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春秋戰國歷史的看法,談談春秋戰國時代的俠士精神。

2021-03-03 20:43:05 字數 3207 閱讀 3906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對中國復歷史做的最大貢獻制就是百家爭鳴,讓中國文化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原因在於當時周王朝沒落,諸侯國逐漸強大稱王,社會達到了言論自由的狀態,這是很不容易的,可以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發表出來,亂世出英雄,讓社會更加多元化,讓有能力的人得到了發展空間,使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都快速發展

談談春秋戰國時代的俠士精神。

2樓:野草蒼茫

為成名或為家國,不懼死,氣貫長虹、名流千古使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就是戰國時期的俠士精神。戰國四大俠是

豫讓,荊軻,聶政,專諸

當前,中國社會興起了一股"國學熱"。瞭解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你對當今的國學熱有什麼看法

3樓:皮皮不是屁

當前的國學熱是諸多因素的結果,以下試著分析一二。

中國國家實力的上升。這一點是最為根本的,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上升,中國國家傳統文化也日益受到海內外的重視,包括國人眼光轉向內部以及中外交流中外國對中國文化的關注而研究等等。

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近些年的國學熱我們可以看到或多或少具有官方性質,包括地方**以及****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例如仁義禮智信等具有傳統意義的道德和價值觀念,以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養分。

部分文宣部門的鋪墊。例如百家講臺在10年前左右的興起,將原本屬於精英文化範圍的國學文化帶向大眾化,日益成文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不可忽視的就是國學積極分子的鼓吹。

對於這種國學熱的評價,一方面是令人高興的事,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中國文明作為構建現代文明的價值之所在,這也符合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意「中國特色」四個字)的目標和願望。但是就當前國學熱發展的態勢來看。其中又有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

國學存在失去其珍貴核心的傾向。由於國學當前存在商業化(各種培訓機構、周邊產品等)以及形式化(強調服飾著裝和禮儀方面),其合理核心往往被忽略,國學成為了一些倡導主體的噱頭。例如儒學班強調祭孔拜孔,或者著漢服授課(所謂的漢服有時候真是不倫不類),強調背誦**規、論語一類的經典,但是可能就連授課者本身都不理解授課內容的內涵而僅僅追求了形式方面的復古,國學學習變成了復古主義,於現代社會來說毫無意義。

《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這也就是強調禮本身不是最重要的的,重要的是禮所蘊含的「和」的理念,而和則是一種狀態,既可以是「和而不同」,也可是「文質彬彬」(《論語》有: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是矛盾對立統一條件下矛盾的雙方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狀態。這一點我相信當前大多數國學倡導者都沒有的概念,而正是缺乏這些概念,國學熱日益失去其珍貴核心的,成為一群俗人附庸風雅(現代話就是裝逼)的利器

國學熱以儒學佔領了絕對的市場。已故學者季羨林提出「大學國」的概念,也就是說國學不是一家獨大的禮教,而是一切傳統文化的流派,對於季老的觀點我是深表贊同。擴而言之,則是國學熱因達到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應是從古代諸家諸派當中汲取養分,以提高知識和文化認同,修養心靈,從中國固有的傳統文明的角度獲得美的享受等,而絕不是一家一派禮教教育。

當然,從個人角度來說可以有所偏好,但是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則是不正常的,儘管這種不正常客觀存在。

國學熱當中的某些支流成為大漢族主義和皇漢主義的發展的溫床。先表明兩點:第一本人是漢人,第二本人歷史專業。

在長期與一些漢服愛好者和相關文史愛好者接觸的時候逐漸發現一種這樣的特徵——漢服愛好者大多數是宋粉或明粉,有零星的唐粉和漢粉,而但多數的宋粉和明粉有存在或多或少,或明或潛的對少數民族的排斥心理,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在論壇和網路上,明粉言辭上表現得更為激烈。在我看來,這些人本質上並非具有戀古情結而是一種文化情結和漢民族情結,這種情節往往令他們對整個中國文化的整體視而不見,例如不太懂得欣賞魏晉風骨,不太理解社會變遷等等,而憑著個人的情感行事,因此他們的眼中更多的是其實是過去漢人輝煌的日子,一切對漢族自身形成任何威脅的都予以仇視,並且將矛頭指向威脅源(其實我認為威脅並不全是壞事,因為從哲學的角度說,威脅也可這位發展的給予,是一個民族自省和進步的契機)。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國學是必須尊重的,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靈魂,失掉了根和靈魂,這個民族就少了脊樑,即使再有錢,再怎麼富裕,再怎麼強大也是沒有什麼內涵的,就好比是貴族與土豪的區別。

但根據目前的經濟社會形勢,我覺得還是要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前提下學習國學。應該是立足當前,學習借鑑,陶冶情操。不可一味的埋頭苦學,這樣反倒是與中華文明相悖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借鑑學習的,並且能在學習借鑑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特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文化。

但我非常反對打著國學旗號賣書、賣軟體、賣音響的那些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羋月傳和秦時明月影視上的傳播

和當年康熙雍正乾隆三部曲讓社會掀起了清宮歷史熱是一樣的 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個人覺得一個人接觸太多思想層面的東西不是好事焚書坑儒和*****雖然對文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摧殘 但從原則上以及複雜的社會環境來看並不是錯誤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沒什麼看法,一時興起吧。 看能持續多久

7樓:讓你跳吧

創新的研究不了,研究現有還能裝的吧

談談你對中國文明起源的看法。(200字左右)

8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下,先是新石器時代前期,各地區各部族發生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到了新石器時代後期,各部族為爭奪財富而發生戰爭,最後因利害關係形成一個部落聯合體,由最強大,聲譽良好的部落(五帝)主持公道,在政治上結成一體後,又促進了文化的趨同,形成模糊的自我意識和他者意識。這種體系一直持續到夏商時期(夏商兩個國家和之前的五帝一樣也是諸國聯盟的盟主)。到了周朝,分封制度打破了血緣部族組織,周人的文化通過禮樂制度植入分封形成的諸侯國,使得黃河中下游地區諸國的文化一統進一步強化,形成了「華夏」民族意識。

至此,中華文化出現了堅強的核心,即華夏文化。春秋戰國時代,周邊的蠻夷也漸漸被華夏化(比如西戎、北狄、楚國),為後世的秦漢統一奠定基礎。當然華夏文化是有包容性的,它同化了周邊地區文化,但又囊括了邊遠地區的文化傳統因素,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一個例子,所以中原中心論是有問題的,實際上「蠻夷」對華夏也有文化輸出,因此中華文明是多源頭的,而不是單向地從中原往外輸出。

秦朝的文化統一政策(書同文,移風易俗)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就是因為前代有文化一統的趨勢,秦朝不過是順應這一潮流。總之,到了西周時期,中華文化核心區,即帶有地域和民族雙重屬性的華夏文化已形成,奠定後世大一統的帝國文明。

9樓:天使沒有眼淚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關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書有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書籍推薦嗎

左傳 是最重要的關於春秋時期的歷史著作,戰國策 國語 都是戰國時代比較重要的著作。但是這兩本書史料的準確性還不是特別高。史記 中關於春秋戰國的記載也是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重要史料。另外 資治通鑑 的戰國部分也可以,當然 通鑑 在史料上面全無創新,基本就是抄前面的史書,而且寫得沒有史記有趣,不看也罷...

談談你對自強的看法,談談你對教育的看法?

自強是一種抄精神,是一bai種美好的品德,是一du個人活出尊嚴 活出人生價zhi值的必備品質 是一個人健康成長 dao努力學習 成就事業的強大動力。自強是在自愛 自信的基礎上充分認識自己的有利因素,積極進取,努力向上,不甘落後,勇於克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樹立自強的目標有助於克服意志消沉 性格軟弱,...

談談你對誠實守信的看法談談你對誠信的看法,如何做一名誠實守信的大學生

誠信應該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誠信不是一句口號 不是一個噱頭,而在於生活工作的時時處處 在於點點滴滴的每件小事 每個細節。只有時時處處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周圍的人。別人都認為你是可靠的 值得信賴的,誰都願意與你交往 願意與你做生意,你的路也將越走越寬,你的事業也將越作越大。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