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附事見義,善以其不可奪,故兩書並行。怎麼翻譯。急需。

2025-07-16 03:15:19 字數 1091 閱讀 9025

1樓:匿名使用者

李邕對《文選》中的每件事都說明它的意義所在,李善認為李邕的註釋不可以刪除更改,於是便兩種(李善的註釋與李邕的註釋)一起寫上去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李邕根據這件事情提出自己的建議,李善認為他的意思不可取,於是兩種意思一起寫上了。

邕附事見義,善以其不可奪,故兩書並行。怎麼翻譯。謝謝。幫我。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這是新唐書裡的一句話。一。

在《新唐書》中,李善的事蹟是附見於李邕傳的。在史學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價值無疑是高於乃父的。《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中》雲:

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選》,釋事而忘意。書成以問邕,邕不敢對。

善詰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試為我補益之。』邕附事見義,善以其不可奪,故兩書並行。

既冠,見特進李嶠,自言『讀書未遍,願一見秘書』。嶠曰:『秘閣萬卷,豈時日能習邪?

邕固請,乃假直秘書。未幾辭去,嶠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嶠嘆曰:『子且名家!

這段文章說了兩件事,證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說是天才。先說後一件事,「秘閣萬卷」李邕「未幾辭去」,而「奧篇隱帙,了辯如響」,說明李邕讀書快,記性好,也說明此前他讀書的面還不是太寬的。再看前一件事,證明李邕悟性好,見識高。

但算算年齡,筆者有點疑問了。「始,善注《文選》……書成以問邕」,李善《文選注》成於顯慶三年(658),其時李邕尚未生。

二。新唐書·李邕傳》說:「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選》釋事而忘義,書成,以示邕,邕不敢對,善詰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

汝試為我補益之!』邕附事見義,善以其不可奪,故兩書並行。」少年李邕的意見表達了普通讀者對於註釋普及性的要求。

但所謂「兩書並行」的情形並未見到,或許李善在修訂其註釋時已經吸收了兒子李邕的建議以及某些具體意見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見到《文選》李善注固然以釋事為主,亦復兼及釋義,對作者的寫作意圖、言外之意以及寫作手法有所詮釋。 完畢~謝謝。

休以掌示之,無異所改,遂訂深契翻譯?

4樓:黑曜石

貫休當即把手掌展示給他,和自己所改動的沒有差異,於是兩人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太心軟了 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版財務,太慈善了就權不要當官。出自統兵古訓,是一句俗語。簡介 古訓是指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準則 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或可以作為準繩的話。詩 大雅 烝民 古訓是式,威儀是力。鄭玄 箋 故訓,先王之遺典也。漢 孔臧 與從弟引安國書 舊章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