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欲蓋彌彰的成語故事,欲蓋彌彰成語故事

2022-12-07 03:06:17 字數 5112 閱讀 9852

1樓:台州精銳教育

【成語故事】:

欲蓋彌彰這句成語是出自「左傳」。欲是希望的意思;蓋,是掩藏;彌,是更加;彰,是明顯;「欲蓋彌彰」是指一個人本來想隱藏事實,卻反而張揚開來,更加明顯。春秋時代,邾國的大夫黑肱,悄悄的將濫邑送給了魯國,希望魯國能給予他政治上的庇護。

魯國答應了,便在史冊上將黑肱投奔魯國的事,直接用邾黑肱的名義記載了下來。魯國的正人君子看到了,就批評說:「一個人應該好好保護自己的名字,不要使它受到汙辱,叛國者,罪狀永遠出現在歷史上,成為不義之人,萬世萬代都無法磨滅……有人想求名,但史冊卻不寫他的名字;有人想隱藏自己的名字,史冊反而將他的名字大書特書一番……。

」上面這個故事的最後一節,原文是「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後來便成了「欲蓋彌彰」這句成語。

這個故事是勸人不要做出違背良心的事來,否則,即使是事後想掩飾,終究不能遮天,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必將為人所唾棄。所以,好好的愛惜自己的名字,不要讓它受到半點的汙漬,這正是我們做人應有的道理啊!

2樓: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欲蓋彌彰成語故事

3樓:雨無論比

「愈顯彌彰」

欲蓋彌彰

yù gài mí zhāng

【解釋】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出處】《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結構】緊縮式。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形】彌;不能寫作「獮」;「彰」不能寫作「障」或「章」。

【近義詞】適得其反、欲蓋而彰

【反義詞】相得益彰

【例句】從趙敏那~的表情上;姑娘敏感地認為這個訊息被基本證實。

【英譯】he who excuses himself accuses himself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掌握著齊國的軍政大權。後來他去弔唁齊國棠邑大夫棠公,迷戀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顧眾人勸阻,娶其為妻。齊莊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

崔杼知道後,便藉口有病不上朝。莊公乘探視崔杼之機私會棠姜。崔杼便設計將他殺了,並立景公為齊國國君,自己當上了丞相。

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人比較正直。他不顧崔杼多次暗示,以一個歷史家的角度,據實記述,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

」這可是十惡不赦之罪,會被天下人所恥笑。崔杼一看,當然惱怒萬分,心想你不筆下留情,我也不給你活路。於是,就殺了那個史官。

可他不知道欲蓋彌彰的意思,繼任的史官同樣如此,秉筆直書。崔杼又想,既然殺一個不能堵住你們的嘴,又何妨再殺一個,就不信你們不怕。他把這個史官也殺了。

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堅持原則,崔杼也知道殺人解決不了問題,只好就此作罷。所以後代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就用這句成語來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醜事得以掩蓋,但實際結果卻適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欲蓋彌彰有什麼成語典故

4樓:

蓋彌彰欲蓋彌彰開頭的成語:彰善癉惡、彰往考來、彰徨不定

收集20個古代成語故事,200字左右的

5樓:莫失莫忘

老馬識途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

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

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

「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戰爭成語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破釜來沉舟】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源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bai。這du場戰爭有兩個意義zhi:一是消滅了秦軍dao

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

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此地無銀三百兩成語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是成語。比喻想要把事情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並在地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才安全。

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裡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都不方便。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為最好 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後,牆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裡面。

埋好後,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裡埋了銀子。

他又想了想,終於又想出 了一個辦法。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然後,出去貼在坑邊的牆上。

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 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

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後,借月光,看到牆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後,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裡,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麼辦?於是,他也 靈機一動,自作聰明地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在 坑邊的牆角上。

〔注〕: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幹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這句成語,被簡化為「此地無銀」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於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被徹底暴露

8樓:南邕

此地無銀三百兩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人,得到了一筆銀子。可是他把銀子帶在身上怕丟失,藏在家裡又怕被偷走,想來想去,只好把銀子埋在地裡,又寫了一張「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字條,放在埋銀子的地方,這才放心地走了。

這個笑話後來形成了成語「此地無銀三百兩」。用來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更加暴露了行徑。

意思相同的還有個成語「欲蓋彌彰」。「欲」是想要;「蓋」是掩蓋;「彌」是更加;「彰」是明顯。整個成語意思是想要掩蓋乾的事情,結果暴露得更加明顯。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9樓:乖巧的小魚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手不釋卷

手到擒來

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三戒》

為國捐軀和視死如歸 出自曹植的《白馬篇》

愚公移山,出自我忘記了

心有靈犀 出自李商隱的《無題》

此情可待 出自同上

萍水相逢 出自《水滸》

關於歷史的成語故事,關於歷史的成語故事100字

莊子copy秋水篇 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 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 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 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東海之...

請問古代成語故事有哪些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 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 歡快的小鳥 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

帶有典故的歷史成語故事,帶有典故的歷史成語故事要有寓意,和道理 越多越好

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裡了,就對賣鞋的人說 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裡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裡跑。他匆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