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想象與審美情感的關係是,藝術與審美的關係是什麼

2021-03-03 21:07:09 字數 5098 閱讀 4395

1樓:匿名使用者

審美想象

bai是審美主體所具有du的能使審美活

zhi動順利dao的一項重要的能力,又叫審內美想象力容。審美想象力是主體在長期的審美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一種審美能力。

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主體的審美需要是審美活動能否產生的關鍵,而主體的審美能力,尤其是審美想象力,是使審美活動順利並實現主體審美理想的必要條件。

藝術與審美的關係是什麼?

2樓:莫冰

藝術與審美的關係如下:

藝術形象又是藝術家認識體驗生活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結晶,因此藝術形象又具有藝術家審視、體驗生活時把握到的鮮活性和具體性,通過人的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夠感受、把握到藝術形象的色彩、線條、聲音、動作,給人以聞其聲,見其人,臨其境的審美感受。

藝術家的情感往往通過藝術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藝術家反映生活,描繪藝術形象,絕不是冷漠的、無動於衷的,而是凝聚著他的思想情感、愛憎褒貶,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

在審美以及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情感不僅與形象聯絡在一起,也同認知聯絡在一起,是隨著審美認知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其基礎是審美認知。經過審美認知,及其複雜的思想活動,生活中的美才能被發現、被感悟。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標誌。所謂審美特性,是指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品質和審美價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結晶,是美的創造的結果。

3樓:假的司馬

藝術和審美是「美必不可少的兩部分。它們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審美是對藝術價值的判斷。

藝術的形式千千萬萬,但並不是說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能對藝術產生審美活動,對藝術的價值進行判斷。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社會屬性,所以「人卻更加為最遙遠的星辰的無關緊要的光線所激動,只有人,才有純粹的、理智的、大公無私的快樂和熱情。」 由上我們知道,在藝術價值的判斷上,動物對藝術無法進行判斷,所以動物的審美活動是不存在的。

只有人類才能依據審美活動對藝術價值進行判斷,進行取捨。

二、審美大於藝術。

藝術並不是指所有的事物,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都能夠引起我們的審美活動,對這些零散的事物產生不同的情緒。然而藝術的範圍卻不那麼寬廣,它更側重於人類的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能夠引發人們審美活動的事物,如舞蹈、繪畫、文學、**等等,它屬於人文科學。 藝術與科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藝術是主觀的情感上的表現,而科學則是客觀的,理性上的表現。

但是它們之間是有聯絡的。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與藝術趨向統一。這個趨向,集中表現於科學與藝術對「美」的追求。

20世紀許多重要的科學家都在科學中發現「美」,並且以「美」的發現作為科學創新的動機。這個新趨向,引起了美學的相同反應,不斷有論證藝術與科學同一的論著出現。用科學的審美性理解更合理一些。

我們可以看出審美可以滲透到藝術滲透不到的地方,因此審美大於藝術。

三、審美與藝術走向衰落。

如今社會藝術正走向衰落,戲劇走向滅絕的邊緣,文學也漸漸走上了商業化、通俗化的道路、影視藝術也充滿了暴力血腥、環境汙染嚴重,人類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加上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的是名利、榮譽、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競爭力加大,使人的審美情趣遭到扼殺,甚至有些人根本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實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就像材料中說的「貧乏的時代」,這裡的「貧乏時代」指的是上帝缺席、信仰缺失、世界陷於深淵的時代,在這樣一個黯淡無光的世界時代,「作為詩人意味著:吟唱著去摸索諸神的蹤跡」。只有詩人才能夠這樣苦苦掙扎,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4樓:贇膺

「美」是一個神聖的詞,生活中因為有了美而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美」又是一個抽象的詞,美的事物有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要方面,那就是美的內涵必須以可感的存在形態顯現出來,必須具有感性形式方面的規定性。這種感性形式的表現就是藝術,而對藝術的感知就是審美。藝術和審美是「美必不可少的兩部分。

5樓:ぁ尐熙

我們所即將告別的20世紀文學,將會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史留下什麼?換言之,這個世紀的文學在浩浩中國文學史長河中將佔據怎樣的位置和作出怎樣的貢獻?這是近十多年來文壇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些學者於2023年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試圖把一向從屬於政治劃分的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統合起來研究,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而,這並不表明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趨於終結,而只是掀開了新的一頁。因為從那時以來,人們關於「20世紀中國文學」的討論連綿不絕,形成雜語喧譁局面。

我們在這裡也只是想從中國文化的現代性這個特定角度,加入到這場有關20世紀中國文學及其相關問題的世紀末喧譁之中,提出別一種觀察,以就教於方家。

一中國文化的現代性或現代化,是在現代進行的一項長期而根本的「工程」。這種「現代性工程」(project of modernity)起於何時?學術界有不同意見。

我們雖然認為它根源於中國文化內部的種種因素的長期複雜作用和演化,但在作具體劃分時,還是不得不把目光沉落到2023年鴉片戰爭這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變上。我們所謂現代性工程,大體以鴉片戰爭為明顯的標誌性開端,指從那時以來至今中國社會告別衰敗的古典帝制而從事現代化、以便獲得現代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宗教、學術、審美與藝術等幾乎方方面面。當這個閉關自守的「老大帝國」在西方炮艦的猛烈轟擊下急劇走向衰敗時,按西方先進的現代化指標去從事現代化,「師夷長技以制夷」,似乎就成了它的唯一選擇。

確實,面對李鴻章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的古典「中心」地位和幻覺都遭到了致命一擊,只能脫離傳統舊軌而邁上充滿**而又艱難的現代化征程,以便使這「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中國」或「新中國」。李伯元在**《文明小史》(1903—1905)楔子裡,就把走向現代化的「新中國」比作日出前的「晨曦」和風雨欲來的「天空」:「諸公試想:

太陽未出,何以曉得他就要出?大雨未下,何以曉得他就要下?其中卻有一個緣故。

這個緣故,就在眼前。只索看那潮水,聽那風聲,便知太陽一定要出,大雨一定要下,這有甚麼難猜的?做書的人,因此兩番閱歷,生出一個比方,請教諸公:

我們今日的世界,到了甚麼時候了?有個人說:『老大帝國,未必轉老還童。

』又一個說:『幼稚時代,不難由少而壯。』據在下看起來,現在的光景,卻非幼稚,大約離著那太陽要出,大雨要下的時候,也就不遠了」。

這裡可以說同時展示了中國眼前的衰敗景緻和即將到來而又朦朧的現代化美景。現代化(modernization), 在這裡就是指中國社會按照在西方首先制定而後波及全世界的現代性指標去從事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轉型的過程。而相應地,現代性(modernity )則是指中國通過現代化程序所獲得的或產生的屬於現代的性質和特徵。

要在這個具有數千年文化傳統的「老大帝國」實施空前巨集大而艱鉅的現代性工程,必然會牽涉到方方面面。對此,原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在這裡,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能選取一種特定角度。

在我們看來,中國的現代性問題,可以從中國文化對於其在現代化程序中所遭遇的種種挑戰的應戰行動角度去考慮。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化意味著被迫納入現代化程序的中國舊體制經受一系列尖銳、嚴酷而持久的挑戰,如產生「道」與「器」、**與民主、巫術與科學、科舉與教育、王法與法律、傳統思維與現代思維等等劇烈而持久的衝突。有挑戰,就不得不有應戰。

應戰就是面對挑戰而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在現代性內部的種種衝突中嘗試和尋找適合於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因此,可以說,中國的現代性集中而明顯地體現在面對現代化過程的種種挑戰而顯示的應戰行動上。這就需要我們從挑戰性課題與應戰行動的角度去理解現代性所牽涉的種種複雜問題。

大體說來,現代性涉及這樣一些主要方面:其一為科技現代性,主要體現為如何師法西方現代科學和技術而建立中國的現代科學和技術體制,並且在這種現代科學和技術體制參照下重新啟用中國古典科學和技術傳統;其二為政體現代性,要求把奉行天下一體的古典帝制轉變為現代世界格局中的一個「民族國家」(nation-state), 這引發種種政體變革;其三為思維現代性,涉及古典宇宙觀與現代宇宙觀、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中國思維與西方思維等衝突及其解決上;其四為道德現代性,要確立中國人的現代道德規範,涉及人際交往、禮儀、感情、戀愛和婚姻等方面,如破除「三從四德」、「三綱五常」,規定個人、戀愛和婚姻自由及社會義務等;其五為教育現代性,意味著借鑑西方教育制度而在中國建立現代教育制度以取代衰落的中國古典教育制度(但後者作為傳統仍有其生命力);其六為法律現代性,要求把古典王法轉變為現代法治;其七為學術現代性,即把古代學術體制翻轉為以西方學術體制為樣板的現代學術體制,涉及從學術觀念、學術思維、治學方式到學術機構等一系列根本性轉變,如從古典文史哲到現代文學、歷史、哲學和美學等;其八為審美現代性,表現在從古典審美—藝術觀到現代審美—藝術觀的轉變、面對新的現代生活的審美表現能力、及如何借鑑西方藝術樣式如文學、繪畫、電影、**、舞蹈和戲劇等方面;其九為語言現代性,主要指漢語現代性,體現在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轉變中,如現代白話文取代古代文言文和古代白話文。可以說,這僅僅是不完全列舉;同時,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需要運用專業知識去作專門論述,而在這裡由於個人能力和興趣所限是不可能的。

我們只能討論與我們的論題密切相關的後兩方面——即審美現代性和漢語現代性。

二審美現代性,在這裡是審美—藝術現代性的簡稱,即它既代表審美體驗上的現代性,也代表藝術表現上的現代性。在現代性的諸方面中,審美現代性是看來非實用或非功利的方面,但這種非實用性屬於「不用之用」,恰恰指向了現代性的核心——現代中國人對世界與自身的感性體驗及其藝術表現。審美,西文作acsthctic,原義為感性的或感覺的。

審美現代性(aesthetic modernity), 就是指中國人在現代世界感性地確證世界與自身並加以藝術表現的能力,或感性地體驗現代世界和自身並加以藝術表現的能力。它涉及這樣的問題:在現代世界上,中國人還能像在古代那樣自主和自由地體驗自己的生存狀況、尋找人生的意義充滿的瞬間嗎?

這樣,正是審美現代效能直接披露作為現代人的中國人的生存體驗狀況、整體素質和能力,從而成為中國現代性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審美現代性往往表現在如下幾方面:從古典審美意識向現代審美意識的轉變,即確立屬於現代並融合中西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等;以現代審美—藝術手段去表現現代人的生存體驗,涉及從舊文學到新文學的轉變,國畫與西畫之爭,國樂與西樂之辨,戲曲與話劇的關係,及新的表現手段如廣播、攝影、電影和電視的引進等;參照西方現代美學或詩學學科體制而建立現代美學或詩學學科,從而出現中國現代美學或詩學。就上述方面而言,以現代審美—藝術手段去表現現代人的生存體驗,是尤其值得關心的。

單從文學角度說,以現代審美—藝術手段去表現,首先就意味著以現代漢語為書寫形式、以相應的現代審美—藝術語言規範去表現,如實現從古典章回體**到現代**、從舊體詩到新體詩、從文言散文到新散文、從戲曲到話劇等的轉變。由於這裡都無法繞開古代漢語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的關係這一「紐結」,因而要談**學的審美—藝術表現即審美現代性,就不得不涉及漢語

論述牡丹亭的藝術審美論述牡丹亭的藝術審美800字

一 陰陽相合 圓融歸一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 夢的解析 一書中,有著著名的論斷 夢是某種願望的達成。在大型舞劇 牡丹亭 第一幕閨塾 驚夢中,杜麗娘與丫鬟們在晨讀,她們春情萌動,無心於刻板的學習,心隨鳥兒一樣飛向了牆外的世界。在春色宜人的後花園枕著春光入夢,在夢中與柳夢梅相...

以具體例子說明藝術的審美認識功能 審美教育功能 審美娛樂功能

藝術的社會功能有許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審美認知作用 審美教育作用 審美娛樂作用三種。一 審美認知作用 人們通過藝術鑑賞活動,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然 認識社會 認識歷史 認識人生。孔子 詩 可以觀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 藝術對於社會 歷史 人生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由於藝術活動具有反映與創造統 一 再現...

「審美和生活合流,藝術與生活模糊。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

文學是會慢慢隨著時代發展的!是會創新的 人們的平均審美能力有所提高。其中有更高的,更高的將領導藝術。這是我的一點看法。文學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說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那麼文學就是生活的藝術照。個人的淺薄見解 文學不會終結與死亡的,我們只要生活就要思想就要表達以及抒情,而用文字表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