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如何製造寶劍和古人的方法一樣嗎

2021-03-05 17:50:15 字數 5730 閱讀 1994

1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越王勾踐劍,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出土時為何依然寒氣逼人,毫無鏽蝕,鋒利無比,稍一用力,便可將多層白紙劃破?劍身上整齊排列的黑色菱形暗花紋是如何鑄造的?在沒有現代精密車磨床工藝的情形之下,古代鑄劍大師又是如何鑄造出劍首上間隔只有0.

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一個又一個謎團,吸引了大量文物工作者、民間工藝大師等苦心鑽研,試圖揭開蘊藏在千年古劍身上的那些鮮為人知的祕密。

許光國,湖北荊州市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副所長,他也是越王勾踐劍眾多仰慕者中的一員,年滿60的他一直痴迷於解開越王勾踐劍的鑄造之謎。2023年2月5日,許光國用他佈滿傷痕的老手把一顆「做舊」後的琉璃牢牢鑲嵌在青銅劍的劍格上,耗盡他14年心血仿製的越王勾踐劍終於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目前許光國仿製的越王勾踐劍已經被軍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收藏。

許光國仿製了越王勾踐劍,也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在這把千古奇劍身上,它究竟有何神祕之處。

古墓驚現神祕青銅寶劍,製作精美,歷經千年沒有絲毫鏽跡,依然鋒利無比。

越王勾踐劍是2023年12月在湖北省荊州江陵縣境內,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一帶望山楚墓群中的一號楚墓中發現的。譚維四是當時主持發掘工作的考古隊隊長,當年就是他親手把越王勾踐劍從墓地裡捧出來的。

據譚維四回憶,當時他們在墓主棺內人骨架的左側,發現了一柄裝在黑色漆木劍盒內,配有劍鞘的青銅劍。剛開始他們並未覺得青銅劍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當考古人員將青銅劍從劍鞘中抽出來的那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把青銅劍製作極其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

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更為奇特的是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後,劍身依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不見一絲鏽跡。當現場有人伸手去拿劍,手指剛一碰到劍刃,殷紅的鮮血頓時流了出來,可見劍的鋒利程度。

根據墓內的竹簡考證,墓主人應為邵固,系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大貴族,那麼他是否就是擁有這把曠世寶劍的幸運兒呢?

很多出土的古劍都選擇了在劍格也就是劍身和劍柄之間的橢圓部分鍥刻劍主人的名字,這把神祕的青銅寶劍會不會也遵循這個傳統呢?果不其然,就在靠近劍格的地方,考古人員發現了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文」,是篆書的變體。

在現場沒有資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考古人員初步解讀出銘文中六個字為「越王」、「自作(乍)用劍」,可見這是一把越王的佩劍。但是剩餘兩個代表越王名字的字卻讓專家無從解釋,春秋時越國自允常於公元前510年稱王起,先後有9位越王,究竟此劍是哪位越王的呢?

為了解開這一謎團,當年在著名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的主持下,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之間了一場以書信往來為主要方式的學術討論。經過兩個多月的書信交流、切磋研討,銘文終於被確認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劍的主人終於浮出水面,原來就是那位春秋晚期赫赫有名的霸主,臥薪嚐膽的勾踐。

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勾踐劍為什麼不帶一絲鏽跡?劍身的菱形花紋又是如何形成的?

譚維四告訴我們,為了解開越王勾踐劍千古不鏽之謎,早在2023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及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學者們一道,採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他們發現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鋒利無比。

劍身菱形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豔麗。看來古人極有可能是在劍身表面做過人工處理,才使得越王勾踐劍能歷經千年不鏽。

20世紀90年代,上海博物館的譚德銳研究員也開始對越王勾踐劍的菱形花紋進行研究,通過對菱形花紋的成分、結構等進行分析測試,終於從劍身表面0.01毫米厚度的金屬表層發現了化學處理痕跡,譚德銳研究員據此推斷,古人果然是通過腐蝕的化學手段得到了劍身菱形花紋。

無獨有偶,這次許光國採用的也是化學方法——硫化工藝,經過上千次試驗才仿製成功了劍身的菱形花紋。

但是與譚德銳幾乎同時,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館的副研究員董亞巍,認為古人不可能掌握在近代才出現的化學外鍍手段,他認為菱形花紋是通過傳統的鑄造手段製作出來的。董亞巍也確實用傳統鑄劍方法鑄造出來了一把帶有菱形花紋的寶劍。

不可否認,古人的青銅鑄劍技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但是要完全破解古代鑄劍師究竟用何種技藝鑄造出了這樣一把曠世奇劍,現在可能還為時尚早。

2樓:宋汝窯盤

多少年前不是就有人破解了麼。在電視上看的。記不清楚了。是哪個大學的教授領著一幫研究生,把鑄劍的配方和花紋製作方法都研究出來了。

我還高興了好一陣,以為會有產品出來呢。

結果就沒有後話了。

古代人們用什麼傳遞信件,怎麼傳?

3樓:逐浪千尋

古代通訊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資訊,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訊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誌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併。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

」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

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訊】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訊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裡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託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2023年毀於**。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2023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的波士頓燈塔。

此後,2023年建成透鏡燈塔,2023年建成電力燈塔,2023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2023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2023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2023年增到9400座。到2023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訊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資訊傳遞速度的實用通訊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訊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杆,人們可以使木杆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襬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杆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杆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資訊。

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資訊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訊號旗】

船上使用訊號旗通訊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訊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訊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訊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訊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訊時,可以把訊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

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隻。2023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訊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訊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

2023年,納爾遜勳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訊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2023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訊號碼。舫海訊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

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參考資料

聽說當時的宋朝和今天的美國一樣,經濟 文化 科技都是世界一號強國

宋太祖建國時就確立了土地私有產權制度,買賣自由,並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租佃經營成為重要的土地經營形式。租佃契約期滿後佃農可以自由決定終止或續約。人口流動性增強,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有學者認為宋代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宋代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 印刷業 造紙業 絲織業 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

如何做出和飯店一樣香酥的玉米烙?

做法一 原料 罐裝甜玉米 超市均有售 生粉,吉士粉,油調料 糖粉 買不到可以用白糖替代 工具 鍋,盆,漏勺,鍋鏟。1 先把罐頭開啟倒到水 稍微漓幹一點 同時拿個鍋燒燙 這點很關鍵要不然會粘底的 再倒入3碗油小火慢慢燒。2 拿個大一點的盆把生粉,吉士粉 只要大半鐐勾 和漓乾的玉米都到進去均勻攪拌 直到...

今天遊玩現實中遇到了和小時候做過的夢一樣的地方一樣的場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你不用擔心,這個很正常,屬於人內心潛意識的心理提示。比方你之前做夢夢到類似的地方,但是記得不太清楚,而當你看到很像的地方就會想當然認為這個地方就是夢過的地方。這叫意識,每個人都有這種感覺,尤其是到了陌生的地方!是因為你的第六感,隨著人類的退化,人類的第六感也會漸漸消失但仍還會有依稀的存在 你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