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騏驥影客
望嶽是唐轎扮祥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山水田園詩,其中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缺臘了」這句名言。
這句話中的「岱宗」是指泰山,而「齊魯」則是指今山東省的一部分地區,包括泰安、濟南、青島等。這裡的「主」是指泰山是齊魯地區的主要山脈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所以,望嶽中作者認為泰山在齊魯地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視為齊魯地區的主山,並代表著這一地區豐富的文閉搏化、歷史和傳統價值觀。
2樓:東川小閣
註解: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2、鍾: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白話譯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巨集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公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配姿們,一覽無遺!
簡評: 杜甫「望嶽」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嶽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讚歎東嶽,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盪滌。
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峰頂之意願。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塵模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當凌絕派賣緩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參考資料。希望對您有幫助【東川閣】樂意為您服務!
望嶽哪一句體現了泰山的地位之高?
3樓:
在《望嶽》中表現泰山之高的有兩句,第一句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句是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走出齊魯之地,還能看到山頂,說明山很高,不然很遠的地方是看不到的,至少會被其他山或建築擋住。
第二句表達泰山之高的是詩的最後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上泰山之頂,就會發現,其他所謂的高山,原來是這般矮小,這是通過對比來襯托泰山的高大和雄偉。
巜望嶽》中,杜甫是否登上了泰山
4樓:資料不詳
他沒有登上泰山。因為當時寫詩詞的時候是沒有。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歲時遊吳、越歸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不幸落第。次年,杜甫開始了他生平第二次漫遊。
望嶽》就是他在山東看見泰山之後有感而作。(僅僅是看見而已)其中「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應當,一定要。這就很明顯了,他說一定要登一下泰山。
所以他當時肯定沒登過。以上供參考。
5樓:今夕朝華
沒有。唐玄宗k唐玄宗開元23年,杜甫24歲,時有五嶽歸。洛陽參加進口是不幸落第。次年牡甫開始了他生平第二次旅行。
6樓: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只是在望,應該沒有登上,但自信,總有一天會登上。
7樓:懷閒
瞭解一下杜甫寫這首詩的背景就知道了,其實當時杜甫並沒有登上泰山,而是在泰山腳下望泰山都。其實這一點,在這首詩裡面也有體現,那就是詩都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意思就是他日登上泰山,定會一覽眾山小。可見,杜甫當時並沒有登上泰山。
泰山為什麼是五嶽之首,泰山為什麼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是五嶽之首源於以下兩點 1 民間傳說 根據六朝任昉 述異記 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 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 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2 帝王加持 東方是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徵。古代中國先民往往把...
在《望嶽》中作者是怎樣表現泰山之高的?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回答
在 望嶽 中表現泰山之高的有兩句,第一句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句是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走出齊魯之地,還能看到山頂,說明山很高,不然很遠的地方是看不到的,至少會被其他山或建築擋住。第二句表達泰山之高的是詩的最後一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上泰山之頂,就會發現,其他所謂的高山,原來是這般矮小...
中國的「五嶽」指的是什麼 泰山為什麼被稱為五嶽之首
五嶽指泰山 華山 衡山 嵩山 恆山。六朝任昉 述異記 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 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 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 定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