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明王朝是否像電視劇集大明王朝1566樣呢?

2025-05-07 19:50:07 字數 1943 閱讀 1540

1樓:痛快又清麗的純真

電視劇集終究是電視劇集,電視劇集一般都是由**或者歷史故事改編而成,特別是改編歷史故事和每個人物,無非兩種銀明猛結果要麼美化要麼醜化。

總之很少和歷史相符,最多隻是某個人物確實在歷史上能夠查得到的,但絕對不會和歷史一樣,如果和歷史一樣,那就叫史書或者叫紀錄片了。

在歷史學家們的眼裡,電視劇集對於歷史的改編往往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往往在這些學者們認為,沒有幾個電視劇集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歷史劇。我以為,電視劇集關鍵在劇這個字,電視只是不同的變現形式,電影也一樣,還有書籍等等。

電視劇集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載體,有著許多傳統文鋒橋化載體應該固有的屬性,比如傳播正能量,比如尊重歷史等,電視劇集大多都會寫上根據什麼改編,這一電視劇集就和戲曲相關了,電視劇集既然是戲劇的繼承者,或者說是另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那麼就有了改編歷史和虛構情節的自槐哪由啦!

歷史上沒有「改稻為桑」改稻為桑是《大明王朝1566》裡面最重頭的一場戲。故事開頭嚴黨和清流派就圍繞「改稻為桑」進行激烈的博弈,隨後司禮監、沈一石、海瑞、胡宗憲、高翰文等都捲入這一漩渦,攪動了整個朝局。

在真實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改稻為桑」這回事。翻遍所有關於明朝歷史的書籍,都沒有「改稻為桑」這個詞。如果硬要扯,「改稻為桑」倒是與明初實行的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有點關係,但是很牽強,其目的和概念也大不相同。

歷史電視劇集的嚴謹之處在於大事件不歪,能保證大時間的框架,而 小的細節就會進行適當的美化美化或醜化;人物時間線一般還是比較準確的,事件延展一般也會合理,性格刻畫符合人性但不一定符合歷史,整體傳播文化以不跳出文化總局規則為主,傳播正能量,展現人性美。然後,歷史終究還是停留在了文字上,古物上,歷史風貌上,誰能完全展現完整的歷史,完全符合歷史那可以說是基本不可能的。

2樓:三四么洞洞么

當然不是的,其實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情和影視作品裡面的情況還是有很大出入的,不是同樣真實的樣子。

3樓:蕾蕾

是,只不過電視上演的太籠統了,電視劇集裡面沒有出現的內容在真實的大明王朝裡有出現。

4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歷史上的大明王朝並不像電視劇集那樣,因為歷史上的大明王唯孫朝更真實,而且很多畢譁事情更血腥一些,而電視的劇情美化手山行了。

5樓:行樂

也不完全是,電視劇集還是有少量的改編的。沒有完全的按照歷史的來。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現在又再次火起來?

6樓:安妮的心動錄目

因手早舉為這個電視畢碧劇劇情內容可以說非常不錯,而且現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樣的劇情內容,才會讓這個睜槐電視劇集火起來。

7樓:春季的風啊

是因為這部劇的劇情很不錯,而且是一部很好看的歷史劇,很多人都喜歡看這樣的劇情,所以才會火起來。

8樓:happy薛醜醜

因為這部劇的選材是非常好的,而且這部劇的故事情節非常精彩,演員也選得很好,所以能夠火起來。

9樓:王祿

因為這部劇裡面的一些演員口碑發生了很大的反轉,這樣的話一些人是會拿這部劇做對比的。

為什麼普通人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

10樓:山西巨集盛星辰

因為有很多人都不瞭解歷史事實,所以在看這部電視劇集的時候,出現了理解不了的情況,再加上這部劇中展現的是王朝內部的生活,是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出發,但是普通人根本就不瞭解那個立場。

11樓:今天退休了嗎

因為這部劇的劇情非常的複雜,和歷史政治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大多數人看不懂。

12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這部劇是有年代感的,而且有些地方是演繹了歷史,感覺也比較難懂。

大明是怎樣滅亡的,大明王朝是怎樣滅亡的

明末代皇帝崇禎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力挽狂瀾,中興大明,其繼位之後,剷除魏忠賢閹黨,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任皇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但萬曆以來全國性官僚腐敗 複雜多變的黨爭 內宦亂政 外戚斂財已經動搖了國家的根本。崇禎皇帝猜度 多疑,濫殺,這直接影響了他和大臣的關係,十幾年間內閣大臣如走馬...

為什麼我堂堂的大明王朝被乙個連文字都沒有的小部落「滿族」給滅了?

這就是君主制度的危害 再好的江山碰到乙個阿斗式的王 能不被滅嘛。為什麼在明朝我們萬萬人,還打不過滿族萬,蒙古入關不到百萬最後佔了我們有大好河山,.明朝時哪有萬萬人,按當時的統計是萬丁,就是成年男性的意思,不含有功名的人和 所以,人口應該在億左右。.不過這一億人當時在搞內戰,李自成和明 實際上,李自成...

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是哪,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是哪一個

中國歷史上最強的王朝,9項世界第一,1項至今沒有被超越。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 由於唐朝經濟穩步發展,文化高度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國家,處於世界歷史的先導地位,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使節 商人 學者 藝術家 僧侶 願意到唐朝 到長安。來求學 當時交往國家多達 70 多個,外國貴族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