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類宸譙紫絲
好問題難得。廣告的短期目標是提高銷售額,長期目標是建立更好的品牌資產。除了長期目標的考慮,我想題主的困惑應該在短期目標上,即:
乙個家喻戶曉的品牌即便不打廣告,也有很多人購買了,為什麼還要打廣告?
因為不管乙個品牌多麼家喻戶曉,品牌的輕度消費者是非常重要的,鋪天蓋地的投放廣告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和轉換品牌的輕度消費者。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美國應該是最家喻戶曉的品牌之一了吧,下圖x軸是是所有美國家庭按照可樂的年夠買次數分為0-16,y軸是不同購買次數的家庭%。
可以清楚的看到,即便是對於可口猜廳可樂這種品牌,在美國仍然有45%以上的家庭是每年都不消費的(百事可樂這個比例近70%)。如果我們將一穗悉隱年購買0-2次可口可樂的家庭稱為輕度購買家庭,那麼輕度購買家庭佔65%左右。如果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reach到這群人的話,每個家庭因此多買一瓶可口可樂,會為品牌帶來多少生意的增長?
有人可能會說,不是有80-20原則嗎(即pareto"s
陸冊在不同品類的品牌,前20%的購買者貢獻的銷量。沒有誇張的80%,在大部分品牌其前20%的購買者,只貢獻了50%左右的銷量。即是說:
那些輕度購買者是非常重要的。
輕度購買者重要,除了其貢獻了50%左右或以上的銷量,還因為他們更容易被轉化。很多品牌的重度消費者,往往對這個品牌更加忠誠,品牌的真正戰場在那些沒有購買,或購買次數很低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的購買隨機性更強,更可能買競爭品牌。
總結來說,這些鋪天蓋地的廣告是為了給那些輕度消費者的,提醒他們購買這個品牌的產品。
注:1、同樣的規律不只適用於美國。有類似的資料可以證明也適用於其他國家。
2、上面說的是主要原因。培養品牌忠誠、維護品牌資產之類的比較明顯,這裡不說了。
2樓:小戲箭
人的記憶是在不斷更新的,接觸頻次較少的資訊,會被擠壓到記憶的底部。也就燃搜是說,如果你好幾年沒有接觸「去屑——海飛絲」這個「組合」,你要麼會淡忘它,要麼還記得,但已經對你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你會扮段喚在潛意識裡,覺得:
啊,那是一種過時的觀念了。與之相對應的,記憶有一條廳凱原則:某項記憶,接觸的時間越長,被提取的次數越多,也就越容易被大腦提取。
這就是廣告背後的原理,跟背單詞的本質是一樣的。我們看很多國外的廣告,會折服於他們的創意,光影效果,氣氛的塑造,情調的營造——而這些,統統都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為什麼很多家喻戶曉的品牌還要繼續打廣告?
3樓:佴揚冒採柳
再好的朋友,許久不聯絡也會疏遠,更何況品牌和消費者呢?
舉個例子,你特別喜歡喝可口可樂,可是可口可樂最近腦子抽了,決定不投放廣告了。於是你每天看到的可樂廣告都是百事的,一段時間過去,你是不是覺得百事可樂更加親切了呢?
再舉個例子,健力寶以前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了吧?可是那麼多年不再出現的它,還有幾個人記得呢?現在的00後都不知道這個是什麼了吧?
就算它和可口可樂一起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00後也不會去選擇它。
那麼,如果可口可樂10年不打廣告的話,是不是也會被人遺忘呢?
另外,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消費者的喜好也在不斷變化,品牌也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形象,那麼,新的形象如何傳達給消費者?那當然是做廣告了。如果從2011年之後,蘋果再也沒有做過廣告,那麼,對於很多人來說螞悶攜,對於蘋果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才那個立體的logo上。
總之,廣告對於廠商來說是必要的,它會時刻罩睜提醒著你某個品牌的存在,影響著你的選擇。
胤礽已經是太子,為何還要結黨營私?
雖然他已經是太子了,但是他畢竟沒有坐上皇位,還是有可能被廢掉。所以他還是選擇了結黨營私。因為太子的地位並不穩固,古人有很多太子被廢或者篡位的先例,所以才要提早的做打算,為自己立乙份保險。太子胤礽結局如何?鄙人所知康熙太子胤礽的結局大概是 奇緣太子,身死囹圄。眾所周知,康熙帝的太子是歷史上罕見,當了兩...
多爾袞都已經去世了,順治為何還要毀墓,他這樣做有何深意
由於受到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覺得多爾袞與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很多人總喜歡把孝莊代入到順治與多爾袞的相處中。其實不然,一開始的孝莊也只是一個小小側福晉,而身為貴族的孝莊一直以來都有著為家族做貢獻的意識和任務。為此,姑侄三人共同伺候皇太極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認為順治會因為多爾袞和孝...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已經殺光對手,為何還要犧牲名聲逼李淵退位
因為他覺得先下手為強比較好,而且當時李淵已經沒有多少實權了。沒有吧,說的還是很好,讓她監國了,看起來挺不錯的。他想快點上位,這對於他有好處,畢竟時間一長可能就會有變故。因為他怕李淵慢慢重整旗鼓來置他於死地,他只有把皇位奪到手才不能讓李淵翻身。李淵本身也足夠有能力,李世民一天不當皇帝,一天就有可能被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