你就得去看這幾本書啊,孔子的思想在四書裡面,後三個就是書名。孔子最大的工作就是編緝 禮記 因為當時的情況簡直和文革時期差不多,下屬幹掉上級甚至君王,兒子幹掉兄弟甚至老爸老媽,學生幹掉老師等,都是經常發生的事,亂透了,所以孔夫子為了恢復社會秩序,至少能回到東周那樣,所以編緝了 禮記 老子...

先秦諸子中,主張「性本惡」的是哪一位思想家

先秦諸子中,主張 性本惡 的是荀子。荀子 約公元前313年 公元前238年 名況,字卿,華夏族 漢族 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 文學家 政治家,時人尊稱 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 荀 與 孫 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 位於今山東蘭陵縣 令。荀子對儒...

仲尼的語錄有哪些,《論語》中孔子的語錄有哪些?

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二 巧言令色,鮮亦仁 三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四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陸 詩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