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漏中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諸葛亮告誡他兒碼判子如返模山何作學問的一封信裡說的,這一篇《戒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僅供參考)
寧靜致遠出自** 寧靜致遠的出處
2樓:剛陽文化
1、寧靜致遠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 眾,非平正無以制斷」。意思是:因此,非淡泊無以明德,如果不寧靜謙虛,就老哪不能夠窮極遠大,不是寬大無以蓋住,只有仁慈沒有把懷眾,這不是公正無法決斷。
告含散。2、寧靜致遠:現在是乙個成語,讀音是níng jìng zhì yuǎn。意思是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襪氏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寧靜以致遠的意思?
3樓:塞辰駿
意思:放平心態,沉靜仔細的觀察萬物,會發現世間萬物充滿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出處: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顥《秋日偶成》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釋義:閒暇之時事事皆能從容,睡覺醒來東窗日照霞紅。冷靜觀察萬物都有自得,四季興致感受與人相同。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告型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寧靜致遠近義詞是什麼?
4樓:若秋梵玉
寧靜致遠。讀坦消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釋義: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造句:他待人謙恭謹慎,學習孜孜不倦,生活簡單樸素,有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和嚴謹液信坦自律的道德品質。
擴充套件資料:近義詞:高風亮節。
讀音:gāo fēng liàng jié
釋義: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餘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鬧桐」
譯文:我認為陶淵明的高風亮節,本來就已經無愧於商山四皓了,還那樣仰慕他們,尤其嚮往他們喜歡賢才崇尚友誼的情狀。
造句:縱觀歷史,竹子高風亮節,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崇敬,但歷代文人墨客寫竹、畫竹者眾多,卻從來沒有哪位作家、畫家把竹根藝術盆景填入他們的大作。
寧靜以致遠是什麼意思?出自何處?
5樓:杭轉麴塵花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翻譯: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6樓:網友
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為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 誡子書 原文 誡子書 兩漢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
最近流行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自哪裡?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總歸詩酒田園 譯文 讀通了三千年的歷史,才明白其中記載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祿的事件。走萬里路去參悟人生的道理,才知最愜意的人生是逍遙無束 把酒吟詩的田園生活。這就是說人生拼命的追求,到頭來終歸明白自己想要的,不過是一種人生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啥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一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