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馬謖的詩,馬謖的成語典故

2025-05-24 01:35:15 字數 3303 閱讀 5160

1樓:教育小陳

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 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他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塌昌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墓葬地點頗有爭議。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隱三歲左右,隨李嗣赴浙。

李商隱去世。李商隱只得隨母還鄉,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早枝就同時揹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

李商隱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陸衫敏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2樓:將至

吾通曉兵法,世人皆知。

丞相每次遇事不決時常垂詢於我。

馬謖的成語典故

3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成語:揮淚斬馬謖。

典故: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孫猛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

馬伏此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因為,蜀國的勢弱缺凱迅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註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的必然性。

馬謖的謖什麼意思

4樓:柯玉

三國演義馬謖的『謖』漢語拼音為:[sù]

謖[sù]起,起來。

屍謖:代表死者受祭的李裂人站起來。

肅敬的樣子。

謖謖∶形容挺勁有力;挺拔。

馬謖人物介紹: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核鉛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哪氏閉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揮淚斬馬謖比喻什麼?

5樓:小知愛娛樂啊

揮淚斬馬謖比喻忍痛割愛犧牲或者捨棄(例如開除,放走)自己重要的助力(左右手),為了更大的利益,或者原則性的問題,不得不捨棄,揮淚斬馬謖鳴,是街亭損失的直接原因,失去了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馬謖失街亭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反映出他是乙個驕傲自大的人,而且在軍策的決定上過於武斷和專斷。他性格上的缺陷在劉備去世之前就已經暴露出來了,但諸葛亮卻一直認為他精通兵法,性格方面的缺點可以在後期不斷的更正,所以才對他委以重任卻不想造成這樣的結局。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 馬謖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馬謖兄弟都有才華和名氣,並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

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揮淚斬馬謖的意思是?

6樓:史鉞

三國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即西元228年,諸葛亮率眾第一次北伐,馬謖為先鋒,不遵諸葛亮將令,被魏將張頜打敗,諸葛亮退軍漢中,馬謖被處死,諸葛亮亦為之流淚。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卻因為馬謖,退兵漢中,諸葛亮為正軍法,殺死馬謖,馬謖和兄長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很好,所以流淚。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

7樓:網友

蜀後主建興六年(西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

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

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

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佈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

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

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

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佈於山上。

8樓:網友

孔明揮淚斬馬謖,直接原因是失街亭,失去了北伐的大好時機。

根本原因是蜀漢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由於諸葛亮以身作則,處置得當,才沒有造成大的損失,才穩定了蜀國的局面,也讓其對立面無話可說。那劉禪面對諸葛亮請求降級的表章也只是客氣一下就同意了,多少恐怕也有懲戒一下諸葛亮的意思。

我想,這應該是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根本原因吧。

9樓:新時代老魏

巴菲特揮淚斬馬謖,是什麼原因?

10樓:網友

馬謖(su)「屯兵山上」,王平規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以致失街亭。斬將之時,諸葛亮涕淚縱橫,難以自抑,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湧,於是揮淚斬馬謖。

11樓:網友

原義:哭著把馬謖給殺了。

228年諸葛亮六出祁山,任馬謖為掌勺的,王平副掌勺,守護街亭。不料馬謖剛愎自用丟失街亭,諸葛亮嚴格按照軍法處斬了馬謖。因為沒有事先聽劉備的:

不可大用……」勸告,諸葛亮後悔就哭了。

馬謖失街亭損失了什麼,馬謖失街亭的後果歷史上 不是三國演義)是什麼

馬禝失街亭導致諸葛亮首次北伐的失敗,因為當時諸葛亮是從祁山道先取隴西諸郡,期望能打通與北羌的聯絡,已羌人做協助,所以便與漢中相距太遠,糧草跟不上 其次也由於諸葛亮佈置失誤,用趙雲,鄧芝在漢中前線以弱小的兵力抵擋魏國的大軍 馬稷在街亭的失守其實就是一個引火線 導致漢中前線全面敗退,斷了諸葛亮軍隊的糧草...

三國中馬謖怎麼死的,是什麼心情,三國裡面馬謖怎麼死的

建興六年 228年 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蜀軍撤軍後,馬謖被諸葛亮處死,另說死於獄中。揮淚斬馬謖,一說是 三國演義 中,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

張郃是怎樣在街亭輕鬆打敗馬謖的? 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

馬謖是馬良之弟,從小才氣過人,喜好談論軍計,所以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每次出征必讓他做隨軍參謀,而馬謖也不失所望,每次給出的建議,都能被諸葛亮。然而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去守街亭。結果魏將張郃來攻街亭時,輕鬆打敗了馬謖。此戰導致馬謖被後世嘲笑一千多年。難道那麼真的就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