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要我們從善,那從善是不是懦弱怎樣區別懦弱和善良,從善是不是傻乎乎的對人樂如何對待善惡忠奸

2022-05-21 13:56:49 字數 5340 閱讀 2422

1樓:手機使用者

行善是種下善因,緣合就會得到果報。果報會比付出多很多的。

遇到惡人應該及時躲避。要清楚,這不是懦弱的表現。

樓主看看因緣果報吧

——因緣果報(1)什麼是因緣果報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識,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佛法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因緣果報、因果的概念。說到因果,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大都知道一二。同時社會中認識的因果和佛法卻並不一樣。

普通人沒有學習過佛法經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過書籍的轉述,他人的灌輸這種途徑得來。但這些見解鮮有真正依據佛法經典而來的。都是大家認為因果是怎麼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認知來推測出的。

這就造成了很多的誤解。

普通人對於因果的概念多數就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如果相信來世的則會認為這個結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現。大多數人都是這麼認為的是不是?

其實佛法講的因緣果報、因果定律並非如此,嚴格說來和此完全不同。我們試著給大家介紹一下,因果到底是怎麼執行的。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究竟遵循著一種什麼規律、我們又如何利用這種規律來造福自己和他人。

(1)因果是如何執行的

因果業力的作用是如同種子在適合的條件下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一樣。

因就是種子。我們從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想過的內容都會成為種子,業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賺點錢、或者我要去某個地方玩。這都是因。我們說的話、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成為種子。

一顆種子,要有適合的土壤、陽光、水分才會成長、結果。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下,種子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這個過程就彷彿我們造作的業因,聚集各種助緣,最後得到結果。

什麼是緣呢?同樣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做得事、說的話、思想的內容。這些不僅僅是種子,同時還是其它種子的緣、助力。

比如一個人想去某地遊玩,這是個想法,正好他有錢、有福報、有時間、天氣、環境都合適,這些是緣,於是就去了。沒想到他從前欠了別人的賭債,結果在玩地方遇到債主了。被打了一頓。

於是去遊玩這件事情,雖然是他當初想法的果,這個果是各種條件聚集而形成,同時又成了他被打的緣,另一個果報的一個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執行,每個因都在適合的條件下發展,同時又對其它的因的發展起著作用,相互纏繞、相互影響。非常複雜。複雜到我們普通人是難以想象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來講:每個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沒有盡頭的森林,無數的種子、無數的發芽、開花成長、無數的果實。而果實則繼續變成種子。不同的植物之間又相互纏繞、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張沒有邊際的大網、上面縱橫交錯著種種因、種種緣、而這些條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個交匯點:果報,無數的果報又繼續和其它的因緣相交匯,層層疊疊無有窮盡。

佛在《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講:

假使經百劫 不壞諸業因

因緣和合時 有情隨受果

就是說我們造作的業因,種種因,哪怕是過了很久很久的世間,依然不會損壞,無論我們做得是善因、還是惡因。都會成為一顆種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條件具備,那麼就會有果報出現。

《佔察善惡業報經》講: 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

現在我們遇到的各種事情,有苦有樂,都是各種緣聚合在一起產生的。這些緣如果沒有了,則不會再有這種結果。

而這些業力都是隨你的心聚集的。不會有一點的誤差。

《華嚴經》講: 於一業分別知無量諸業種種緣造。如一業。一切諸業亦復如是 。

就是說,從單單一個業力來認識,就可以知道我們大家的無量業報、果報,都是由種種緣的聚合而成。就和這一個業力一樣。我們自身的一切業力、果報都是如此的。

佛法講的因果,並不是簡單的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那樣。佛法講的因果,是指出我們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麼執行的,都是因為有因、有種種緣的配合,最後形成的果報。

有人會說這似乎沒什麼,挺簡單啊。是挺簡單的,我們後面還得深入介紹,因果的特性,它有什麼特點。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因果這種規律來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緣果報(1)什麼是因緣果報

因緣果報(2)因果的特性之一

因緣果報(2)因果的特性之二

因緣果報(3)如何運用因果

因緣果報(4)運用因果的訣竅!{不看可後悔}

【**地藏論壇】

2樓:神獸之吉跋貓

呃..........你的問題想表達什麼?!在這個現世善惡都是浮雲,每個人都只會為自己的利益或善?或惡?管他做球!

3樓: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佛由心生,不同的人感悟不一樣。

4樓:匿名使用者

拈花一笑。一面是佛,一面是魔

佛法講斷惡修善,又講放下執著分別,如果我們連善惡也分不清,也不去執著善事,那我們該怎麼修行呢?

5樓:匿名使用者

一遊客入深山,見一隱者,遂問之曰:世界乃大,無奇不有,藏匿於山野,靜心於空谷,不有失乎?

隱者應之曰:失卻身體,贏得靈魂。

遊客又問之曰:人存於世上,有口目之慾,強行抑之歟?且接世必以身體為媒介,方能獲靈魂之高升。吾何以在世上亦能收穫靈魂哉?

隱者曰:世界乃大,人心亦無窮,闔目則萬物了於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何須強行抑制本無之慾望。身體乃人之身體,必為人所轄制,總為物慾所脅持,安能不累之乎?

且夫無欲則剛,接世為物慾必將為物慾所牽引,逐物慾功利而生,豈不殆哉!放下一顆心,蔽卻障心之物,自然能夠收穫靈魂,求得內心安寧,了悟人生真諦。

遊客稱之善。然退卻山谷,重入紛繁之世,看風會雲集,覺持身之不易。遍觀當下諸人,無不隨波逐流,更有視潔身為恥事者,爭將身體投於染缸之中以自汙,以求與人同。

既不能為隱者,又不欲薰染自身,遊客經歷內心之苦痛而不自拔。

6樓:煩惱即菩提

修行就是如此啊,放下一切執著。 一切本來就是圓滿的,所謂大圓滿,可是凡夫只看到缺陷。

7樓:匿名使用者

斷惡修善,是修行的開始。是凡夫以分別心、執著心去修行的。

不執著、不分別,是心裡不執著、分別,不是讓你在事上不執著、分別。

8樓:匿名使用者

理解錯誤!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學佛就是為了快樂,幸福,無煩惱。出發點和世間善法是一樣的,最後目的就是達到沒有分別沒有煩惱的覺悟境界。

9樓:n哦

一切皆有普適待事 多看佛經 佛學 解蟬意

10樓:無盡意

要知道佛教是圓滿的智慧教育。既然是圓滿的智慧,哪有不分善惡的道理吶?假如是這樣,那叫做愚痴而非智慧。

那麼如何來認識「不分別執著」那?比如在你眼前有一束花,顏色各異,絢麗多彩。你看到了,而不起分別心,因不起分別心,當然就不回去執著,一樣心地清淨。

(這個狀態下,你不知道都是什麼顏色嗎?一樣清清楚楚,這就叫做智慧。)也叫做「見性見」!

假如你看到後,起分別心,我喜歡紅色的,據為所有。討厭黃色的,想扔掉它。這叫做「妄見」,煩惱由此而生!

我們對待一切人事物,都要用這種清淨平等心來對待,依自性而不依煩惱,就對了!阿彌陀佛!

11樓:阿旺洛珠多爾吉

您好,修行 修的是心,本無善惡,皆為分別所造。

《金剛經》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個人建議,多持誦 《金剛經》 《佛說法燈明心正覺經》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說不知善或者不去知道什麼是惡,而是說對善和惡的分別需要以智慧的分辨去把握,脫離於外部的形式和表現去認識,也不能侷限於思維的定式中去認識。

所有心識的錯誤執著,都是源於自我的慾望,產生了貪、嗔、痴等。對於善或者惡的執著其實也一樣是這樣,在「我見」的程度去看問題,都是來自於固定的、表面的認識分析,而不是從事物本質的角度去認識,只有放棄行為和思維中的貪、嗔、痴。讓心的活動僅僅停留在需要的地方、需要的程度,不去製造「我」的種種侷限,一切都不去執著,這樣才能得到輕鬆和快樂。

佛法講不執著,不分別,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時時為了某種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執,只有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13樓:修心妙音

一念不生,萬法莊嚴。

14樓:匿名使用者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佛教引人向善,可是善惡本是一體,那為什麼還要向善?

15樓:匿名使用者

善惡本一體,皆出自爾心;人心有二心,即真心與妄心;真心本善,妄心生惡,此妄心能時刻對外物生出貪嗔痴三妄念。修行者就是借善法調伏妄心,顯露真心。

1.救人是發善心,發慈悲心而為之;自是功德無量,因為這是在為自己種善因,日後會有善果。

2.即便被救的人日後成為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但對於那些你並不知道,你救人只是憑著善心而為,因而你救人是在為善,也是在為自己培積了福德;

3.個人有個人的因果,對於被救的人;因有人給了他做人的機會,卻不思行善積德,而大開殺戒,這是他自己在為惡;他的惡報將會被自己嚐到。

佛教的善惡觀是非常徹底的;在平等看待一切眾生的前提下,教導眾生棄惡從善,深信因果,以徹底改善個人命運從而離苦得樂。對於佛法的善惡觀與平等心切不可曲解。

16樓:一休君

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怎麼理解?意思是善惡有時候只是體現在一件事情上面的兩個對立面,而不是簡單去評定一個人的標準。

你殺雞給孩子吃,誰善誰惡?還有佛教還是不要信吧,偽善的邪教而已

17樓:艾幻

救人是善事,不管那人以後有多麼殘暴不仁那是那個人的惡,但若你見死不救那就是你的不該。

善惡來自自身判斷,沒有決定的答案,無愧於心便好

18樓:三毛藏經閣

1、善惡本一體,是說人的心靈正是人之本體,本體無善無惡,純真純潔,沒有任何人工的做作,這就是超越人意的至善。

2、善惡雖是一體所生,但是作用完全不同,善可以給人以快樂;惡給人以災難。

19樓:匿名使用者

希特勒認為自己是在行善. 當然這個說法很可笑.但從你的言語中只能得到這個結論.

佛講的是利已利他利眾生.你的那個說法可笑.不利已,你怎麼知道這是善的呢》?希特勒其實就是這樣,先利全世界,再可能利已,只是利全世界他沒有先做到.歪了歪了.

20樓:世間法多浮雲

如果真正明白善惡不二,心中不會分別,行善只是一種與大眾結緣的方便法,幫助眾生覺悟有很多方法,都在根椐自己能力,隨緣取捨,行方便道,能否保持住清淨心,要看平時修行的功夫。修行常能放下得失之心,自然能少煩惱。

深信因果而不昧因果,內修清淨平等,外行慈悲隨緣。阿彌陀佛!

擇善而從和擇善從之哪個是成語

擇善而從 復拼音 z 制 sh n r c ng 簡拼 zsec 近義詞 見賢思齊 取長補短 從善如流 反義詞 同流合汙 沆瀣一氣 吹毛求疵 用法 偏正式 作謂語 賓語 含褒義 解釋 從 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出處 先秦 孔子 論語 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例...

心中有佛,眼中無佛,始是大善是什麼意思

化眼前萬千殊異於無,以心中之靈元本思,行千萬善門,方得大善之門 宗教和佛教有什麼區別啊?宗教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包括指導思想 宗教信仰 組織 宗教組織,如教會,宗侶 行動 宗教組織內的活動,如祭祀,禮儀 文化 宗教建築,宗教繪畫,宗教 等等方面的內容。一種成功的宗教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且對某一時代...

從姚家園西到弘善家園小區怎麼坐公交車,最快需要多久

公交線路 672路 地鐵14號線東段,全程約13.2公里1 從姚家園西步行約10米,到達姚家園西站2 乘坐672路,經過4站,到達甜水園街北口站 也可乘坐運通122線 650路 特16路 431路 3 步行約370米,到達朝陽公園站 4 乘坐地鐵14號線東段,經過6站,到達十里河站5 步行約5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