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中寫出瞭望中之所見,痛切傳達詩人憂國時的感情的一句?

2025-07-10 08:25:20 字數 2176 閱讀 8962

1樓:媯喬姜白翠

春望中寫出瞭望中之所見,痛切傳達詩人憂國時的感情的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樓:匿名使用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中細節描寫反映詩人憂國憂時思家詩句

3樓:匿名使用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

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春望。作者】杜甫。

朝代】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

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乙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乙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

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古詩文網》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

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

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4樓:文學美眉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乙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

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春望中表現詩人憂國傷時思鄉的句子是

5樓:從口從羊咩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書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極無聊賴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

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乙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6樓:桂枝柴胡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仔細看不難發現,「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你要的答案。

《春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哪些方面的感情?

7樓:北枝娛樂

春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於國破將亡深切的感傷之情,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對於祖國深沉的熱愛,對社會和平安定的嚮往之情。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

原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國都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裡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咐返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古詩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杜甫 春望 感傷復時局,見花難制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 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制 這兩句一般bai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du...

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中的詩句哪一句寫出了夜晚的悠揚笛聲喚起了無數遊子的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 折楊柳 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 柳 諧 留 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 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 折...

杜甫的《春望》中,望字包含那兩層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 國破山河在 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於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唐肅宗至德元載 756 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 寫於次年三月。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