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論語》八則劃分句子節奏,快點急急急急

2021-03-05 09:20:17 字數 4852 閱讀 5918

1樓:匿名使用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

「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

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用成語概括一下是:

「三人之行,必有我師」。講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幾個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鑑的。

後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師」來表示應努力向別人學習好的東西。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2樓:醉生夢死

哪八句?你發上來我給你劃

3樓:椛筱陌

擇 啟善者而從之 其 不善者 而改之

論語八則的翻譯,要原文

4樓:縱橫豎屏

原文及翻譯

⒈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按時溫習不也是件高興的事嗎?有志向相同的人從遠方來相聚(互相切磋,增長學問),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德才兼備的人嗎?

⒉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是智慧的。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瞭解(知識)的人比不上喜歡(知識)的人;喜歡(知識)的人比不上以知識為樂的人。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同行,在他們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這裡。我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它,他們那些短處(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你可以憑藉這種方法做老師了。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當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到來時,這樣以後,你便知道松樹、柏樹是在最後凋謝的。

7.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達到目標;貪圖眼前的小利益,那麼大事就幹不成。

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我曾經整天不吃東西,整夜不睡覺,用(這些時間)來思考,沒有好處,還不如學習。

5樓:憶安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問題),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諡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孔子說:「口裡不說而心裡記住它,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拓展資料

第一則講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第二則、第三則講的是學習方法。第四則、第五則、第七則講的是學習態度。

第六則,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講學習的正確態度,第三句講教育人的正確態度。第八則講的是教導方法。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還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讀書目。是中國古代文化書籍的合稱。包含了古代先哲們在政治、哲學、歷史、文化以及為人出事等方面的主張,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

《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合稱為四書,是官定的讀本。而《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樓:sunset腐朽

論語八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問題),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這一則講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這則講的是學習方法。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則也是講的學習方法。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這則講的是學習態度。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諡號。」

這則講的是學習態度。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何有於我哉!」

翻譯:孔子說:「口裡不說而心裡記住它,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講學習的正確態度,第三句講教育人的正確態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這則講的學習態度。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這則講的是教導方法

《論語十則》朗讀節奏劃分,論語十則的朗讀節奏該怎麼劃

1 子曰 學 而時習之,不亦 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 而不悅,不亦 君子乎?譯文 孔子說 學習並且時常地複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 知道 我,我卻不怨恨 生氣 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2 曾子曰 吾 日三省 吾身 為人謀 而不忠乎...

論語八則的讀後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 論語 八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 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

論語八則翻譯,要簡潔一些哈

第一則 為人 處事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y n 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 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開心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重點字詞解釋 1 子 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 有學問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