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古代散文進行鑑賞?從那些角度,請詳細說明

2021-03-06 00:33:02 字數 5580 閱讀 4576

1樓:蘇_紫沁

一 知人論世、具體分析

歷史唯物論要求認識客觀事物,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用之於認識一篇古代作品,那就應當是知人論世,具體分析。古代散文既然是古代作家的作品,當然是依據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創作出來的。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必須瞭解作家和他的時代的社會生活。即便是同一時代的作家,他們有不同的遭遇、思想歷程和藝術道路,因而他們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藝術特點。再進一步說,一個作家一生的創作是隨著他的思想、藝術的發展而變化著的,不可能一成不變,因而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藝術上的差異。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應當而且必須具體瞭解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麼時期創作的,具體瞭解這一時代的社會生活情況,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這一作家在這一時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狀況及藝術進展,等等。這就是知人**。如果分析作品僅限於就事論事,就作品分析作品,那是很難認識這一作品的特點,更難作出恰當的歷史評價的。

二 從分析結構入手

知人論世,具體分析,是分析一篇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那麼,具體地說,作品讀懂了,從**入手分析呢?從分析結構入手。

古代散文結構一般都有三個層次:一是文體結構,二是思想內容結構,三是藝術形式結構。所謂文體結構,就是看它屬於哪種文體。

自從魏文帝曹丕《典論·**》把文章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的四科八體之後,文體分類日益繁細。中唐以後,駢散分道,宋代應用文體已多達幾十種。而到了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則僅正統的文體就近八十種,可見文體在古代很受重視。

古代散文大多遵循傳統文體,所以我們分析作品便應看清題目,辨明文體。古代散文的題目,有自擬的,也有後人代擬的,但都標明文體,例如元結《右溪記》、歐陽修《醉翁亭記》和曾鞏《墨池記》,都是「記」體。按照「記」體的格式,一般要求記敘何時何地何事,當事人,事情經過,作記原由等等,這三篇記對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並達到了的。

它們都是先記地點,次寫景物或傳說,再寫事情,然後寫功用或影響,最後說明作記原由。可見文體格式是根據這一文體的應用需要而確定的,實質是一種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結構形式,對應寫的內容具有框架作用。文體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會在作品的結構形式上體現出來,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結構便應看清題目,辨明文體,瞭解它的文體結構。

優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確定的主題思想,即所謂「立意」,來寫某一件事或某一問題的一個方面,也就是所謂「謀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體結構首先取決於它的主題思想的邏輯結構。為了把握思想內容的邏輯結構,這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節之後,再進行抽象的邏輯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內容的內在聯絡。

比較而言,敘事文、說理文的內容結構容易分析和把握,寫景文、抒情文則要困難一些。因為前者直接表現為邏輯結構,而後者則往往以具體形象或形象性手法來表達思想,並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詩的特點,即形象的跳躍性和邏輯省略,如寓情於景、用典喻理、比興寄託等,這就必須分析具體形象的含義,把握它們的邏輯聯絡。

唐代王維《山中與秀才裴迪書》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維寫此文是為了約請好友裴迪在明年春天科試之後,來自己的山中別墅一遊。主題思想是勸誡裴迪不要熱中功名、留戀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隱的抉擇上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超脫的態度。

這一主題思想決定這封信的內容結構:第一段說明作者瞭解裴迪在這年冬天忙於溫經,準備投身明年春天科試,因而不便邀請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別墅,只能獨自歸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達山中別墅時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約請裴迪在明年春天務必來山中同遊。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寫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斯之不遠,儻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2樓:小嬋

可以從散文的修辭手法、表達情感等一些方面進行賞析

如何欣賞散文

3樓:匿名使用者

概括的:

一、欣賞散文,要真切地體會作者所創設的情景(感情氣氛)。能體會作者所創設的情景,能領悟到作者所表達的主題和思想感情,進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二、欣賞散文,要領會散文獨特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進一步理解散文內在的韻味。

三、欣賞散文,還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深入地理解,反覆地體會,才能對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全面的:散文的『四步閱讀欣賞法』

如果將詩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話,那麼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靈活的筆法,濃烈的情味和優美的語言征服了許多讀者的心。我以為,散文是最大眾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寫景散文為最。

面對一篇情鬱意遠的散文該如何欣賞呢?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了寫景散文的「四步閱讀法」——

第一步,緊扣「文眼」聚散明。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神聚」,雖然取材範圍廣泛,內容博雜,所謂「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裡」,但都統一在「神」這個靈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這一統領全文的「神」,那麼就會迅速而準確地把握文章,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在散文中總有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詞句,是為「文眼」,倘若讀者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抓住這「點睛」之筆,就能透視文章的「心靈」,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確廣博、紛繁的題材是怎樣被有機地組織起來的。

譬如: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散文單元的五篇課文就很典型。在《綠〉中,只要找到「驚詫」一詞,就能明白作者為什麼在寫梅雨潭的綠之前,先要寫梅雨瀑、梅雨亭以及周圍的景色和梅雨潭得名的原因;《荷塘月色》,只要扣住「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就能知道作者在重點措寫了「荷塘月色」之後,為什麼還要聯想到江南採蓮的風俗,憶起《西洲曲》裡的句子;《燈》,只要抓住「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再聯絡作者的處境和寫作背景,就能弄清為什麼除了寫眼前的「燈」之外,還要寫回憶中的「燈」和聯想(傳說)中的「燈」;《蒲公英》,只要立足作者的那段「無聲的呼喚」,就能懂得為什麼作者能從眼前「吹」蒲公英的情景,聯想到自己童年「吹」蒲公英、戰爭歲月「吃」「植」蒲公英和那個「蒲公英兒子」;《故鄉的榕樹》,只要能找到倒數第二自然段含有「懷念」、「思念」字樣的兩個反問句,就能體會作者為什麼由眼前的兩棵榕樹和小兒子口含榕樹葉吹口哨逗小黑狗取樂的場面,想到了故鄉的榕樹,又由此聯絡到了故鄉的人和事。

第二步,找準線索結構清。

線索是串連文章內容的一根「紅線」,它在文章結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恰當的線索,文章將是「一盤散沙」。找準散文的線索,就可理清它的內容結構。寫景散文一般以遊蹤或某一景物為線索。

例如:《綠》、《荷塘月色》以遊蹤為線索,《燈》、《蒲公英》、《故鄉的榕樹》則分別以「燈」、「蒲公英」和「故鄉的榕樹」為線索。順著線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從而形成課文內容的結構提綱,對其嚴謹、巧妙、獨到的構思技巧有個全面的掌握,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第三步,融情於景見立意。

「一切景語即情語。」大凡寫景散文都要採用借景抒情、寄情於物、託物言志或象徵等手法來含蓄、形象而具體地表情達意。常言道:

「畫龍點睛」,唯有「點睛」方能出神,「畫龍」之後才好「點睛」,而「畫龍」的過程即是融情於景的過程,所以,把握寫景散文的「立意 」,需要緊扣「文眼」,認真賞析作者對景物細膩逼真的描寫,特別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細細品味,隨著作者的思路層層推進,向縱深開掘;結合寫作背景,全面歸納。例如:《綠》所表現的熱愛生活、 勇於進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悶情緒(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燈》的希望永存,抗戰必勝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戰」思想,《故鄉的榕樹》的思鄉之情等立意,都是通過對景物的精雕細刻,層層鋪墊,噴發而出的。

第四,語言美妙動我心。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藝術語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創作個性的,所謂「言為心聲」,因此,品讀散文的優美語段,能夠使讀者受到美的薰陶,達到「與我心有慼慼焉」的審美境界。賞析、品味散文的語言,進行有效積累,對開拓我們的思維空間,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充實文學素養,都是大有裨益的。

每個作家都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摯,巴金的含蓄深沉,壺井榮的樸實誠懇,黃河浪的活潑輕靈等等。我們需要兼採眾家之長,遨遊於文學藝術的江海之中。

當然,閱讀散文,我們必須發揮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因為優美的散文是作家想象和聯想的結果;如果我們單*理性的思索,而不投注足夠的感情,那又怎麼能夠領悟其妙境和真諦?

掌握了「四步閱讀法」,也就得到了點石成金的「指頭」,自覺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必有所獲,也會對散文的寫作訓練有所幫助。

4樓:匿名使用者

散文的鑑賞注意四點:1藝術構思的匠心;2優美意境的創造;3詩情文采的鋪染;4是否具有健康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情趣,給人思想啟示和審美享受。 散文的鑑賞,不能就作品的情景就事論事,不能僅僅侷限於作品的歷史背景。

一個優秀的散文作品,決不會囿於自己所屬的那個時代,而往往具有超越時代的強大穿透力和輻射力。我們應該從中探求至今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精髓。任何一個散文作品,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整體。

每一區域性都與整體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絡。要注意立足於整體去闡釋區域性,從區域性去觀照整體。 提高鑑賞散文的能力的過程,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工程,必須掌握要領,諸如把握立意,抓住中心。

善抓文眼,按圖索驥。明白情物,即景、披事、體物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分析結構,弄清特點。

體味情言,仔細回味,注意修辭手法,明白其表達作用。瞭解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如渲染、鋪墊、象徵、伏筆、照應、懸念方能把握美文實質。只有潛心研讀,持之以恆,鑑賞水平才會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根據散文的特點,鑑賞時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 把握立意 散文,或敘事,或抒情、或說理。它通過對某個人物某件事情的敘述,對某種風物的描繪,來抒發某種感情,表達某種思想,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啟迪,使之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有的思想比較集中,情感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諱,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

所以我們在鑑賞作品時,必須清理作品的材料。諸如生活畫面、場景、人物、事件、風物等,分析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絡,探索作者感受不斷深化的脈絡,進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二、 善抓文眼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視窗」,「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鑑賞散文,善抓「文眼」較為重要。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賞佳作就像按圖索驥,順藤摸瓜一樣。

三、 明白情物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組織人、事、物、景的重要線索,它使作品的結構顯得緊湊嚴密、波瀾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靈活,或是託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將感情深藏在字裡行間。可以說,一篇優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兩種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寫景是為了抒情明理。

若離開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們在鑑賞散文時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從即景、披事、體物入手,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四、 分析結構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們鑑賞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組織材料的結構特點,明確其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文中的「神」。所以分析散文結構對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無裨益。

五、 體味情言 散文的語言風格很多。優秀的散文語言都能做到精練準確、樸素自然、清新明快、親切感人。針對不同作家的不同語言風格特點,如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有的豪放,有的婉約,就要仔細玩味,仔細體味散文的語言之美。

另外還要注意修辭的作用,散文語言比較注重形象、生動。一般多用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引用等,這些修辭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為彼,形象生動,想象力豐富;擬人的作用是化物為人,親切自然,人格化等。

六、 瞭解情技 瞭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點要求的「能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因此掌握諸如渲染、鋪墊、象徵、伏筆、照應、懸念等技巧有利於鑑賞散文,把握美文實質。

如何鑑賞古代詩詞的思想內容,如何鑑賞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

鑑賞要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入手。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 詩經 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

古代詩歌鑑賞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回答

即事感懷詩 古人常以 即事 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生髮,抒寫心中的感 古詩的表達技巧主要是指藝術特色 表現形式,也可稱寫作特色,或寫作技巧。其中包括修辭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 融情於景的抒情方式,託物言志 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比喻 擬人 借代等修辭手法。修辭有比喻,...

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要把握三個原則 1 及早教育 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歲以前是比較好的時期。幼兒時期是孩子個性 氣質 性別意識養成的一個關鍵階段,孩子對於性別已有較清晰認識,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較早地讓孩子知道一些性別知識,要比他們懂得了害羞,懂得了 的忌諱之後,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