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科學和偽科學是意思嗎,錯誤的科學和偽科學是一個意思嗎?

2022-06-08 15:26:34 字數 5307 閱讀 4862

1樓:星座的小屋

人們為了認星方便,按空中恆星的自然分佈劃成的若干區域。大小不一。每個區域叫做一個星座。

用線條連線同一星座內的亮星,形成各種圖形,根據其形狀,分別以近似的動物、器物。人類肉眼可見的恆星有近六千顆,每顆均可歸入唯一一個星座。每一個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構成的形狀辨認出來。

星座在天文學中佔重要的地位;占星術也假借黃道十二星座的形象,但占星術被普遍視為沒有使用真正科學方法的偽科學。星座的英文是「constellation」,意思是「星座」、「星群」;而占星學中所指的星座是「sign」,意思是「記號」、「標記」、「象徵」。

2樓:

7月15日,在岳陽路320號舉辦了「紀念馮德培先生誕辰110週年暨現代生理科學論壇」;馮德培先生是中國生理學泰斗、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的19位教授,全部是從生理所研究生畢業後走向世界各地,在生命科學領域前沿從事高階研究超過20年的科學家。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蓬勃發展,在多個領域如癌症、大腦及周邊神經疾病等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直接造福全人類。

為了解生命科學尤其是腦科學的進展,《新民週刊》專訪了楊雄裡院士。

腦科學的挑戰

《新民週刊》:楊院士,您是「中國腦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自2023年以來,美國、日本、歐盟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腦計劃」,您認為為何世界各國對於「腦計劃」如此的重視呢?

楊雄裡:這是因為一方面,對腦的研究是我們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的一個最重大的挑戰,因為腦是一個控制我們整個機體的司令部。腦是怎麼活動的?

這個在整個自然科學界被認為是所謂的「last frontier」,就是「最後一個疆域」,征服這個領域之後,好像就沒有任何其他領域再可以被進一步征服了。

那問題在**呢?我們是通過我們的大腦來認識自然界、認識世界的,現在要通過我們的大腦來認識我們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是怎麼活動的,這是我們認識自然、認識世界的一個重大的挑戰。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人們甚至懷疑人到底能否通過我們自己的大腦來認識大腦本身,因為這裡面有很深邃的哲學問題,但是現在看起來,科學家們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們對腦和神經系統的瞭解進展得非常快,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成果。

那麼,為什麼說認識腦是我們認識自然界和認識自身的一個極其重大的一個挑戰呢?因為我們的腦由大約86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這個數量大概相當於整個銀河系裡面星球的總數,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有一個連線點,這個連線點的數量大概是上萬億個,甚至是幾十萬億個,這樣就組成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環路,也就是說單個細胞並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這樣一些連線點來組成一個連線環路,就像我們的一個電子晶片,通過各種電子元件組成一個環路,最後使得我們能夠看到電視、通過耳機能夠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所以,大腦被認為是最複雜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是不斷地在變化的,隨著人的發育,各種外界的條件和內部的條件會不斷地發生變化,不僅它的功能發生變化,結構也會發生變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又不斷地在發生動態變化的研究物件,這樣一個研究物件的複雜性是其他的一些系統所不可比擬的。

另一方面,腦和神經系統跟我們機體的其他系統一樣,都會出問題,比如說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或者是脊髓損傷導致的癱瘓,還有中風等各式各樣的疾病,這些都會引起神經系統的不正常,那麼隨著整個社會的老齡化,這個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比如上海60歲以上的人口大概佔整個人口數量的31%。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神經系統跟腦隨著人類進入老齡化以後,它出現的老年病、神經系統疾病的程度、數量也是以前所不能比擬的,這樣一些疾病給社會帶來了很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

除了老年病以外,還有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包括兒童的、比如自閉症,也與神經系統有關,這些病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負擔越來越沉重。

人工智慧的前景

《新民週刊》:人工智慧是否會超越人類呢?

楊雄裡: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是一個處理資訊的非常有效的器官,比如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顏色、看到各種各樣的形狀,並且能夠以很快的方式做出反應,這樣一些大腦的工作原理和執行機制,對於我們發展人工智慧會起到一個啟發作用。

我們實現人工智慧有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不管大腦是怎麼工作的,我們通過其他的一些手段,最後達到和我們人的大腦相似的一種功能,還有一種途徑就是借鑑腦的工作原理,看腦是怎麼工作的,來發展類腦的人工智慧,就是通過受腦的工作原理啟發的一些途徑來研究人工智慧。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生物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曾說:「從一個廣泛的意義上來講,對於一個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來說,一個普遍的原則是進化要比我們自己高明得多。

」因為我們的腦和神經系統是通過長期的進化以後成為了現在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由於進化的原因變得非常有成效、有效率,這種方式比你自己苦思冥想,最後通過其他途徑要好,這是我們普遍遵守的一種原則,但這不排除我們有一些新的想法超過了我們人類大腦的進化。特別是對腦和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執行機制有一定的瞭解以後,我覺得它確實是巧奪天工,它能夠形成這樣的一個佔有空間很有限、消耗能量很低、處理資訊很有效的系統,確實是有它的特點的。

從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來看,實際上真正有智力的人大概就是10萬年,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類也是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的進化剛剛才開始並有很長遠的發展前景。所以在我看來,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而且將來是不可逾越的。我認為人工智慧會融入到人類社會中,但是它不可能從整體的意義上、從智力這個角度超越人類,因為人類的智力也是在不斷進化的。

至於說某個方面功能譬如說計算,一千位乘以一千位,那誰也做不過計算機,那早就輸了。2023年的時候,「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冠軍,我就說過:「我們現在還有可能跟它較量,但是必然有一天我們毫無勝算。

」如今圍棋人機大戰也是如此,所以我覺得不排除人類某一種智力的某些方面早已不如人工智慧了。但從長遠來講,人工智慧是不會超過人類的,只可能逐漸逼近,但不可能超越。

《新民週刊》:據外媒報道,美國ibm研發的人工智慧「沃森」被研究人員輸入了2000萬份癌症研究**後,通過系統分析,僅用了10分鐘左右時間就為一名60歲女性患者診斷出了很難判斷的白血病型別,並提出了適當的**方案。2023年,美國也提出了「精準醫療」的概念。

在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人工智慧是否會在這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楊雄裡:我相信,不管是對於一個人類醫生還是一個機器人醫生,以前所積累的資料和資訊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醫生都是根據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瞭解、根據以前的經驗的積累來分析病人的各項指標,做一個邏輯上的推理,最後做出判斷,這個都是一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工智慧確實是能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人工智慧接收資訊的速度、處理資訊的速度比較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有一點像下棋,因為下棋時,有經驗的人的頭腦裡有很多棋譜,根據這些棋譜他能夠**多少步後是什麼樣的狀況。

但是我們應該要看到,至少從現在來講,它不可能創造出某一種新的手段,因為醫學技術、醫學研究都在不斷地往前發展,都需要人類把新的東西輸入進去,當然對於一個人類醫生,他也需要接收新的資訊,但關鍵是人在創造東西,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家說過怎麼樣來定義智力,智力本身看起來很空洞,什麼叫智力?他就說在你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所動用的東西就是智力。

這是一個很生動、淺顯的說法,但就是這麼回事兒。而現在來看,機器人是很難做到這個的,所以它會有它的優點,它會在整個的醫療實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國際上還是國內的有關人工智慧方面的專家也都在探索人工智慧的**系統,但是它有固有的侷限性。

《新民週刊》:除了您剛才所說的動用智力這一方面,人工智慧還有沒有什麼無法模仿人腦的部分呢?

楊雄裡: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像那種冷漠的、冷冰冰的機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他需要和人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交流,這種交流可能對某些疾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樣一種精神上的交流不是無形的東西,它實際上會調動起病人自己的免疫能力,這種免疫能力的調動,並不是藥物能夠完全替代的。

為什麼有些癌症病人本來好好的,突然得知得了癌症後,精神一下就崩潰了?作為物質基礎的機體的防禦系統一下子垮掉了,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很多使免疫系統被破壞的細胞因子,免疫系統受損後,很快便去世了。但如果從情感上給予病人鼓勵,通過各種交流,有助於提高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改善身體整個的狀態,這樣更有利於在與疾病的抗爭中間,佔據主動地位,所以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塊,也是現在人工智慧無法模仿的。

《新民週刊》:在將來,人工智慧可不可能連人類的情感都可以模仿呢?

楊雄裡:我要說的一句話就是:「nothing is impossible.

」從科學上來講,你說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比說這件事情是可能的要難得多。我經常舉一個例子,在人類還不知道x射線的時候,人們都覺得人怎麼能看到裡面的骨頭呢?這不是偽科學嗎?

這是無法想象的,但有了x射線以後,這就變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例如第六感,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足夠過硬的證據表明它存在,我自己甚至有的時候也感覺得後面好像有人在看著我,回過頭去發現確實是有人在看著我,那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概率事件,正好碰巧碰到了,所以也不能說人就只有五種感覺,是不是有其他感覺?有沒有心靈感應?這都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不能說它不科學,只能說現在的科學無法解釋,這樣比較準確一點。

勤奮最重要

《新民週刊》:這幾年,大型科學競技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熱播。有一個叫王峰的選手,擁有超強記憶力,大家都很羨慕。

有家長認為如果能夠擁有良好的記憶能力,那麼將大大提升孩子學習的效率,尤其是對於外語的學習。您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特殊的訓練的記憶方法嗎?

楊雄裡:其實這種有超強記憶的人中有一個最著名的人,也是奧斯卡得獎的一個影片《雨人》的主人公的現實原型,叫金·皮克,這個人據說能背下大約7900本書,也有人說是能背出9000多本書,他的一個習慣就是這本書背出以後就倒放在書架上,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可以左右眼看兩本書的人,除此之外他可以背得出美國的公路的起點和終點,他有非常強的記憶能力。他的腦磁共振成像,發現我們正常人是有左半球、右半球,中間有胼胝體,前後有前交聯、後交聯相連,但他沒有,他是渾然一體的,但這是不是他有超強記憶的基礎不得而知,就算這是他有超強記憶的基礎,那為什麼會渾然一體呢?

為什麼渾然一體是超強記憶的基礎呢?

這就是我做科普講演時經常舉的一個例子,這在醫學史上,2023年就有人報道了,這是有專有名詞的,翻作「低智特才綜合徵」,就是他知道的很多,但是他智商低,就比如指揮家舟舟也是這樣的,他是唐氏綜合徵的患者,但是他在**指揮上有常人不可比的才能。金·皮克就是「雨人」的原型,在《最強大腦》裡有一個人叫周瑋,一個數字開幾次的根號,他算得比數學系的副教授要快,據說是他有一次不聽話,他父親把一個枕頭扔過去砸到他了,之後就變成了這樣,這是無從考據的,但是當時的主持人蔣昌建說是要給他恢復名譽,人們都說他智商很低,你看他數學能力有那麼強,我覺得對他來講根本不存在恢復名譽的問題,他智商還是低,智力還是低,他就是有特才,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也有真正的天才,像愛因斯坦,這是我非常崇拜的一個人,這些人天生就是比別人高明,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勤奮也不可能達到他那個水平。

我自己也沒有對自己做過什麼檢驗,我把自己定義為天分中等偏上一些,比平均水平肯定要高一點,但是我覺得主要的是我的勤奮,勤奮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也不是一年兩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其實我走得並不快,但是因為我在別人停頓的時候也在往前走,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走到前面去了,這也是為什麼25年前我成了上海最年輕的院士。

所以,勤奮是一個長久的、持續的過程,這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其實我並不一定比別人高明多少,當然還有一個機遇的問題,我碰到了很多好的機會,還有人提攜我,但關鍵還是自己要做好,機遇是偏愛有準備的人。

什麼是偽科學和迷信?二者一樣嗎,怎麼區分科學 偽科學 謠言 迷信?

簡單的說就是 迷信是盲目的信仰或崇拜,而偽科學是理論或方法上象科學 不一樣。偽科學是指沒有科學依據的非科學理論或者方法,他往往被宣稱是科學或者比科學還要科學,比如占星術,維里科夫斯基的碰撞理論 偽科學和一時的科學錯誤不一樣,關鍵在於他不能提供嚴格的證據,卻又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冒充科學,把非科學的事物...

生殖隔離該怎麼理解,是偽科學嗎?

很確切的說生殖隔離並不是偽科學,其實。生殖隔離指得就是兩個物種之間不能發生基因的交流,所以這也是不同物種之間出現的標誌。生殖隔離很難理解,一般人理解不了,但可以肯定它不是偽科學,有些人並不能理解和深刻體會了解其中的概念,但是理解不了不能表明它是偽科學。生殖隔離其實是有一定的價值的,畢竟不同物種之間繁...

請大家討論經濟學是一門偽科學嗎

現代主流經濟學極力強調它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並以 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特徵為塑型經濟學之杲矢,但經濟學是否屬於科學本身卻一直飽受爭議 例如,早在1898年,凡勃倫就提出了 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 的問題。一般地,目前理解的 科學 一詞基本上來自於西方的主流社會,而西方主流社會所理解的科學是建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