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1樓:小欣教育問答
【詩詞類】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端午節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麼而設立的?只是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文秀《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暝,汨羅無處吊英靈。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藉以憑弔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貝瓊《己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予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文天祥《端午即事》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思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還能回還啊?)
張耒《和端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每年端午節都會下雨刮風,像是為屈原喊冤陳情。)
—趙蕃《端午三首》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佈滿大晴的江面。)
蘇軾《浣溪沙·端午》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杜甫《端午日賜衣》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到處採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五色絲帶纏繞著手臂唱歌跳舞。我內心惆悵,還有誰在端午節追悼屈原?)
舒頔《小重山·端午》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端午佳節的黃昏被綿綿小雨浸潤,我寂落地獨自輕掩門扉。梁間的燕子帶著它的雛鳥全都離開了,面對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讓人黯然銷魂,只能徒勞地向梁間尋覓燕子往日棲息的痕跡,懷念一下往日熱鬧歡欣的時光。)
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需要用喝酒、聚會來酬謝端午佳節,這裡有美酒歌舞陪伴。監獄裡的草長得深,公堂上也靜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擺宴、遊玩。)
蘇軾《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端午節相關的詩句
2樓:仨喵與拾柒
1、《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閣艾葉雙人巧》(宋朝)周必大。
艾葉雙人巧,菖花九節榮。玉皇膺曼壽,金母共長生。
2、《皇后閣端午帖子詞篆桃刻印神圖術》(宋朝)宋庠。
篆桃刻印神圖術,採藥和丹寶笈功。欲驗嘉辰蠲毒處。輕炎不入廣寒宮。
3、《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詞太上皇帝合六首蓮葉看龜上》(宋朝)崔敦詩。
蓮葉看龜上,桐花引鳳棲。聖人千萬壽,福祿與天齊。
4、《端午小飲分韻得身字》(宋朝)高斯得。
此節知何節,悲歡發興新。懷沙吊沉冢,高戶慶長身。豪氣今安在,忠魂死不泯。詠餘增感慨,命酒慰沾巾。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1、重午節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干咐態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讓御。
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曆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
2、龍舟節龍舟競渡最早是古代吳、越地區先民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於吳、越、楚,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坦簡巖流行。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汨羅江畔,一位散發披肩的老者蹣跚的來回踱步。他口中吟唱著 離騷 眼神中充滿了悲傷失望。慢慢地,坐在一塊大石上,他兩眼呆呆的望著東去的江水,又抬眼望望聳立的高山。自問 高山與流水,那個才是正直的哪?大王,他的耳邊響起了子蘭和靳尚的讒言,屈原在背後經常說您的壞話,說您昏庸至極,楚國的最後一個國君就是您。...
關於端午節的文章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 配藥方 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 長城內外可謂是家...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 避瘟驅毒 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 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