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元雜劇發展興盛的情況

2021-03-05 09:22:04 字數 5237 閱讀 3297

1樓:壺壺殿

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

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

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佈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流行於全國。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蹟。這些演員或是「名重京師」、「京師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馳名金陵」;或是「獨步江浙」;或是「淮浙馳名」;或是「馳名江湘間」。還有「山東名姝」、「維揚名妓」、「湖州角妓」等等。

《青樓集》成書於至正十五年(1355),後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展到南方,遍佈各地。

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歷史演變

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

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佈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

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流行於全國。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蹟。《青樓集》成書於至正十五年(1355),後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

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展到南方,遍佈各地。成書於元文宗至順元年的鐘嗣成《錄鬼簿》中記載的元代後期劇作家也大多活動於南方,這都說明雜劇最後發展成了全國性的劇種。雜劇開始南移當是在南宋王朝滅亡、元王朝統一全國以後。

元世祖至元二十

七、八年,即宋亡以後的11年左右,當時在江南溧陽作官的元淮就有詩詠及馬致遠《漢宮秋》和白樸《梧桐雨》等劇本,這時距元貞元年只有

四、五年,而到元貞、大德年間,雜劇已是「舉世行」,關漢卿、白樸等人的作品也已是「天下流行」了。

元雜劇繁榮的過程中,出現了眾多的作家和作品。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為廣泛。在元代各類文學作品中,也只有雜劇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了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爪牙對普通人民的**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人民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其中傑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受冤屈的竇娥形象控訴被認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后土: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更是表達了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

元雜劇是一種包含有「唱」、「念」、「做」的戲劇樣式,它的劇本描寫人物故事則主要通過歌唱和唸白。一些優秀劇本的唱詞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詩劇的色彩。唸白部分由於受唐、宋以來的戲劇傳統的影響,常有插科打諢,頗富幽默趣味。

元雜劇也經歷了自盛而衰的過程,大體同這個過程相當,雜劇作家的創作活動,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約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這是人才輩出、作品爭奇鬥妍、各競異彩的繁榮時期。

除了關漢卿、王實甫和白樸、馬致遠這幾位著名作家外,還有高文秀、紀君祥、楊顯之、石君寶、尚仲賢、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活動年代較早的作家是關漢卿、白樸、石君寶、李文蔚、楊顯之等。後期約自武宗至大年間至元末。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作家雖還不斷出現,作品也產生不少,並且其中鄭光祖、宮天挺等人的作品還有一些特色,但總的成就遠不及前期。大致從英宗正統年間以後,就明顯地呈現衰微狀況。這一時期還有一個特點是創作中心由大都移向臨安(今杭州)。

到了明代中葉以後,雜劇的演唱逐漸失傳,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說:「南都萬曆以前,公侯與縉紳及富家,凡有宴會、小集多用散樂,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即演雜劇),乃北曲大四套者」;「後乃變為南唱……大會則用南戲。」據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在萬曆以前雜劇演唱已經罕見,他於嘉靖末年聘請當時唯一精通北曲的老藝人頓仁教授女伶唱元雜劇;還記頓仁說:

「此等詞(指雜劇)並無人問及。」到了清代乾隆末年,葉堂《納書楹曲譜》所收的可唱的元人雜劇(包括元明之際的作品)計有15種。這15種雜劇大抵每種只能唱

一、二折,能夠演出的更少。在能演出的折數中,以關漢卿的《單刀會》第三折(「訓子」)和第四折(「單刀」)最為流行。但戲曲史家認為《納書楹曲譜》所記樂譜(工尺譜)已非元雜劇原來唱法,而是所謂「元曲昆唱」。

在元雜劇演唱方法失傳或基本失傳的同時,劇本也大量地散佚了,但流傳下來的仍有不少。有關雜劇作家、作品的著錄,自元末就開始。鍾嗣成《錄鬼簿》著錄作家152人,作品450餘種。

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補充著錄元明之際的作家71人,作品156種。到了明初,雜劇劇本還保留很多,李開先《閒居集?張小山小令後序》記載:

「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從現存元雜劇中不少來自明代「御戲監本」和「內府本」這一跡象來看,李開先說法或許有所根據,而「一千七百本」中當有大量雜劇劇本。洪武時候的一位「親王」,朱元璋的兒子朱權著《太和正音譜》,就著錄了元代以及元明之際雜劇作家191人,作品560餘種。

李開先還說他藏有雜劇千餘種。自那時以來,大量散佚,今存作品約計只有李開先所藏的四分之一。由於文獻資料的缺少和鑑別作品的困難,現在對元雜劇作品作統計,各家說法互異,一般認為:

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種,元代無名氏作品50種;元明之際無名氏作品187種,共737種。

一、 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

1、 城市

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

2、 觀眾

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

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

作為有元一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後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

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於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

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

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

傳奇**、話本**等為戲曲準備了故事內容,並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

2、政治原因:元**的文化政策

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元雜劇興盛的原因

元雜劇的形成,大約是

在金元之際,它的充分成熟和興盛,則要到元代前期。這當然有其歷史原因。

城市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宋金時代,在瓦舍勾欄等固定場所面向城市民眾的各類伎藝演出已經很盛。蒙古軍攻佔北方以後,在許多地方造成破壞,但若干中心城市,卻反而人口激增,財富更為集中,出現畸形繁榮;全國統一以後,城市經濟的增長更為迅速。

如《馬可波羅行紀》記載元大都的景象,不僅人口眾多,華屋巨室列布,四方異域之人會聚,而且「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這些話或許未免誇張,但我們從中仍然能夠感受這一消費性大都市流金溢彩的氣氛。而隨著都市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自然也相應地壯大,當時已有「一百二十行」之說(見關漢卿《金線池》)。

這些市民既不像傳統文人士大夫那麼高雅,又要比鄉村農夫見多識廣,在經歷了喧囂忙碌的生活之後,觀賞既富於市俗性又具有較高藝術性的戲曲對於他們是很合適的精神享受。他們以自己所擁有的財力支援了元雜劇的成長。杜仁杰《般涉調耍孩兒?

莊家不識勾欄》套數具體描述了當時雜劇作為一種商業性演出的情形:「見一個人手撐著椽做的門,高聲的叫『請請』,道『遲來的滿了無處停坐』。說道『前截兒院本調風月,背後麼末敷演劉耍和』。

高聲叫『趕散易得,難得的妝合』。」「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見層層疊疊團圝坐。」而無名氏雜劇《藍采和》中演員的自述,「學這幾分薄藝,勝似千頃良田」,也正道出雜劇演出的商業性質。

為了適應商業演出的需要,並與其他伎藝競爭,劇本和表演藝術也必須在投合觀眾口味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夏庭芝《青樓集》載錄活躍於大都的著名雜劇藝人珠簾秀、順時秀、天然秀、司燕奴等,當時在觀眾中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蒙古貴族的愛好對元雜劇的興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為「尚功利」的表現之一,他們在很長時期內都未曾搞懂講究「修身養性」的儒學到底有什麼用處,卻很重視工匠、藝人的價值,往往在攻破一座城市以後,首先把這兩類人挑選出來帶回自己的根據地。他們中多數人的漢語文化修養固然不足以欣賞高雅的詩詞,他們的民族性格也難以對這種純粹的書面文藝發生興趣,所以歌舞伎樂為他們所特別嗜好。元代的教坊樂部規模非常龐大,在中國歷史上是頗為突出的。

元代宮廷中,也經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種歌舞和雜劇。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異質」的侵入,它打破了傳統的詩詞文學與市俗文藝的不平等關係。這種態度也影響了士大夫階層,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戲曲產生很深的愛好,在當時的條件下,又可以無所忌憚地與藝人們交往。

《青樓集》記載了許多官僚和著名學者文人與雜劇藝人交往的軼事,其中如胡祗遹,官至提刑按察使,與珠簾秀關係甚密。他的《贈宋氏序》,又是中國早期的重要戲曲論著,文中雖也簡單提到「樂音與政通」,雜劇可以反映「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但大量篇幅卻主要是論述雜劇給予廣大觀眾的精神享受,尤其是「宣其抑鬱」、使一般人在勞苦焦慮的現實生活中獲得輕鬆愉快的作用,這表現了對於戲曲藝術價值的比較切實的認識。

而使得元雜劇發展成熟、繁榮興旺的一個關鍵因素,則是專業作家群的形成。

這裡有你需要東西~~呵呵

元雜劇於什麼時候興起,元代雜劇興起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元代 公元1206 1368年 bai是中國的少du 數民族蒙古zhi族建立的統一的大帝國dao,它雖然專統一中國只有不足百年的歷屬史,但對中國各民族的藝術交流,卻產生了有力影響。中華藝術史上的奇葩 元雜劇,就是在元代鼎盛成熟起來。雜劇 所以有此名稱,研究者認為,就是因為當時的戲劇藝人和雜技藝人同場...

關漢卿,號什麼?元雜劇的代表作家。他一生寫了多少個劇本,他的什麼劇都流傳很廣

關漢卿 1 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 一作一齋 己齋叟。大約生於金代末年 約公元1220年前後 大都人 今河北安國 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 約公元1300年前後 與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並稱為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位於 元曲四大家 之首。賈仲明 錄鬼簿 弔詞稱他為 驅梨園領袖,總編...

談談你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談談你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認識

全面 協調 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以 為總書記的新一屆 領導集體總結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經驗,對發展理論進行創新的一項突出成果,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深化和昇華,也是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革命性飛躍。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意義何在?如何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