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下一句是什麼?

2025-05-30 09:35:24 字數 1448 閱讀 6397

1樓:可樂雞

人人都說大海很深,其實還不及相思的一半深。大海還是有邊際的,但相思卻是浩渺無邊。

拓展資料:

原文:相思怨》

李治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液腔。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作者簡介: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祖籍隴西成紀,628年出生於長安。唐朝第三位皇帝,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李大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哪埋豎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2樓:靜雨

出自唐朝李治的《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大意是:人人都說大海很深,其實還不及相思的一半深。大海還是則畝有邊際的,但相思卻是浩渺無邊。

後四句不知是誰自己填的吧:相思既無岸,何患離別前,若為相思鳥,今世永相伴。大意我覺得是:

相思既孫春森然沒有邊際,那麼面對離別又何必擔憂呢。若森皮是我們是相思鳥一樣,今生今世會永遠相伴。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什麼意思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是指什麼

3樓:張三**

1、「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意思是說人們都說海水深,我卻覺得海水的深度不及我相思的一半。相思本無影無形,李冶在這裡以深水喻相思,則是將其具體化、形象化。說海水之深不及相思的一半,足見李冶的相思之深。

由此可見,李冶比喻手法運用的既得體又恰當。

2、李治的《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大意是:人人都說大海很深,其實還不及相思的一半深。大海還是有邊際的,但相思卻是浩渺無邊。

早安心語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下一句是什麼?人人都說大海很深,其實還不及相思的一半深。大海還是有邊際的,但相思卻是浩渺無邊。拓展資料 原文 相思怨 李治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液腔。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作者簡介 李治 年月日 年月日 即唐高宗 至年在位...

他山之石下一句是什麼,他山之石的下一句是什麼

可以攻玉 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指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他山之石的下一句是什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 詩經 小雅 鶴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 程登吉 幼學瓊林 第二卷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譯為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勤能補拙下一句是什麼,「勤能補拙」的下一句是什麼?

勤能補拙 是現代成語,無固定下一句。拼音 q n n ng b zhu 釋義 勤奮能夠彌補不足。造句 他的手腳雖然慢,但勤能補拙,因為堅持不懈,一天出的活也不在少數。工序操作,在於熟能生巧,勤能補拙。一勤天下無難事,勤能補拙,所以只要勤勉不懈,誰都可以到達理想的彼岸。他的手腳雖然慢些,但勤能補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