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天的觀念審視 《燭之武退秦師》

2025-05-03 18:30:06 字數 1049 閱讀 1037

1樓:網友

我覺得還應該從個人角度答吧。

我想知燭之武退秦師的中心論點

2樓:休究紹

燭之武退秦師中心論點 從秦 晉的駐軍情況及三國國力的比較兩方面說明鄭國的處境。 (1) 從秦 晉的駐軍情況看來,「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鄭國可說是兵臨城下,情勢危急。 (2) 從三國國力的比較看來,晉國是當時的霸主,秦亦稱霸西方,都是強國,而鄭國是小國,實力不及秦 晉兩國。

對於燭之武的推辭,鄭伯有回應,鄭伯的答覆顯示了他的為人: (1) 對於燭之武的推辭,鄭伯有兩點回應:- 承認以往沒有重用燭之武是自己的過錯; 指出鄭國滅亡了對燭之武也沒有好處。

2) 鄭伯這樣做顯示他勇於承認錯誤,沒有上尊下卑的迂腐思想。鄭伯也長於遊說別人,指出鄭亡,對燭之武也沒有好處。 燭之武遊說秦穆公時用了以下三個方法,分別說明:

1) 分析攻鄭的害處: 燭之武據滅鄭對秦的利害得失,向秦王說:即使秦 晉滅鄭成功,秦國也必須越過晉國,才能到達鄭國,這樣對秦國不利,只對晉國有好處。

如果晉國國力壯大了,相對地秦國就吃虧了。 (2) 指出不攻鄭的好處: 如果秦放棄攻打鄭國,鄭國得以儲存,秦國的使節往東去時,鄭國可以作他們的東道主,供給他們所需要的物資。

3) 離間秦 晉兩國: 晉國曾答應給秦國 焦、瑕兩地,但結果背約。而且,晉國有擴張領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國力壯大,一定會削弱秦國。

燭之武的說辭分別用了以下的手法: (1)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陳述秦國長途跋涉伐鄭的害處。 (2)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陳述亡鄭只會損秦利晉。 (3)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以秦國放棄伐鄭所得的好處利誘之。

4)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以晉國嘗失信於秦國事實,離間兩國。 (5) 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以晉國的野心勃勃,離間兩國。

參考: .qid=7006061302574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並沒有中心論點 2007-02-22 11:59:57 補充: 只有段意。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實詞和虛詞,燭之武退秦師的虛詞

重要實詞 1 貳 二 的大寫。例 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 隱公元年 副職 例 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 不專一 例 貳則疑惑。荀子 解蔽 離心,背叛 例 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再,重複。例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雍也 從屬二主。本文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2 鄙 邊...

燭之武退秦師背景

歷史背景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 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 魯僖公三十年 九月甲午時。秦 晉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 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明了儲存鄭國對秦有利 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春秋左丘...

燭之武退秦師課後問題,求 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答案

答 1 藉口是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 鄭國背盟想接近楚國。當然,根本原因是 兩個想擴張實力。2 是對鄭伯此前沒有重用他的一種不滿。3 第二步是說明攻鄭對秦無益,第四步是說明真正獲利的是晉國,一旦晉國強大,對秦國也不理。4 鄭伯誠懇地向燭之武道歉,並說明鄭國滅亡事關燭之武。5 晉文公從道義 客觀事實兩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