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正氣道家講清氣佛家講和氣,儒家講三綱五常,佛家講三皈五戒,道家講什麼請簡述一下

2021-03-03 20:57:30 字數 5231 閱讀 4853

1樓:哈gs嘍

儒家講有為,bai道家講du無為,佛家在有無之間,講善心zhi。

儒dao家講正氣,道家講清氣回,佛家講和氣。答儒家講灑脫,道家講超脫,佛家講解脫。

儒家講堂堂正正做人,道家講真真切切做人,佛家講清清白白做人。

歸納起來,儒家智者樂水,道家講上善若水,佛家講智慧如海。

儒家以詩書教化,道家以玄理點化,佛家以慈悲感化,**以博愛感化。

儒教、道教、釋教、的分別,詳細點

2樓:民呼

儒教主張;治世,仁、義、禮、智、信。道教主張;治身,金、目、水、火、土。釋教主張;入世,生、老、病、死、苦。

3樓:潛川

中華文化儒釋道

嚴格的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這個意思。根據南懷瑾老師的闡述,共同形成了類似於金字塔的文化結構:

1、儒家文化是塔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化用到生活當中,就是聽幾乎所有父母說的那一句話:「孩子啊,你要好好唸書,將來找份好工作,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類似於食品和飲料,不吃不喝是會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這個「無為」,不是沒有作為,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規律,講究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所以道家思想類似於醫院,有了病就要上醫院,不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還要找到藥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頂,核心思想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超越輪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吃飽喝足了,該考慮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滿足了物質需求的人,必然會產生對精神上的需求」,當今社會為何信仰的趨勢又進入到新的熱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們發現吃飽喝足了但還是感覺不幸福,所以才開始從精神層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類似於超市,沒錢進去逛逛,蹭蹭空調,看看產品,心情愉悅,有小錢就買點小東西,有大錢就買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因此,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影響最大的首推孔子!

4樓:服務鴿子

三者的區別:

第一、佛家講「超世」,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人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無能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脫----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脫,就要放棄各種慾望,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磐(無苦的極樂世界)。

佛教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係,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

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藥。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祕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

儒家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絡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比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淨心。「心理學」西文原意為「闡釋心靈的學問」,後來引申為「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行為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人生的闡釋,所謂「心能生萬法」。

佛教從心的角度概括世界萬物的一切,並對人的行為問題進行根本性的**與闡釋,因此,佛教早已構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佛教的教義幾乎都在談心,在諸多經論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儒教是禮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講的是淨,道家講的是靜,儒家講的是敬。佛家講的是養心,道家講的是練氣,儒家講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徵

佛教兼倫理和功利、理性和巫術而有之,透露出一種特有的生存智慧和處世機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當的巫術性質,更多的適應了當時底層民眾的需要。儒教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倫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特別重視**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

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這塊料,道家就不會收你做**。

佛家與道家的隱逸和比較「清高」的作風相反,特別喜歡普渡眾生,講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們現代的義務教育,佛教也喜歡普及他們義務教育。佛教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張「普渡眾生」。

佛教的這種群眾化大眾化作風,使得佛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為流傳,發展傳佈比較快。

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佈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書生」。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義:佛教是宗教沒有疑義,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與道家存在異同點,因為道家指老莊之學,而道教卻並非老子本人創立的;至於儒教作為人文宗教,由於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認說儒家文化帶有宗教性質。

5樓:忽焉非雪

萬法同源,都是修身修心。

儒家講三綱五常,佛家講三皈五戒,道家講什麼?請簡述一下

6樓:法藏

道家的三清五氣

。其三清,指的是三尊神祗。五氣指天地五氣(五種元素)回。

三清具體即玉清、上清答、太清,是道教創始者與最高尊神,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五氣是混沌之初,天地蘊生,五行漸變,謂之五運;形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氣形已具,謂之太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此天地五氣。

道教. 佛教. 儒教有什麼區別?

7樓:橋樑abc也懂生活

三者的區別:

第一、佛家講「超世」,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人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無能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脫----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脫,就要放棄各種慾望,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磐(無苦的極樂世界)。

佛教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係,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

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藥。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祕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

儒家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絡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比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淨心。「心理學」西文原意為「闡釋心靈的學問」,後來引申為「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行為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人生的闡釋,所謂「心能生萬法」。

佛教從心的角度概括世界萬物的一切,並對人的行為問題進行根本性的**與闡釋,因此,佛教早已構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佛教的教義幾乎都在談心,在諸多經論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儒教是禮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講的是淨,道家講的是靜,儒家講的是敬。佛家講的是養心,道家講的是練氣,儒家講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徵

佛教兼倫理和功利、理性和巫術而有之,透露出一種特有的生存智慧和處世機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當的巫術性質,更多的適應了當時底層民眾的需要。儒教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倫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特別重視**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

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這塊料,道家就不會收你做**。

佛家與道家的隱逸和比較「清高」的作風相反,特別喜歡普渡眾生,講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們現代的義務教育,佛教也喜歡普及他們義務教育。佛教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張「普渡眾生」。

佛教的這種群眾化大眾化作風,使得佛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為流傳,發展傳佈比較快。

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佈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書生」。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義:佛教是宗教沒有疑義,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與道家存在異同點,因為道家指老莊之學,而道教卻並非老子本人創立的;至於儒教作為人文宗教,由於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認說儒家文化帶有宗教性質。

8樓:看了冰

道教. 佛教. 儒教的區別有以下6點:

一、文化主旨不同

儒家文化注重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注重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注重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不同

儒家文化講究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講究的是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講究的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三、人生觀不同

儒家文化提倡的人生觀是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提倡的人生觀是 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提倡的人生觀是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不同

儒家文化認為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認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 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認為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不同

儒家文化認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認為 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認為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儒家養正氣,道家修大氣,佛家化怨氣,儒釋道三家有何不同

儒家學說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仁者愛人,中庸之道。道家學說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道法自然,清淨無為。佛家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慈悲,平等,輪迴,離苦得樂。一.儒家講做好人。中庸 要學會控制情緒,沒有好的性格就不會有大的成就。好人是君子,像一本書,粗讀是溫暖,精讀是包容。像一壼酒,初飲時醇厚,再飲時通透。好人有...

佛家與道家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儒家 道家 佛家 相同點與不同點

儒家講的是中庸之道,三綱五常。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倡導天人合一。以 仁 義 禮 智 信 為基礎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講氣節,重道義,關心別人,提倡寬忍平和 豁達樂觀 關注國家 人民的整體利益,講求修齊治平,這對於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保持和諧的社會關係,穩定社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佛教講的是眾...

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各是什麼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別是什麼?

道求自在,佛說因果,儒言仁義.都是一種自然人對自然是的認知.道緣佛性儒心 道教,講個人修行的多。佛家,不光講個人修行,也將幫助其他人修行,和簡單的為人處事。儒家,主要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儒家 忠孝仁義 道家 無為而治 佛教 普度眾生 幾字概括吧 道家長生是唯一的追求 還真我 佛家講因果輪迴 儒家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