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的方法,常用讀書方法有哪幾種

2022-11-17 05:20:48 字數 5266 閱讀 7358

1樓:匿名使用者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

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

理解越深越準確,記憶就越清楚,而應用起來就越能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需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

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得不償失。我肯定這是一般香港學生的壞習慣。例如好幾次我故意將頗明顯的錯誤寫在黑板上,二百多學生中竟無一人發覺,只知低著頭忙著將錯誤抄在筆記上。

筆記有兩個用途。(1)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

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

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2)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強記,一見試題,不管問什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大「開水喉」,希望撞中,這是第二個壞習慣最明顯的例子。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點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

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

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

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

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思想集中才有興趣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

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學生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

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

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儘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隻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

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得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定律就是要臉皮厚!

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三幾個淺之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

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不勝列舉。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什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

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準備工夫。這工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

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就是做發問前的準備工夫。

這準備工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什麼」(what?);b,「怎樣辦」(how?);c,「為什麼」(why?

)。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

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儘量去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點越尖越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

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答案是自己可以輕易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問前的準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它強調記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什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

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但其它底線或記號卻不用。

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在大學裡,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雖然我在以上建議的讀書方法是著重大學生,但絕大部分也適合中小學生學習。自小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難以為外人道。

常用讀書方法有哪幾種

2樓:全腦開發程老師

讀書,現在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面對眾多的書籍,不同品類、讀書目的也不盡相同。而想要擁有更好的讀書體驗,就不能千篇一律地按照同樣的節奏讀書。

1、想要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經常採用這種方式進行閱讀的人一般是銷售、作家、或者是需要經常和各色人等進行溝通交流的人

這種閱讀方法比較適合那些不需要精通,僅僅需要涉獵範圍廣,不需深度瞭解,只是為了充實自己的資訊庫,在與人交流或者寫作的時候,能夠將這部分素材應用就好。

2、需要對某一方面有所瞭解,但閱讀目的並沒有確定。

這種情況一般比較適合初學寫作或者想要了解某項技能的人。

這種型別的閱讀往往只需要對閱讀的內容有個大致瞭解,以便於自己在寫作或者從事某項技能的時候,有一些選擇性的依據。

1、經典書籍

同時,還需要結合文章撰文期的背景進行思考,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手法及所要呈現的內在思想過程,並於對書籍有更為深刻的瞭解。

2、專業書籍通過略讀,我們主要了解這本書講了什麼?大致有哪些方面的內容?當我們瞭解這些內容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決定是否需要對其中的某些內容進行再次閱讀或者精讀。

結束語當然,還有很多閱讀的方法,比如目錄閱讀法、快速閱讀法、對比閱讀等等,但上面羅列的三種方法是我們日常經常使用的閱讀方法。

但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往往是多種閱讀方法相結合,而不是僅僅使用一種方法。

比如先使用略讀對書籍的整體框架大致瞭解,隨後用精讀的方式對其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者不是很明白的內容進行精讀,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閱讀目的進行筆記摘抄或者繪製出相應的思維導圖。

靈活採用多種閱讀方法,同時通過閱讀結合自己的思考,輸出思維導圖或總結,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才會真正達到閱讀的目的。

3樓:小小小白

2、精讀:精讀法要求將讀物中每一處細節完全讀懂讀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讀:即從頭到尾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瞭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

4、跳讀: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

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覆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7、再讀:即重複學習,「溫故而知新」。重複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4樓:蘭才人

如果希望能夠做到高效閱讀,並且能將知識運用於工作中,建議按照槓桿閱讀術的標準化流程去做。這種讀書方法,不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而是為了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實現目標而進行的一種投資行為。

假如為了實現1天讀1本書,1年讀300本書的目標,需要完成6項工作:

1、目標明確——在書中尋找的內容是什麼

2、定時定點——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看書的習慣

3、時間限制——用限制時間的方式提高閱讀速度

4、20/80法則——只讀最有用的20%

5、丟書買書——不讀無用之書,圍繞t型知識體系買書

6、槓桿筆記——反覆閱讀並運用。

知道了這6步,你是不是每次讀書都會記得用?

永遠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因為一點都不出差錯,一步一步執行行動這件事,本身就是違反人性的,我們需要外部的工具。

本田直之在書中總結的讀書前的4步流程是

1、寫目標——重新喚醒你讀書的目的

2、設時間——時間限制會大幅度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

3、看前方、目標、後記——**圈法則

4、畫線摺頁——為槓桿筆記做準備

我們在學一個知識的時候,是需要自己去理解,也就是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的

但我們在學一個技能的時候,最開始要100%的機械模仿,嚴禁加入自己的想法

直到你完全100%模仿了以後,才能開始對這個技能進行調整,以適應自己的狀態。

任正非稱這個過程為:先僵化,後優化,最後固化。

通過實踐以上的流程方法,我的閱讀速度不斷提升,閱讀的範圍越來越廣,希望你也能找到合適自己的閱讀方法。

《大學語文》中讀書方法有幾種,常用讀書方法有哪幾種

讀書的方法有如下4種 1 資訊式閱讀法 這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瞭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 廣告 說明書等屬於這種閱讀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捨棄無關的部分。2 文學作品閱讀法 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

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讀書方法有哪些?希望可以幫到你 1 資訊式閱讀法 這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瞭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 廣告 說明書等屬於這種閱讀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捨棄無關的部分。2 文學作品閱讀法 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

如何教給學生讀書方法,要教給學生怎樣閱讀的方法

內容來自使用者 易發表網 要教給學生怎樣閱讀的方法 一 閱讀是關鍵 我建議在作業或練習時首先讓孩子們把短文讀通 至少要讀上兩遍,課上講這類題時由於時間關係和孩子閱讀速度的關係通常是孩子自己指讀1 2遍,在聽我讀一遍 再讀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這裡強調一點,一定要讀懂短文,一般這類短文不長,幾句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