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是唯心還是唯物?

2025-06-16 21:30:15 字數 4628 閱讀 3711

1樓:匿名使用者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乙個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

3)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

不是乙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老談伍上學唯物主義。

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

和歷史唯物主義。

2)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

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併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

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絡的整體的辯證法。

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型別和存在侍或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型別有主觀唯心主義。

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侍盯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於它必然導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

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乙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裡,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徵、成分、片斷、方面加以誇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2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誤導樓豬,這的確是某年的真題,但我肯定的說是唯物主義。

3樓:韶溪智爾琴

剛好看到這裡。。。說是明代王守仁主張「知行合一」「行」在這裡指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校訓。。。從這點推出,不可能是唯心吧。

知行合一是什麼哲學思想是唯物還是唯心的,相對馬克思

5樓:陽光愛聊教育

知行合一(漢語詞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哲學思想,是唯心的。

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哲學特點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

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乙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乙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乙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他宣告:「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6樓:神級人氏

看從什麼方面去理解了。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觀點。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的。

知行合一有點實事求是的味道。都強調理論的東西 必須要付諸以實際行動 才能算真知。

知行合一 沒有清楚說明知和行的先後關係,但從王陽明的其他方面來理解 知和行是同時的。

馬哲認為 認識和知識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行在先知在後。

7樓:__被雨傷透

馬克思主義認為,先行而後知,後知行合一,行與知是相互推動,建設的。

相對於馬克思主義,王陰陽的知行合一認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是唯心主義的說法。

「知行合一」的詳盡含義是什麼?心學是唯心主義哲學嗎?

8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

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乙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9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呢,知行合一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結合起來。你應該聽過類似的話語「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是說的知行不合一。做人切忌不要總是口誇誇,當初的程朱理學也算是那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就是提醒人們不要總是在嘴上說說,要踏踏實實地去做,要知行合一。

話說話來,心學算是唯心主義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捲上:「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箇知,又說一箇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說箇知,方才行得……某今說箇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文匯報》:「從曉莊師範到山海工學團, 陶先生 一以貫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學做合一』,力求培養學生從整體上駕馭知識的能力。」

11樓:匿名使用者

認知與行為二者合為一。

唯識學是唯物還是唯心

12樓:網友

唯識學說是在不斷發展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對於唯識學的不同派系,不同思想,應從論師們所依據的不同經典和思想時代背景進行具體的分析與評價。

有關唯識學的問題還很多,也很複雜,如唯識與因明的關係,法相、唯識之辯,瑜伽與唯識,唯識學與《大乘起信論》的關係,以及唯識學在印度和中國衰落的原因等等,都可以進行專題研究,在此就不多說了。

唯識學的思想理論,在整個佛法的體系中,可以說是最具有思辯性和嚴密性的一門學說,它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佛教學者的重視與喜愛。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和佛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唯識學必將煥發出新的、強大的生命力。不過,在另一方面,唯識學博大精深的經典,過於繁瑣的義理和複雜的名相、概念也讓許多學佛者望而生畏。

因此,在學習和把握唯識學的基本思想和理論的基礎上,有效借鑑、吸收現代西方哲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詮釋唯識學,以適應現代人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契理契機地學習、研究和弘揚唯識學,是擺在我們面前乙個十分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意思很簡單,就從字面上來理解即可 你腦子裡意識到了要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努力去實現,就是要立刻付諸行動,而不是想歸想,做卻不知猴年馬月才做,那樣是做什麼都不成的。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

知行合一與識人術,知行合一怎麼實現人生成功?

求人通俗解釋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態培清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