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松鼠魚
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改名絳兄遲輪,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屬江蘇)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旦讓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卒於曲沃。
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著作繁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為《日知錄》,另有《音學五羨信書》、《亭林詩文集》等。
2樓:踏浪來也撒
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而所以轉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教化紀鋼為不可缺矣。 -清·顧炎武含拿洞。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清·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
君子談枯之學,死而後已---清·顧炎武。
天下無不可之風俗---清敏鋒·顧炎武。
顧炎武的資料有哪些?
3樓:杜點書
顧炎武手不釋卷》一文,用非常精簡的語言,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乙個好學不倦的顧炎武。下面是《顧炎武手不釋卷》文言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
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翻譯: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銀敬兆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裡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開啟書本核對校正它。
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鋒租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開啟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顧炎武是如何學習的?
4樓:血刺伊凡
顧炎武(字亭林)先生從小到老都手都沒放下過書(形容極愛看書,學習勤奮)
出門就帶一兩匹瘦弱的馬隨身。有時候到了邊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駐軍防戍的軍事建築),就找老兵到路邊的小酒店一起暢飲。詢問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
如果發現與自己以往瞭解的情況不相符合,他就翻書詳細地訂正,一定要毫無疑問才停止。坐在馬上空閒的時候,就跨著馬鞍默默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對它們的註釋文。(對經典的解釋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親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頌經典太陵耐投入,沒有注意到其他租橘事),有的時候因此(太專心的輒據鞍默)從馬上跌落,也不後悔。認真仔細到弊汪團這個程度,他的學問博大精深,沒有能與他相比的。
顧炎武的 廉恥 一文的翻譯
原文 五代史 馮道傳 論 曰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 廉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 行己...
洛克的分權學說與黃宗羲 顧炎武的政治主張再本質上有何區別?洛
洛克提出的是三權分立學說 立法象徵司法 三權分立 顧炎武黃宗羲 則是在封建統治之內提出的 羅格的三權分立學說背後是整合 是資產階級反封建 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黃宗羲 顧炎武 是地主階級 洛克的分權學說與黃宗羲和顧炎武政治主張在本質上有何區別?洛克思想是為民主服務,屬於資產階級範疇,而黃宗羲和顧炎武的...
顧炎武提倡的治學目的是什麼?它的學術實踐在當時有何意義
材料二 君子之為學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撥亂反正之事 知天下之勢之何以流極而至於此,則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號為通經者,大都皆口耳之學,無得於心,既無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顧炎武 顧亭林詩文集 2 材料二中,顧炎武提倡的治學目的是什麼?他的學術實踐在當時有何意義?4分 參 目的 經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