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和鄭成功,鄭成功和李定國誰才能有機會挽救明朝末年的局勢(客觀技術)

2022-07-29 12:57:49 字數 4929 閱讀 4929

1樓:匿名使用者

軍事才能上,個人感覺李定國要強過鄭成功,但軍隊上陸軍李定國強,水軍鄭成功強。

雖然鄭成功可謂是中華的民族英雄,但個人的軍事才能似乎並不怎麼樣。

把荷蘭人敢跑,就軍事力量而言,鄭軍的軍事實力遠在荷軍之上。

以荷蘭的軍力,能再臺灣駐紮一直3000兵力以上的軍隊就很難。雖然荷蘭艦隊的實力不弱,但鄭成功從其父鄭芝龍手裡繼承而來的海盜艦隊的實力也絕對不弱。在則明末時期中國的火器技術和使用上並不遜色於歐洲,鄭成功麾下兵力決不在5萬之下,再加上臺灣當地百姓的幫助,奪回臺灣輕而易舉之事。

(這裡不是貶低鄭成功奪回臺灣的意義,而是純軍事實力對比而言哦)

在清初鄭成功曾多次率軍攻擊清佔沿海地區,但其曾率軍10萬圍杭州月餘而不克。就可見鄭成功本人的軍事才能並不出眾。

李定國雖出自農民起義軍,其戰績足以使鄭成功汗顏。

具體戰績

2樓:三隻腳的大烏鴉

1、兩人的軍事才能沒法比,如果比戰績,李定國肯定強過鄭成功。鄭成功是海盜世家出身,海戰比陸戰在行,無論是福州之戰還是後來的南京之戰,都是因為陸戰本事太差的原因大敗而歸。反觀李定國,善於山地作戰,但如果讓他指揮海軍,肯定不是鄭成功對手。

兩人若能在一起打配合就好了。

2、兩人手下的軍隊其實也一樣,鄭成功繼承的是他父親的水師,海上橫行,陸上就趴窩。李定國的部隊是原來的大西軍精銳,長期在西南山地作戰,屬於山地猛虎,水上旱鴨子那種。還是打配合最好。

鄭成功和李定國誰才能有機會挽救明朝末年的局勢(客觀技術) 30

3樓:哎喲帶你看娛樂

為李定國。

李定國為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

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洩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明清之際各方面人物當中,李定國是明末是反抗壓迫的民族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

4樓:夏洛塔·謝琳

與上面兩位仁兄不敢苟同,其實根本犯不著以偏概全。至少從歷史交代的角度上。

潛說李定國在軍事上確實比那鄭成功更有見地。但到了那個時期,你李定國即使是諸葛亮轉世也不可能反撲成功,哪怕你自我感覺意識戰略觀很強。因為清軍當時的勢力範圍以及散步在各地盤踞,哪怕你李定國有天大的本事即便能破釜沉舟但也只是算的上偏居一隅,打草驚蛇必遭圍剿(在這裡,跟鄭成功後來沒協助也有很大關係,不過即便來了就憑鄭水師也不可能合力成功)在說了,從當時各種情況下來看,清軍兵力正在鋒銳當中,鄭成功根本沒必要抵上成本去犯險。

得民心能平天下,但不能平當時的清兵。即便李鄭兩人聯手拿下廣東也無非是短時時間內的勝利,對收復失地必然曇花一現

再說那鄭成功,堅固臺灣以待時變。其實只是讓復明希望能夠儲存的更久一些。主力畢竟是水師,以他一人之力想要憑藉水師復明這根本就是痴人說笑話。

不過穩住臺灣雖不能構成像李定國這樣直接性的威脅,但最多也只是能給清廷多一個塵面上的負擔,不足為懼。鄭成功想要積累實力等待時變揮師南下逐一擊破看似比李定國更有大局意識,其實不然,這種想法不能在侷限的時間發揮作用在長時間以後也不能實現。等清廷最為強盛之餘,你這一塊絆腳石清理只是時間問題。

總結一下:要說誰能有機會挽救明朝最後的希望,我看都不可能。

大勢已去,清軍在環境(戰略)上優勢使自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戰術的勝利是一時的,只有戰略的勝利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5樓:水沼千明

應該是鄭成功吧,首先我認為鄭成功的舉止比李定國顯得明智,從當時的角度來看,明朝復興的希望根本已經不復存在,就像上面某位朋友說的,明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無可挽回了。李定國的戰略或許能給子民以及後人一個完美的交代,但要想翻盤那樣的奇蹟是絕不可能發生在當時那個形式下的,在清朝鐵蹄滿遍的神州下,你已被定為殘餘,什麼是殘餘明白嗎?鄭成功也不可能復興,就如以上幾位所說。

不過即使不能復興,也可留下希望,這比徹底崩盤要好些吧。什麼叫希望,並不是等著鄭成功及其後代自身去解決,這是一種潛在的信仰,一種心中的留存所在,隨時可能起到某種鼓舞民心的情況。民心不會失去,只要希望存在,民心也會存在。

6樓:

基本很難了,縱使有李定國這樣的戰神還有具備發動大規模北伐的鄭成功也是無力迴天了,原因太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漢族的叛徒漢奸太多了,對付滿清象被割草一樣摧毀,對付自己名族打起來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所向無敵,那個時候整個社會的系統已經崩潰了,已經找不到一個能讓漢族團結起來的旗幟了,所以被滿清各個擊破是在所難免;假設這兩個人聯合起來,與滿清劃江而治還有希望~

7樓:匿名使用者

都不行,明朝已經失了民心,且再也沒有力挽狂瀾的明君出現。即使如李定國這樣能收復眾多失地,也根本守不住。而另一邊,滿清初興的幾代君主以及實權人物,其戰略手腕和統籌能力明顯高出一頭,且已佔據北方,無論經濟,人口,建設基礎,也都遠超過西南。

即使朱元璋再世,也基本無解,明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8樓:北巖公爵

都不可能,這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可以解決問題,明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無可挽回了。

9樓:周做夢

李定國更好。就戰略意識上,鄭成功從選擇上就已經是錯誤的了,他選擇了征服臺灣,卻已經於恢復中原的目標南轅北轍,因為發展臺灣卻使在大陸的最後基地福建也丟失了,那麼再說扭轉乾坤就難了,可以看出鄭成功更多顧及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李定國一直堅持與清軍對抗,也曾一度收復整個桂林,擊殺尼堪親王,這說明他有能力對抗清軍,但可惜孫可望的背叛以及永曆朝中矛盾激烈:

吳黨與楚黨之間的鬥爭,以致李定國處處受到羈絆排擠,所以南明節節敗退,最終萬劫不復。

10樓:李率泰

其實都是必亡之舉,只是遲早問題。

李定國機會更大,鄭成功能拖延的時間更久。

11樓:風月

我覺得是前者,當然儲存實力去臺灣當然更好,清朝的海軍也是要等一陣子才能發展出來的,不過歷史上北伐之類的仗向來難打,說到底,地勢不怎麼好。另外你想,都退到臺灣了(或者馬來),還有多少機會回到大陸?搶灘登陸更難,棄國土百姓於不顧,舉國撤到臺灣,儲存的不是實力,而是失去的民心,待鄭成功等第一代將領去世,還有幾人想收復失地,幾人想回家?

12樓:匿名使用者

單打獨鬥,只是無謂犧牲,聯合 才有機會,包括孫可望我們馬後炮說一說:當時的做法 應該是

1、戰略上統一行動,再打1、2個大勝仗,然後 逼迫清朝 劃江而治;南明定都南京。

1-5年時間

2、然後 利用鄭家 東南沿海經商的資本,開放海運(之前是鄭芝龍私下壟斷,有點賴昌星哈),擴大**,發展經濟,與世界先進國家 發展商貿和民間交流,不斷引入 先進科學技術。

6-50年時間

3、北伐 復國

50-60年時間

如果這樣,2023年 左右,2023年的時候,歐洲剛經歷了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具備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中國當時 還能趕上世界發展的步伐

13樓:匿名使用者

李定國,就戰略意識來講,李比鄭更優秀

南明抗清中,李定國,鄭成功他們軍事實力分別是多少,人數多少。求對他們兩支抗清軍隊實力介紹下。 5

14樓:水珈藍瑞

明崇禎十年(2023年),李定國17歲,身長八尺,武藝高強,對人謙恭有禮,人稱「小柴王」,軍中稱「小尉遲」。當年率所部二萬人馬,從張獻忠襲安慶,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國隨張獻忠破武昌,克長沙,被賜張姓,封為安西將軍。

順治三年(2023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李定國等從川入黔。四川失守後,李定國萌發「聯明抗清」之念,受部屬擁贊。中年,李定國復李姓,率軍破貴陽,下昆明。

四月,連破呈貢、曲靖、晉寧、師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為「開遠」。下旬,師抵臨安(建水),迤東悉平。此時,李定國所部兵馬5萬餘眾,為義軍中最強的一支隊伍。

永曆十二年(2023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決定大舉北伐。決定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隔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南京。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江東一時震動。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損兵折將,包括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等大將皆死於是役。

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15樓:匿名使用者

李定國15萬左右 鄭成功可能20多萬吧

鄭成功為什麼不去支援李定國?

1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有一點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裡面也有一個派系的問題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所以就不羅嗦了 鄭成功不去救援 派系之見估計要起一定作用啊

17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說李定國更多地從抗清大局出發,而鄭成功卻往往把自己經營的閩海利益置於首位。

我個人認為是鄭成功目光狹隘,只知道切身利益。

18樓:冷月梓

他深思熟慮,身經百戰.不會去白白送死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偉人也有決策失誤的時候。

但我覺得作為鄭成功來說,不是自私的原因。如果他按照李定國的說法去支援打廣,事實上無非多了一個飛蛾撲火的悲劇,於臺灣是無益的。

當年的臺灣剛剛收復,很難保證荷蘭人不打回來。也是在一定程度對臺負責的態度左右了鄭成功的決定。

鄭成功不可能是個自私的人,不過有時候確實剛愎自用了一點,他因為父親鄭子龍投靠清人,便與其絕交。

20樓:照耀著大地

一是為了大局

二是為了臺灣

鄭成功有幾個兒子 幾個孫子,鄭成功和鄭泰誰大?誰是鄭芝龍的長子

長子 鄭經 1642年10月25日 1681年3月17日 生母董友姑。繼承父親延平郡王 招討大將軍之官爵 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紀錄中被稱為 臺灣國王 次子 鄭聰,字哲順,號怡堂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授三品之職 三子 鄭明,字哲熙,號熙之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授四品之職 四子 鄭睿,字哲聖,...

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 1624年8月27日 1662年6月23日 幼名福鬆,名森,字明儼,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 國姓爺 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荷蘭等西洋國家根據 國姓爺 的閩南語發音kok s ng i 稱之...

鄭成功的故事

1661年農曆三月,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防守廈門 金門,親自率領大軍二萬五千人 一說四萬多人 戰船百艘 一說三百多艘 從金門島的料羅灣出發,向臺灣進軍。24日,大軍進入澎湖海面,狂風暴雨,突然襲來。為了早日完成光復大業,在極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成功傳令大軍連夜破浪前進。鄭成功的大軍在一個海水漲潮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