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為泥,泥之為陶,陶之為壎,壎之為心 是什麼意思

2022-11-24 21:51:15 字數 1343 閱讀 6780

1樓:一籃子陽春白雪

這句話是在強調「壎」的製作過程要用心。

首先在和泥的過程中,要用心;將用心和成的泥製成陶;然後再用這樣用心製成的陶,製作成樂器「壎」,那麼這樣用心製作的壎,其內在就有製作人的「心」了。

不知道我這樣解釋有沒有道理?

2樓:

壎是中國漢族特有的吹奏樂器,距今已有2023年的歷史。傳說,壎最早起源於一種叫作「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在以打獵為生的古代,人們在繩子一端繫上石球或泥球,拋上天空擊打各種鳥類。

有時候這個球是空心的,丟擲去發出「嗡嗡」的聲音,人們覺得有意思,拿來試著吹,慢慢就演變成了壎。壎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樂器,古代的壎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所以也叫「陶壎」。壎的外表看起來像個大號的雞蛋,橢圓形,吹孔在頂端。

壎最早只有一個孔,人們只是為了模仿聲音,吸引獵物。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現在的壎有6?10個孔不等,可以吹出旋律,演奏**。

壎在秦漢時期之後,大多用在宮廷**的演奏。宮廷**中,壎分兩種:頌壎和雅壎。

頌壎較小,形似雞蛋,音調較高;雅壎體形較大,音色低沉渾厚。壎的音色非常特別,聽起來有點發悶,還有點滄桑。壎在民族樂隊中不是必要的成員,一般多用來伴奏或獨奏。

除了常見的卵形外,壎的外形多種多樣,還有葫蘆壎、牛頭壎、仕女壎等。壎常常出現在各種旅遊景點中,這些壎大多是工藝品,並不能真正用來演奏。

壎是由什麼東西演變過來的

3樓:根據

壎是中國漢族特有的吹奏樂器,距今已有2023年的歷史。傳說,壎最早起源於一種叫作「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在以打獵為生的古代,人們在繩子一端繫上石球或泥球,拋上天空擊打各種鳥類。

有時候這個球是空心的,丟擲去發出「嗡嗡」的聲音,人們覺得有意思,拿來試著吹,慢慢就演變成了壎。壎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樂器,古代的壎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所以也叫「陶壎」。壎的外表看起來像個大號的雞蛋,橢圓形,吹孔在頂端。

壎最早只有一個孔,人們只是為了模仿聲音,吸引獵物。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現在的壎有6〜10個孔不等,可以吹出旋律,演奏**。壎在秦漢時期之後,大多用在宮廷**的演奏。

宮廷**中,壎分兩種:頌壎和雅壎。頌壎較小,形似雞蛋,音調較高;雅壎體形較大,音色低沉渾厚。

壎的音色非常特別,聽起來有點發悶,還有點滄桑。壎在民族樂隊中不是必要的成員,一般多用來伴奏或獨奏。除了常見的卵形外,壎的外形多種多樣,還有葫蘆壎、牛頭壎、仕女壎等。

壎常常出現在各種旅遊景點中,這些壎大多是工藝品,並不能真正用來演奏。

我的陶壎成這樣了了,可以用什麼補一下嗎

4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陶壎成這樣了了,可以用什麼補一下嗎 ?

找全破損的部分,用膠水粘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感悟,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感

知道的抄就說知道,不知道襲就承認不bai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du 古人云 知zhi之為知之,不知為不dao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 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 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 不知道 而且要敢於說 不知道 學問愈抄深,未知愈重 越是學識淵襲博,越要虛懷...

知之為?不知為?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誰說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誰說的?此話出自 論語 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註釋 知 此拿襪句有五個 知 字,前四個都是 知道 的意思,最後一個同 智 聰明。譯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態度。評析 這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

知之為知之事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事例

數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講一道思考題,因為這道題比較複雜,而且有些步驟又比較難懂,所以老師講了兩遍,講完以後老師問我們懂了沒有,有很多同學都點頭試意,表示明白。可我還是有幾步不明白,可我看見那麼多的同學都懂,便想混弄過去。當 時我忽然想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於是又問了老師,老師又認認真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