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佩劍問題,古代君子為什麼要佩劍

2021-03-03 22:38:52 字數 5148 閱讀 1654

1樓:大唐李烈

從周到bai秦漢,佩劍是貴du族和士的特權,遊俠屬於武士階層zhi,也dao有佩劍權,但普回通百姓則不能佩劍一般而言,答身份越高,劍越貴重,但主要還是取決於當事人的財力,像西周那些破落貴族,他們是用不起名劍的,相反,那些暴發戶式的低階貴族則可以用名貴的劍,楚王就是一例,他是子爵,卻比許國等爵位比他高的國君有更好的劍

明朝大概除了中高階軍官,似乎沒人佩劍了。文官是不帶劍的,皇帝可能一些禮儀會帶,貴族們平時也不帶。因為傳統的貴族階級的殘餘士族階層在黃巢起義時就被摧垮了,從宋開始就不帶劍。

古代君子為什麼要佩劍

2樓:匿名使用者

20世紀的歐洲人平時會拄著一根手杖,但其實身體並無殘疾,只是將手杖當作紳士的裝

飾品,象徵著他們上等人的地位。後來歐風東漸,摩登的中國人也跟著學起來,比如當年的孫中山也是手杖不離身。其實,這都是一種風習和文化而已,古代的中國人也不例外,在穿衣打扮方面自有其特殊的習俗。

佩劍和佩玉作為君子的象徵在古代風靡一時,特別明顯的一項就是佩劍。

《禮記·少儀》中記載「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弗賈」意思就是說「觀賞君子的服裝、佩劍和車馬,不要談論它們的**」。還有《禮記·玉藻》也記載「必佩劍」,就是必須佩帶寶劍的意思。作為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規範的儒家經典,《禮記》非常細緻地規定了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禮儀,對於佩劍的描寫恰好證明了那個時候人們普遍佩劍。

又《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

」意思就是良夫這個人拜見太子時,袒露衣服,而且沒有解掉佩劍就吃飯,因而違背了禮儀,最後因此而喪命。可見,一般人平常也都是佩劍的。

佩劍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到了魏晉時期,寶劍已經變成了木劍,如《晉書·輿服志》記載「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其後惟朝帶劍,晉世始代以木劍」。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變化,可能一方面由於尚武風氣的衰退,一方面也是因為寶劍笨重吧。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這種特殊的禮儀習俗伴隨著社會前進的步伐不得不走向世俗化,乃至沒落。

有關佩劍的傳說及故事

1.履及劍及的故事

據《左傳*宣公十四年》記載,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因為宋國殺了自己的使臣,氣得鞋也忘了穿,劍也不帶了,一甩袖子飛跑出宮,準備親自遠征,他的隨從人員連忙捧著這些必需品追去,這說明劍在當時對於奴隸主貴族已是不可須臾離身的佩飾。

3樓:波羅密

在中國,劍不僅是一種殺人**、更是一種標榜風雅的飾物與門第身份的象徵,寶劍是古人體現威武向上精神的寄託,所以古代佩劍之風盛行,使得君子佩劍的習尚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文人書房裡也要懸劍以示讀書為國、除惡救世之情懷,《楚辭》「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就是描寫的高冠長劍的形象。

古人為什麼習慣佩劍?

4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時,文武百官及皇室子弟都對佩劍情有獨鍾。從西周到唐朝足有兩千多年,在這期間佩劍之風可以說是經久不衰。在古代,佩劍者不是貴族子弟,就是文武百官,當然也包括一些文人,如孔子,子路等。

西周至春秋時期,古人佩劍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防身;二是為了顯示自己高貴的身份。

因為當時的制度規定,貴族可以佩劍,而普通百姓則沒有這一權利。《古詩十九首•陌上桑》有云:「使君從南來......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戰爭不斷,劍主要是作為一種**用於戰場。為了增加劍在戰場上的殺傷力,劍的長度增加了很多,特別是秦國劍。

然而劍越長,就越不容易拔出鞘。大家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秦王就是因為當時的劍太長而不能很快地拔出鞘,險些丟了性命。這一時期,劍術發展迅速,而且劍也被用來表演和娛樂,如劍舞等。

東漢時,刀逐漸取代劍,成為士兵們作戰時的主要**,因為它不但使用方便而且殺傷力比劍要大。

但是作為配飾物的劍依然被人們所喜愛。到了晉代,一些**和貴族開始佩戴木劍或者玉劍,因為它們比鐵劍更加輕巧。隋唐時期,朝廷更是對百官佩劍的樣式做出了明確規定,比如金裝劍、蒼玉劍等。

劍,藏之則穩若泰山,亮之則氣吞山河。我國古代名仕們所追求的正是劍的這種氣質。

劍不但能使男子顯得威風凜凜,而且使男子散發出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氣質。

5樓:海煙人

這是因為在中國,劍不僅是一種殺人**、更是一種標榜風雅的飾物與門第身份的象徵。在人們心目中大俠形象多是用劍而少佩刀,「劍俠」的稱謂似乎比刀客更高,甚至在文人書房裡也要懸劍以示讀書為國、除惡救世之情懷。

6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延綿兩千年而不衰。為何人們對其情有獨鍾?這是因為在中國,劍不僅是一種殺人**、更是一種標榜風雅的飾物與門第身份的象徵。

在人們心目中大俠形象多是用劍而少佩刀,「劍俠」的稱謂似乎比刀客更高,甚至在文人書房裡也要懸劍以示讀書為國、除惡救世之情懷

7樓:一

我剛看完,很精彩,可以找我拿。。。

古人究竟是如何佩劍的?

8樓:佱姐

《禮記》記載,古代的老百姓都是佩劍的。刀劍不僅被古人用來建立戰功、保家衛國,也被用作個人裝飾。

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佩劍的?刀劍都是怎樣固定在衣服上的?

方法一:?式佩劍法。?,是專門用來系刀劍的玉質鼻鈕。秦始皇陵就出土過用?佩劍的兵馬俑。

?劍柄上裝?,佩戴刀劍時,直接用腰帶穿過。這就是將刀劍栓在腰間,再劇烈的運動刀劍都不會脫落。

方法二:掛肩佩戴法。用幾十枚圓形瑪瑙片縫成揹帶,與劍首相連,再掛在肩上,跟我們現在背單肩包差不多。

方法三:單耳懸掛法。環首刀的刀頭有一個圓環,佩戴時,用繩子穿過圓環,再系在腰帶上。

後來古人發明了劍鞘,劍鞘上裝環,繩子穿過環系在腰間,刀劍正好形成45°傾斜,出刀入刀時就會很順手。

你可能有疑問了,這樣用繩子系來系去,不會很麻煩嗎?

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後人敬佩。他們在繩子的兩頭,一頭系刀劍,另一頭系一顆大珠子,再將珠子塞入腰帶,卸刀時輕輕一拽。

這樣,使用不僅方便,珠子別在腰間,還可以防止刀劍脫落。

方法四:雙附耳懸掛法。這個微小的設計,讓古人佩戴的刀劍足夠牢固:刀鞘上的兩隻「耳朵」,一頭用繩子繫上,另一頭系在腰上。

既可以使刀保持45°傾斜,便於拔刀,又能固定刀劍,簡直是兩全其美。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瀟灑帥氣的出刀入刀,其佩戴方法就是這種。

刀劍,藏之則穩若泰山,亮之則氣吞山河。佩戴刀劍,不但能使男子顯得威風凜凜,而且可以使其散發出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氣質。

為什麼古人喜歡佩劍,而不是佩刀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為了防身;二是為了顯示自己高貴的身份。【君子劍】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抑或陳酸迂腐的小文人,是絕對不敢舞刀弄槍的。劍之於文人則不同。大凡文人,即便不懂武藝,即便不涉足江湖,也會喜歡劍。

文人,或豁達,或豪放,或迂腐,或抑鬱,一劍在手,揚眉吐氣,豪氣干雲。劍之於文人,是一種情結。《賈子》有載:

「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可見,在古代,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10樓:雪夜菲花

一品帶刀侍衛讓你吃了???這個沒有定論,簡單理解可以認為劍是兩邊開刃,刀只有一邊,中國人比較貪

古人對劍的形容和評價

11樓:從大唐到東瀛

中國的劍崇拜文化

儘管劍的實用價值和顯赫軍事地位,只存在於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初期,但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力卻從未削弱,尚劍之風發展為以「劍」代「武」,後來與俠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劍文化。

早期鑄造劍比鑄造其他兵器難度大,特別是鑄造需經特殊工藝的寶劍更加耗時耗力,因此只有有權勢的人才能獲得寶劍,劍於是成為帝王君主權利威嚴的象徵。

在十八般傳統冷兵器中,劍被稱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帥」。在武行中劍多作為防身性兵器,由於攜帶美觀,所以名士貴族多佩劍,久而久之劍被大眾視作有智慧、有內涵、有身份的兵器。

在大多數武俠**中,名門正派的大俠總是使用寶劍,以此區別於使用暗器、毒藥的旁門左道;負劍行俠則意味著光明正大地快意恩仇。也只有劍的風雅氣度和舞劍的表演性,最能給武俠作家提供空間去營造他們的詩意江湖。

劍修長光潔的形態頗具優雅氣質,自古還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睞,不僅以劍抒懷作詩詠歎,更佩帶操練。

李白終生以劍匣相伴,十五歲在峨嵋學劍,自稱「我家青幹劍,操割有餘聞」,「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杜甫從二十歲開始挾劍浪跡天涯,表達自己「拔劍欲與龍虎鬥」的氣概。

經過道教的神化與文人墨客的寫意化,劍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兵器,而被賦予了正義、正氣的道德倫理色彩。到了人人佩劍、家家懸劍的唐代,劍俠**的出現讓劍文化與俠文化融合一體,負劍行俠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由於唐朝劍舞的發展把注重實戰的劍術變成了帶有雜耍成分的表演,所以當時**對劍術的描寫也神乎其神:《傳奇》中《聶隱娘》一篇刻劃三位劍俠的鬥劍場景:他們能飄到空中、鑽入活人腹中相鬥,甚至瞬間飛行千里。

這種奇幻描寫在此後的武俠**中綿延不絕,由此塑造出了無數風流劍客劍

劍文化劍文化劍,古之聖品。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

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中國刀劍工藝最高水準,在史料上有詳細記錄的,應該是東漢時代出現的「百鍊鋼」。百鍊,則是反覆加熱、摺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

可惜這樣的技術太費工,動輒耗費數年,才得神兵三五把。到了唐末「安史之亂」,社會大亂,十室九空,百鍊鋼的技術就逐漸失傳了。到了北宋,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到他造訪磁州鍛坊,**鍊鐵,才認識所謂「真鋼」。

他還記述了當時的一把寶劍:有人將十支大釘釘入柱中,揮此寶劍一削,釘子全部截斷,劍鋒卻纖毫無損;用力彎曲,劍身如勾,放開來鏗然有聲,又如箭弦一般平直。

到了明朝,更是每下愈況。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指出,當時的工匠不肯好好磨刀,結果「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視文治武功的一位。他尤其喜愛刀劍,從乾隆十三年到二十二年,不惜人力物力,製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劍。由於「今上」的重視,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又大幅提升。

有花紋鋼就是百鍊鋼?根據中國自唐朝後就少有刀劍著作、墓葬出土來推測:百鍊鋼的技術,唐以後可能就失傳了。

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很可能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的。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

古代什麼身份的人才可以佩劍為什麼古代讀書人也常佩劍

在古代,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佩帶劍。只不過是我們看多了電視劇,就在腦海裡固以為只有習武之人 將士 將軍 帶刀侍衛 刺客等一些會武功的人才有資格去佩帶劍。在古代,劍是古代的聖品也,至尊至貴。作為聖品的劍被人們當作吉祥物和驅邪物,因此有許多平民也會佩劍。相傳是因為劍佩戴起來輕便,佩劍時很神氣風采,用...

關於古代帝王廟號的問題,關於古代帝王廟號的一個問題?

很可惜,你的思考很詳細,但事實還真不是這樣的。一 劉邦的 高祖 並不是廟號,他的廟號反而是 太祖 全稱 漢太祖高皇帝 史記 漢書 都記述了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 群臣曰 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高祖 一詞來自 史記 高祖本紀 這個 高祖 是從漢武帝的角...

關於古代琴的問題

古琴一般是木材做的,有個焦尾琴的故事,不就是說著名琴家蔡邕極愛琴又懂琴,聽木材燃燒的聲音而知那是做琴的好材料的嗎。就琴的材料上來說 這兩篇文章並沒有矛盾。劉禹錫說素琴,並沒有說不是木材做的。白居易說絲桐合為琴,更指明瞭琴是桐木做的。絲是指琴上的弦。在表達的意思上,兩人也都是對琴持贊意的。劉禹錫說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