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在相互交流的時候是不是也像文言文一樣?

2025-06-08 07:51:20 字數 4441 閱讀 3058

1樓:幻福寵

我們先看下文言這個詞的意思,指的是以古代漢語為基礎的、經過文體加工的書面語。文言文,顧名思義就是用文言寫的文言文了。其實可以理解為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寫的文章。

那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交流嗎?如果是先秦時期的平民百姓的話,應該是用的,畢竟文言文是從那個時候傳承下來的,日常交流肯定會涉及到,而且那個時期,倉頡他老人家造字的速度來看,估計用的文字吵喚也不多,還未分書面語和口頭語。

所以這時候看大家其實用的就是文言文,也不需要被動釋義,畢竟字少好記,天天就是這幾個字,無非就是耕(種地)、食(吃飯)、臥(睡覺)等。在這過程中繼承倉頡衣缽的人肯定開宗立派了,這一派造字的速度開始快速起來,以至於大家說話交流可選用的字開始多了起來,就乙個我字,不同級別不同場合使用的代替字就不少。

從秦漢開始,文言文開始落後於他的同伴,也可以說是他的老師——口頭語了,廣大平民百姓日常交流不用文言文了汪伏,偶爾夾雜著一些文言文的詞語,文言文已經不是交流用語了,畢竟大家都忙著養家餬口、下地種糧,沒有那麼多步驟再去思考文言的詞語。

比如:下地種田的劉老漢,遇到正在吃飯的王老漢,王老漢嘴裡吃著飯來一句:劉翁,去耕兮,食矣乎?

劉老漢,去種地啊,吃飯了嗎?),劉老漢:王翁,吾食已(王老漢,我吃完飯了)。

如果讓當時的文人看到如此場景,肯定寫文章說有辱斯文。由於書寫工具笨拙,書寫十分費勁,下筆省略,注重簡潔,是必然的;書面語要求寫得整齊和優美。所以書面語依然使用文言文,口語交流開始演變,逐漸放棄文言文。

大家,如果這場景出現在古代的祖國各方大地上,並且是普遍的現象,作何感想。是不是感覺我們連古人也不如,我們損失了好多有趣的方言啊,也就不會出現現在這麼多的地方方言了。雖然考證從唐開始,白話文已經初見苗頭了,但演變至明清,已經出現了非文言文的**,官方用語也開始轉變。

乃至於皇帝批閱困碰攜奏章,出現了知道了,不錯不錯這種直接通俗的回覆。

至於為什麼有文言文以及和白話文,一切都是時代的變化以及需要,文言文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由於書寫材料的不便,產生了文言文,東漢的造紙大王蔡倫改進造紙術,背誦的畢昇畢老闆發明活字印刷術,使得白話文的發展出現奠定了基礎,更加恰合現代口語,但也不失嚴肅權威性,現在大家使用更多的白話文了,文言文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

2樓:一下變成粉紅色

並不是,只有寫作的時候才會用到文言文,有時候文人在聊天中會用到些之乎者也。

3樓:一笑而過談遊戲

是的,因為用文言文可以展示出乙個人的文化水平,所以大家都用文言文交流。

古代人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文言文交流的嗎?

4樓:文以立仁

不是。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當時的社會口語交流。

按用途劃分,「語言」可分為日常交際用語和書面用語兩大類。

日常交際用語稱為「口頭語」。口頭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經貿交流以及人口流動和遷移、民族融合等諸多因素影響,幾乎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的。這種變化是緩慢而漸進的。

如果按照時代來擷取,可以發現其明顯的差異。例如,問題中的所謂「古代人」就涵蓋了有史以來的前人,他們生活的歷史時代不同,使用的口頭語也不盡相同。

書面用語稱為「書面語」,是專門用來寫文章的,也就是說,書面語的存在形式不是「話」而是「文」。例如文言、白話等,是以「文言文」、「白話文」的文章、著作存在的。書面語**於口頭語,但相對獨立於口頭語,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

它的變化往往是跳躍式的。例如,產生於先秦口頭語的書面語——文言,一經形成,除了部分新的實詞被充實外,幾乎一塵不變。由於文言文逐漸脫離口頭語,必然導致「變革」。

唐代開始,有人嘗試用當時的口頭語寫文章,到宋元時期,說書藝術繁榮,為了讓社會底層人物能懂,白話文這種書面語應運而生。歷史上的四大名著,就是這種書面語的代表作品。因為這種白話文是以宋元時期的口頭語為基礎的,與後來的口頭語差異越來越大,白話文在上世紀二十年的前後又發生了再次變革。

人們將宋元時期的白話文稱為「古代白話文」,而將新的變革後的白話文稱為「現代白話文」。新中國建國後,語言文字改革步伐加快,現行的書面語與現代白話文又有不同,人們稱現行的書面語文章為「現代文」。

口頭語與書面語的根本區別,在於使用形式不同,用途不同。口頭語用於人們日常交際,書面語用於文章。儘管書面語產生於口頭語並不斷地適應口頭語的變化,但它們之間永遠存在差異。

例如,最接近現代口頭語的書面語「現代文」,也不是口頭交際用語。比如,公眾人物在特定場合「講話」可以使用書面語,但平常說話仍然是口頭語。再如,先秦時期的文言文接近當時口頭語,但那時的「古人」也不說「文言文」。

總之,文言文、白話文、現代文都是「文」,屬於書面語,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語言。人們看到的古裝影視劇,其人物對話很「文」,其實那是創作者精心營造的氛圍,並沒有人真正知道其人物的對話。即便是古籍中記載的古人「語錄」,也是寫書作者做了「文飾」的。

比如,《明史》中記載的朱元璋說的話,真實的話語絕非如此。

5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漢語為規範的漢語書面語。

所以很明顯,文言是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這裡強調的是書面語,只用於寫作,不用於口語交流。

古人的口語(白話)另成系統,與文言不盡相同,倒和我們今天所通行的口語有相似之處。

例如《孔雀東南飛》是南北朝廣泛傳頌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語言也就和當時的口語極為接近,請看第一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句比較淺顯,雖和今天的口語雖有差異,但不大。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語的特點。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間故事或說書藝人說書的基礎上創作的,其語言特點也帶有一定的口語性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後直接用口語進行創作,其書面語與口語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們可以從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書面語去判斷我國近現代的口語和我們今天的口語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時使用與我們現在的口語相近的語言,只是寫文章時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學問,區別於普通的、沒讀過書的老百姓。

6樓:鮮為人知的歷史

古文都是文言文,難道古代人平常說話都是這樣的嗎。

為什麼人從古代就會說話了,文言文又是怎麼一件事

7樓:徐陳莉

每個人都會說話,不然的話就成了啞巴!只不過說的語言與我們不同罷了。文言文的話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俗稱「之乎者也」。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乙個「文」,是美好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乙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8樓:網友

語言這個東西,在人類還沒有文字之前就有了。現在非洲的一些土著都還是沒有文字,但他們之間已經有了語言,可以交流了。

文言文是書面語言,和古人平時說的話是有區別的。

事實上,古人中的老百姓說的都是口語,雖然和我們的現在的普通話有區別,但都算白話。聽說唐朝的時候,老百姓的口語和現在的閩南話有些相似。文言文則是書面語言,只用於書面上,雖然一些知識分子平時說話也會用,但正常情況下,還是用口語交流的。

古時候,由於認得字的只有少數知識分子,所以一直採用文言文。而到了近代,由於認得字的人越來越多,文言文由於深澀難懂,不符合普通老百姓,所以近代的書慢慢就開始用白話文了。像我們熟知的四大名著,裡面的語言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的白話了。

9樓:網友

暈啊,當人產生部落時就有語言了,不過當時發音單一,一音多義,很難理解,因為不需要區分的太開。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用品增多,社會環境複雜,單音節詞無法概括更多的意義,新的詞應運而生。社會分工越細,社會越複雜,越需要區分各類物品的不同。

從文言文到現代文就可以看出,詞越來越細化,越來越精確,專業。一詞多義正越來越少。

在古代,人們是不是用文言文來交流的

對於21世紀的學生們來說,我們經常會在語文的學習中學習古代人的一種語言。它就古代的文言文。然而這就讓學生們感到十分好奇了,古代人的日常交流都是用文言文的嗎?通過我們查詢相關的典籍,我們會發現古代人並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並不是使用文言文的,而是使用一種白話文。而當他們寫文章或者考試的時候,他們用的更...

當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想到的人是不是最愛的人

我也bai是這樣一個女孩,在du感情上或是遇到什麼zhi事情dao,都只會求助他一個人版。並不喜歡權他,但第一時間會想到他,一直把他當成自己最信賴的朋友,沒事還老拿他開刷。他也問過我,為什麼不接受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心裡面有另一個人,不會把他當男友看待,只會當好友,很要好很要好的種,像哥哥。不知道他結...

是不是當外向的人在感情方面受了深深的傷害,都會變的內向呢

能注意到這一點就慢慢會好的,不用太過擔心了。過一段時間,這人也就沒什麼事兒了。需要家人的親情了。不會,可能你還沒有從失戀當中走出來,時間長了慢慢就好了 不會吧,性格是很難改變的,這是短時間的 不一定,看受到傷害的人怎麼想了。不一定。這個看個人的心態來定的 有的人會 有的人不會 一個活潑開朗的人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