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的例項嗎有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的例項嗎?

2021-03-05 23:32:46 字數 4337 閱讀 8788

1樓:多多hc信仰愛

發音 mán tiān guò hǎi 釋義: 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出處: 清·無名氏《三十六記》:「瞞天過海。」

原文:陰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白話文:如果以為已經防範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痺大意,鬆懈輕敵;經常見到的事物,看慣了,便不會產生懷疑。豈不知,陰謀詭計往往隱藏在明擺著的事物中,並不與公開的形式相矛盾。

有時候,所謂「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著不可告人的機密。

瞞天過海可以這樣來解釋:當防備十分周密的時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時看慣的.往往就不再懷疑了.把祕密詭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事物裡.

瞞天過海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在戰爭中,它是一個利用人們存在常見不疑的心理狀態,進行戰役偽裝.隱蔽軍隊集結和發起進攻企圖,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計謀.

出其可制勝

典故 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

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

可是,隔著一條滔滔長江,如何進攻才能萬無一失?老臣高穎悄悄向他獻了一條妙計。

隋文帝依著高穎的計策,一聲令下,幾路大軍浩浩蕩蕩一齊進攻,首先切斷了長江上游與中下游軍的聯絡,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

與此同時,隋朝大將賀若弼帥大隊人馬向陳朝國都健康進軍。兵馬來到長江北岸駐紮下來。只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

江南陳朝將領見這陣勢,以為隋軍即將渡江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人馬,抖擻精神,準備與隋軍決一死戰。

誰知劍拔弩張地等了幾天,隋軍不但沒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舊小船。陳朝將士以為隋軍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輕易進攻,上上下下都鬆了口氣。

可是不久,隋軍又集結江北,安營紮寨。**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弄得**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燬**更是人心惶惶,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隋軍突然發起總攻。浩浩長江之上,萬船齊發,金鼓震天,****還有還擊之力?連陳後主也乖乖地當了俘虜。

隋文帝笑逐顏開,重獎有功將士。他誇讚高穎道:「好一個瞞天過海之計!若不是如此麻痺敵軍,我們怎會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取勝?姜,到底還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奇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列舉.在商戰中,巧用此計獲勝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為其味精銷路不暢而苦惱.一天,他突發奇想,將味精瓶蓋上用來倒味精的孔,有直徑1毫米,加大到1.5毫米.使用者不知道,用時一倒就多了.消費多了,銷量自然也大了.這個商人用的是什麼計謀?就是瞞天過海的計謀.他利用人們經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進了消費.

當然,用這種辦法**是不符合經商道德的.但是作為一種計謀,我們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時要提高警惕.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名字得來: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唐太宗見眼前白浪排空,茫茫無窮,即向眾將士問過海之計,眾將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之人請求見駕,並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經獨備。

帝大喜,便率百官隨此人來到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此人東向倒布引帝入室。

室內皆是繡幔錦彩,百官入座。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人身動搖,量久不止。太宗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蒼茫海水,橫無際涯,**是在百姓家裡作客,大軍竟然已經航行***之上了!

原來此人是新招壯士版成,這「瞞天過海」的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通過戰略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原書解語: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解釋(個人認為大概是這個意思)

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鬥力。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指機密;陽,指公開。祕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裡,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非常公開的東西常常蘊藏著非常機密的東西。

太:極。

用計例說: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戰前,隋朝將領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在歷陽集中。

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營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兵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而戰。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

如此三番五次,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也竟然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朝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猝不及防,隋軍於是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按語闡釋:

古人按語說:陳某作為,不能於背於祕初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這是說「瞞天過海」之謀略絕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絕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二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欺騙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同的,自然不可以混為一談。

此際的兵法運用,常著眼於人們對世事的觀察處理中,使敵人由於對某些事情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使我方乘虛而入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三十六計中"瞞天過海"與"無中生有"的區別是?

3樓:白鑫一韓

瞞天過海,你的就是你的,無中生有,你的是我的,我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有些事情不能死讀書,讀錯了就貽誤終身了

4樓:兵法大師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 ③陽,太陰。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力。

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

思想籠罩著大千宇宙、細末塵埃,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陰陽學說是把宇

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現過,但作為陰氣、陽氣的陰陽學說,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國人老子所倡導,並非《易經》提出。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祕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裡,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就是說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③太:極,極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語說:陰謀作為,不能背於祕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這是說「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

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

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

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

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①。少陰、太陰、太陽②。

①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

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

成 真象。

②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象。句意為:用大大小小

的假象去掩護真象。

古人按語說: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

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裝置,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新唐書一九二《張巡傳》《戰略考·唐》)。

此計的關鍵在於真假要有變化,虛實必須結合,一假到底,易被敵人發覺,難

以制敵。先假後真,先虛後實,無中必須生有。指揮者必須抓住敵人已被迷惑的有

利時機,迅速地以「真」、以「實」、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勝的速度,攻擊

敵方,等敵人頭腦還來不及清醒時,即被擊潰。

無中生有,這個「無」,指的是「假」,是「虛」。這個「有」,指的是「真」,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此計可分解為三部曲:第一步,示敵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

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計有兩點應予注意:

第一、敵方指揮官性格多疑,過於謹慎的,此計特別奏效。

第二、要抓住敵方思想已亂迷惑不解之機,迅速變虛為實,變假為真,變無為

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

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屬於什麼計

屬於第一套的勝戰計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

諸葛亮的三十六計是哪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是哪三十六計。。分別是什麼?

1 三十六計分別是金蟬脫殼 拋磚引玉 借刀殺人 以逸待勞 擒賊擒王 趁火打劫 關門捉賊 渾水摸魚 打草驚蛇 瞞天過海 反間計 笑裡藏刀 順手牽羊 調虎離山 李代桃僵 指桑罵槐 隔岸觀火。樹上開花 暗渡陳倉 走為上 假痴不癲 欲擒故縱 釜底抽薪 空城計 苦肉計 遠交近攻 反客為主 上屋抽梯 偷樑換柱 ...

三十六計出處?最早由來,《三十六計》的來歷?

三十六計 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 公元436年 據 南齊書.王敬則傳 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 冷齋夜話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叢集書,編撰成 三十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