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春秋夜讀,三國時期關於夜讀春秋看的到底是竹簡還是紙質書

2022-12-29 08:25:34 字數 6265 閱讀 1761

1樓:手機使用者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經】二年春,公會戎於潛。夏五月,莒人入向。

無駭帥師入極。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冬十月,伯姬歸於紀。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鄭人伐衛。 ◎ 隱公三年 【經】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來求賻。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癸未,葬宋穆公。 ◎ 隱公四年 【經】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戊申,衛州籲弒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於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九月,衛人殺州籲於濮。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 隱公五年 【經】五年春,公矢魚於棠。夏四月,葬衛桓公。秋,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邾人、鄭人伐宋。

螟。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鄭,圍長葛。

◎ 隱公六年 【經】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 隱公八年 【經】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

庚寅,我入祊。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八月,葬蔡宣公。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於浮來。

螟。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 隱公九年 【經】九年春,天子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挾卒。

夏,城郎。秋七月。冬,公會齊侯於防。

◎ 隱公十年 【經】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 隱公十一年 【經】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夏,公會鄭伯於時來。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 桓公元年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秋,大水。冬十月。

◎ 桓公二年 【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來朝。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以成宋亂。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秋七月,杞侯來朝。

蔡侯、鄭伯會於鄧。九月,入杞。公及戎盟於唐。

冬,公至自唐。 ◎ 桓公三年 【經】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於嬴。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

六月,公會杞侯於郕。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翬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姜氏於歡。公會齊侯於歡。夫人姜氏至自齊。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有年。 ◎ 桓公四年 【經】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 桓公五年 【經】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夏,齊侯鄭伯如紀。

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葬陳桓公。城祝丘。

秋,蔡人、衛人、陳人従王伐鄭。大雩。螽。

冬,州公如曹。 ◎ 桓公六年 【經】六年春正月,實來。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蔡人殺陳佗。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紀侯來朝。 ◎ 桓公七年 【經】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夏,谷伯綏來朝。

鄧侯吾離來朝。 ◎ 桓公八年 【經】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天王使家父來聘。

夏五月丁丑,烝秋,伐邾。冬十月,雨雪。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

◎ 桓公九年 【經】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夏四月,秋七月。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 桓公十年 【經】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秋,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 ◎ 桓公十一年 【經】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鄭莊公。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突歸於鄭。

鄭忽出奔衛。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公會宋公於夫鍾。

冬十月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 桓公十二年 【經】十有二年春正月。夏六月壬寅,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八月壬辰,陳侯躍卒。公會宋公於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於龜。丙戌,公會鄭伯,盟於武父。丙戌,衛侯晉卒。

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 ◎ 桓公十三年

在《三國演義》描寫關羽夜讀《春秋》,他為何白天不讀非要夜讀呢?

2樓:終剛強兮

關羽夜讀《春秋》的原因:

因為在三國時期,由武入文是一個大的社會趨勢。原來的世家大族在各自的內政中的地位開始上升,一些出身寒門的將領想要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也要附庸風雅,重視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即便是關羽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

這就是關羽夜讀《春秋》的主要原因。

關羽夜讀選擇《春秋》的原因:

因為《春秋》在漢代經學中可以說,處於核心地位,非常繁榮發達。而且,《春秋》雖然經過孔子的刪訂改編,但畢竟還是以歷史為基礎,比「易學」、「禮學」這種專門的學科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三國時期關於夜讀春秋看的到底是竹簡還是紙質書

3樓:匿名使用者

後人所作,不一定符合史實。

東漢發明紙之後,其技術上的改進和使用上的普及需要一個時間上的過程。所以,東漢及三國仍主要使用竹簡為主要書寫材料(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史料就是三國竹簡可謂此證)。不排除當時有紙版《春秋》,但可能性比較小。

4樓:nbybs口腔醫院

兩者都可能有,因為初期關羽身份地位不高,所以看得應該是竹簡,後期身份地位上去了,看的就可能是書籍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竹簡。那時紙質書還很稀有。

關羽夜讀春秋是三國演繹第幾章的故事希望有知道者求告知謝謝

6樓:新條一

出自 第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胡班尋思:「我久聞關雲長之名,不識如何模樣,試往窺之。」乃至驛中,問驛吏曰:

「關將軍在何處?」答曰:「正廳上觀書者是也。

」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

手綽髯,於燈下憑几看書。班見了,失聲嘆曰:「真天人也!」公問何人,胡班入拜曰:「滎陽太守部下從事胡班。」關公曰:「莫非許都城外胡華之子否?」班

曰:「然也。」公喚從者於行李中取書付班。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懷不仁,欲害將軍,暗令人四面圍住館驛,約於三更放火。今

某當先去開了城門,將軍急收拾出城。」

原文只說是看書,沒說讀什麼書,關羽讀春秋的典故不是出自三國演義

關羽為什麼夜讀<春秋>

7樓:終剛強兮

關羽夜讀《春秋》的原因:

因為在三國時期,由武入文是一個大的社會趨勢。原來的世家大族在各自的內政中的地位開始上升,一些出身寒門的將領想要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也要附庸風雅,重視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即便是關羽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

這就是關羽夜讀《春秋》的主要原因。

關羽夜讀選擇《春秋》的原因:

因為《春秋》在漢代經學中可以說,處於核心地位,非常繁榮發達。而且,《春秋》雖然經過孔子的刪訂改編,但畢竟還是以歷史為基礎,比「易學」、「禮學」這種專門的學科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樓:

漢末三國時期,閱讀《春秋》蔚然成風.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把《春秋》應用於社會政治、軍事及其他領域,體現了古文經學經世致用的特點.關羽作為劉備政治集團中的重要成員,肩負著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他是獨當荊州一面的軍事統帥,面臨著北伐曹魏、處理與東吳關係等複雜而艱鉅的任務,受社會風氣的薰染,他熟讀《春秋》是時代、社會使然,但其動機重在用《春秋》的歷史經驗為現實生活提供借鑑,指導軍事活動和培養道德情操,而不在《春秋》學問本身.

9樓:活著的三國

關羽讀春秋這個事被記載於《三國志·關羽傳》注引《江表傳》中,原文只有一句話:「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意思是說關羽喜歡讀《左傳》,已經到了能夠背誦的程度。

很顯然,這裡說的關羽讀的是《左傳》,而不是《春秋》。不過,《左傳》和《春秋》兩書還是有聯絡的,《左傳》是對《春秋》這部史書的一種註解,所以也叫《春秋左氏傳》,關羽好讀《左傳》,當然也可能也是好讀《春秋》,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至於關羽為什麼好讀《春秋》,卻是不好說,因為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只能依據關羽生平加以猜測。我覺得,關羽對歷史應該是比較喜歡的,所以受看《春秋》也便是可能理解的事了,因為《春秋》本身就是一部歷史書,而《左傳》則更是一部歷史名著。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春秋》這本書在漢末三國時的社會地位相當高,幾乎成了社會上有身份的人必讀的一部書。

關羽是蜀漢的一代名將,自身的社會地位需要他對《春秋》有一定的瞭解;另一方面,《春秋》本身對一個人的社會行為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關羽從事的是軍政的管理,與人接觸的機會相當多,自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從政技巧,讀《春秋》也就成了他必然的一種選擇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白天太忙~

而且那時候關羽是在現湖南地方附近~~ 湖南只有夏天和冬天..看不出來春天和秋天..所以~關2爺要看《春秋》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是部很有用的經典書籍,關羽比張飛有頭腦,所以會多多學習啊!!

12樓:

很神奇,左傳不是春秋,神了。

三國演義裡面,寫到 關老爺(關羽),夜讀春秋,而深明大義。 我很欽佩關公的義氣。 請問,關公讀的《 20

13樓:情歌悠揚

關羽,劉備的義弟,蜀漢五虎上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坐騎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因殺豪強而逃亡至涿郡。

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因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但降漢不降曹,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

後來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在攻打樊城時,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威名遠揚。但終因嬌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 。

有儒將之風,知曉《春秋》大意。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關羽是羅貫中最用力刻畫的武將,和《三國演義》中塑造的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齊名,稱為「義絕」。他周身閃耀著超絕塵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輝。毛宗崗就評價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將中第一奇人」。

所以他最終雖然鎮守荊州失敗,但在人們心目中仍然是個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謂「忠義凜然參天地,成敗豈足論英雄」。關羽的英武神威、忠義剛烈、義薄雲天等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仁義君子、忠義化身,而受到歷朝統治者的嘉許、追封,為後世百姓所頂禮膜拜,關羽形象也逐漸被聖化、神化。

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和評價《三國演義》中關羽這一藝形象,就該拂去他頭頂種種光環,還原他以本來的性格面目。

關羽最為突出的性格特徵就是忠義,其中包含著多重豐富的內涵,有對國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對君主兄長朋友之義。漢朝末年天下大亂、官吏腐敗、豪強橫行,關羽憑著一股憂國憂民、拯救百姓於水火的家國責任之感,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並畢生都在為此奮鬥,抗爭。義字在三國演義中是貫穿始終的,尤其在關羽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可以說關羽的一言一行都和「義」密不可分。

在劉備兵敗投奔袁紹之時,關羽孤身一人為保護兩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項約定在先:一為保節操,降漢不降曹;二為保兩位嫂嫂;三為保忠義、誓言,一旦知道劉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關羽因為戰袍是兄長劉備所贈,即使破舊得無法補救,也不肯換上曹操為其趕製的新袍。

足可見關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義。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變通的,但惟獨他對漢朝之忠、對劉備之義,是永遠不可更改的。關羽之義絕不是一般的義氣,而是披肝瀝膽、義無返顧,他的義比泰山還重,比生命還珍貴,禁得住人世間的種種考驗。

關羽還是一個武藝超群、有著崇高道德修養的賢能之才。《三國演義》在描寫關羽勇冠三軍的英武神威上,用了許多筆墨,如溫酒斬華雄一段,就寫得有聲有色。先是華雄自稱斬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接著寫幾員大將均被其斬於馬下。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都驚恐失色,惟獨關羽挺身而出,對曹操賞賜的酒,也只輕描淺寫地說了句「且斟下,某去便來」。雷鼓大振,眾人還在恐懼之時,關羽已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杯中的酒還是熱的呢。

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是對關羽膽識、才智自信的又一次極好展示。關羽知道魯肅這次邀請他去東吳擺的是鴻門宴,可能對自己不利,仍然從容前往,並以超人的謀略,機警應變,挾持住了魯肅,最終控制了局面,反敗為勝。在千軍萬馬中從容往來,如入無人之境,令人驚歎。

不但如此,關羽內在的人格修養尤其令人欽佩。他深明大義,金錢、美色、爵祿都動搖不了他,顯示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也體現了他有著知恩圖報、不忍殺戮的寬容仁慈之心和人道精神。

關於三國問題,關於三國時期的問題?

如果把諸葛亮和龐統都給了曹操 曹操一樣取不了天下。大家都知道 曹操手下有n多個謀士 可以說是不亞於諸葛亮 比如 楊修 郭嘉 荀彧等等都是些赫赫有名的名士 相對於劉備來說 曹操的謀士遠遠多餘劉備 但為什麼還是得不了天下呢 個人認為還是曹操不得民心 不懂得體恤百姓 曹操曾說過一句話 叫 寧可我負天下人 ...

關於三國時期的管理學問題,關於三國時期的一個管理學問題

管理學並不是生搬硬套人治和法治的,因為管理的最終目標是效率而不是公平。管理手法除了時機之外,還要釐清主體以及物件。一 老曹和豬哥的地位不同,曹是董事長,本身就可以服眾獲得部下擁護,以及用人的完全主導權。對他來說個人魅力和恩威並使比單純用制度來規制部下更加有效。而且夏侯是老曹的親族,背後站著絕對擁護曹...

三國國力排名(蜀 魏 吳),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國力對比怎樣

魏蜀吳第一 魏,佔據北方。置司 豫 兗 青 徐 涼 雍 冀 幽 並 荊 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 幽州地境達於遼東 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 淮河分別與漢 吳相接,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魏是魏蜀吳三國中國力最強的。實力比蜀吳兩國總合還強。第二 吳,到處東南的吳國願山地丘陵為主,在還沒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