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雀無了悅
描寫正月十五元宵節最經典的詩詞如下:
1、《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譯文: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燦爛的燈,缺少皎潔的月,無以盡興,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皎潔的月,沒有燦爛的燈,無以為春。
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美人如花似玉,彩燈帶著歡欣的笑意燃燒月下,月亮如水似銀。
滿街珠寶翡翠閃耀,那是春遊的村女,歌聲嘹亮,笙管悠揚,那是小夥在賽社神。
如果不盡興遊玩,開懷大笑,怎麼對得起這樣的吉日良辰?
2、《正月十五夜燈》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譯文:元宵佳節,千家萬戶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備禦胡震動了。
無數宮女盡情的歡跳連袖舞,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
3、《十五夜觀燈》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譯文:在色彩華麗的燈光裡,夫妻舉辦芳宴玩樂慶祝,精緻的燈具下,年輕人顯得更加光鮮豔麗。
燈光絢麗的色彩遙遙看來好像分開了大地,繁多的燈火遠遠的點綴著天際。
連線天河的燈光煙火好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著高樓的燈似乎月亮懸掛空中。
還有美麗女子的美好笑容拆搭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唐代的元宵仿攔節與元宵詩:
自唐代起,元宵節節日元素逐漸擺脫了以往迷信禁忌的神秘氛圍,不僅在宮廷,而且在民間也日益普及,並逐漸轉變為狂歡娛樂型節日。盛大、狂歡的節日,給帝王貴族、文士騷客巨大的創作靈感和慾望,因此留下了大量與元宵節相關的詩歌。
據粗略統計,清人輯錄的《全唐詩》收錄的唐代2200餘位詩人48900多首詩作中,與元宵節相關的詩歌就有66首。
詩歌創作者,則上自皇帝,如唐玄宗、唐文宗,下至普通文士騷客。他們藉助自己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幅月色燈光、火樹銀花、寶馬香車、歌舞達旦的栩栩如生的元宵節盛況畫卷。
2樓:順順百科課堂
描寫正月十五元宵節最經典的詩詞如下:
木蘭花令·元宵似是歡遊好。
宋代:蘇軾。
元宵似是歡遊好。何況公庭民訟少。萬家遊賞上春臺,十里神仙迷海島。
平原不似高陽傲。促席雍容陪語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譯文:元宵看來還是尋歡遊樂好,何況訴訟少,公事清閒,萬家百姓登上春日觀賞景物之臺。城市十里之內成了繁華美麗的海上仙島,使神仙也為之迷惑。
平原君敬待賓客,不像高陽酒徒無禮傲慢,坐在客人一起,寬和從容地陪伴客人談笑。 客人中有個最富於感情,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拚著醉倒在地而盡興喝酒。
元宵節簡介:元宵節, 小正月、元夕或燈節仔豎,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的形成有乙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
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運戚敗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旁顫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日記
記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天皓月當空,人們都喜氣洋洋地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廣場上頓時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你瞧那兒,一盞盞彩燈掛起來了,真是形態各異,千奇百怪。有的像一朵欣然怒放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像一隻正在打鳴的公雞,有的像一隻正在草坪上跳來跳去的小白兔,有的像一隻正在啃骨頭的小狗,...
正月十五可以到寺廟敬香嗎正月十五元宵節能燒香拜佛
正月十五copy可以燒香拜佛。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 宵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 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除了觀燈 猜燈謎 吃元宵閤家團聚之外,還有去寺廟燒香祈福的習俗。初一,十五是燒香求神的好時間,這天勿忘祈求上蒼...
元宵節的詩詞,描寫元宵節的古詩有哪些 元宵節古詩詞精選
1 正月十五夜 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2 青玉案 元夕 南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 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提起寫元宵節的詩詞,這兩首是最具代表性的。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