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為什麼難兩全,為什麼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

2022-05-13 10:42:25 字數 5821 閱讀 2421

1樓:

因為我們對忠孝的理解錯了。

忠:心中正,不偏不倚,叫忠。一味的迎合領導不僅不是忠,而且是不折不扣的不忠,因為他的出發點是為自己的私利,心偏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最忠。

孝: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表示老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是統一的才叫孝。

真正的孝是老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價值觀一致,沒有分歧,也就沒有代溝!老一代還有老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無窮無盡,所以孝才是為人之根本!不孝就違背了這個自然規律,當然要遭天譴了!

忠和孝的範圍推廣就沒有分別了,忠和孝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忠就是孝,孝就是忠。孝養父母,家庭和諧,其樂融融,何嘗不是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使天下都老有所養,幼有所愛,何嘗又不是孝?

只要去掉我們的私心,忠孝可以兩全!

2樓:慕京聊歷史

孝是對於父母長輩的,忠是對於國家的。

一個軍官或者一個士兵可能家裡有父母需要奉養,但是國家有難,他們可以逃避責任嗎?

忠孝為什麼難兩全?因為人有社會和家庭屬性,當二者發生矛盾,要求做出取捨,自然就難以兩全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廣義上說,就是事業與家庭的矛盾,入世與出世的矛盾,進與守的矛盾。當你的爸爸是皇帝時,忠孝就可以兩全了。

4樓:

孝是要時間的,你把忠給了國家,哪有時間用在曉上,不在一條道上

5樓:萬能魚

我想,忠孝是兩個目的地,哲學上說,人是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條路上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我理解的意思是 大部分時間當我們要想盡孝的時候 卻被忠所阻擋 反之亦然 簡單的說它們在很多情況下是一對矛盾 這個矛盾中誰是主要矛盾 誰又是次要的矛盾 先解決誰 就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好象這世界上沒多少可以兩全的事

8樓:

百善孝為先!忠是善嗎?

為什麼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

9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成大事者,都難免要經受忠孝難兩全的考驗,其實對父母的「孝」和對祖國的「忠」並不矛盾,這種「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種表達方式,並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邊才算是「孝」。

可是,如今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心中難免不生疑竇:忠於事業,恪盡職守,理當如此。但當它與父母親人特需親情關照產生矛盾時,孰輕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緩呢?

在單位,無論你肩負何種職責,離了你,單位不會就此癱瘓,不會因你沒上班而消亡,而父母關鍵時刻沒了親情,並就此撒手西去,你難道不後悔一輩子,懺悔一輩子?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熱愛自己的工作嗎?一個不熱愛自己事業的人,他拿什麼來報答自己的父母?

10樓:香舞尊神

為國家盡忠,為父母盡孝。

首先這就是兩個問題,忠孝兩件事 都不是「混」能求證的。

以我目前的年齡和理解能力,只能理解到這些:做的事可以讓忠和孝的對方的收穫,比你做之前要多,才算做到。

你心裡想我要忠於國家,要孝順父母,但是沒有去做,或者做的不好,不到位。根本算不得「全」。只能算「混」

那你的 混。做到了哪一點?忠一事,絕大多數人最多做到匹夫有責即可。

一般人主要在孝。這個就簡單了,不讓父母操心,擔心,到父母享受生活的年紀可以安心的享受生活,不用再操心孩子的事。就算很孝了。

自由職業,,能做到不讓父母為你擔心,做什麼都行。

也別把自己的行止 放大到忠孝兩全的層面,從你問的問題,就覺得你還沒有理解這個的含義。應該是比較年輕的人。也好在年輕,可以經歷,也還有時間經歷,經歷之後,你就明白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啊!很多的時候你想做的事不一定做到,就像不能同時顧全家庭和事業,儘管你很努力了,但還是難免一方被忽略,所以不要為這些事煩惱,你只要盡力去做了,相信會有人理解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忠要看忠於什麼,孝要看怎麼個孝法..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忠就是死 孝就是活 所以就是矛盾的!

14樓:眉毛白了

四〕晉陽秋曰:「處仕晉為御史中丞,多所彈糾。氐人齊萬年反,乃令處距萬年。

伏波孫秀欲表處母老,處曰:『忠孝之道,何當得兩全?』乃進戰。

斬首萬計。弦絕矢盡,左右勸退,處曰:『此是吾授命之日。

』遂戰而沒。」

15樓:匿名使用者

最好的就是2個都用

不讓就全去死

如何看待忠孝不能兩全

16樓:傅行雲時代

1、忠孝都需要付出時間、精力等有限的東西,所以處理起來就不會得心應手,更有些時候因為二者的取向發生了衝突,忠孝就不能兩全了。

2、忠孝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在古代,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當國家需要的時候,而又在守孝期間,國家可以徵用,這叫奪情,所以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3、忠孝不能兩全反映出中國人的精神,在國家有難時,舍"小家"顧"大家"。

「忠孝難兩全」這話有出處嗎?求~

17樓:三地兩制

【伍子胥】鮑機

忠孝誠無報,感義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誰憐漁丈人。楚墓悲猶在,吳門恨未申。

翻看了《史記》中的《伍子胥列傳》,對這個與吳越歷史有著極深淵源的人物有了幾分認識,有些感慨,一種無法暢快的鬱郁情節,因為都是吳之氏。

雖然說伍子胥出生楚國,但更多的生命時光還是為吳而逝,乃至後代亦在吳國耕作生活。當然歷史是在發展中前進,去感傷已逝的人未免有些傷害大眾的歷史情節。

不得不承認勾踐是梟雄,而伍子胥的下場也是一種無奈。子胥的遭遇在項梁身上也有曾重現,歷史的相似說明子胥是一個有大眾同格的人。

首先他執著,父兄皆被楚平王誅,詐死以出楚國,後輾轉諸國,到吳國也經歷風波之後再入朝廷。如果不是有一種報仇的信仰,或許歷史上的伍子胥就算活了,也是被歷史載在同誅於其父、兄之時。這點使他在生活中甘吃千萬苦,為報一身仇。

許多歷史的人物也大多是因為有所負,才成其偉業的,越王勾踐就是一個。

執著的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順境中可以保持清醒是難得的。子胥千不該萬不該倒行逆施,將楚平王鞭屍三百,為世人所不容,天道之難容,是故申包胥走秦告急,痛哭七日求得親王五百乘救楚出吳。伍子胥也算是一個有雄韜大略之人,他所能看到的不僅是事情的表相,所以他可以在吳夫差的身邊扶搖直上,報仇的衝動總有失情理,雖當時孔子尚未相魯,一種無主流意識的民眾心態還是難以接受子胥的行為。

夫差疏遠子胥,加之饞人的挑撥,最後在功齊不功齊之中成為犧牲品,或許是天道的懲罰,或許是夫差的錯誤,無論如何,伍子胥死了,為他的執著。

為伍子胥悲哀,更痛恨夫差的親佞遠賢,以誅忠良。吳國之大旗傳久遠,那今天我們所傳承的吳文化將是別樣濃厚。

在伍子胥一生故事中,頗有些吳國「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味道,雖然統一天下的大業是在秦國完成,子胥忍辱執著以助夫差成就事業,使吳之事業如日中天,卻終因為無法協調好與嚭之間關係,被嚭以計除去,能開拓事業卻保不住性命,子胥的死是「伴君如伴虎」一佐證。

雖然范蠡西施傳久遠,陶朱公之為商道貢獻無數,但我總認為只有伍子胥,才是我閱讀歷史能夠尋到的。

18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珍惜身邊的每一份親情,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是的,我們在為父母的長壽而慶幸的同時,不得不為她們即將離開人世而感到擔憂。很多時候忠孝兩難全,不知道當你的父母讓你愛一個你不愛的人的時候你該如何是好?

服從?為了父母的微笑而委屈自己,為了他們的虛榮心而使自己強顏歡笑?也許這個問題很幼稚,但是卻很現實,在顯示面前,人們就很容易迷失了方向,進退兩難。

對於男孩子來說,依從父母就意味著將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融化成一份長存於心的遺憾;對於女孩子而言,依從了父母,以為著失去了自己的終身幸福,難道愛上一個自己不愛的人不是很痛苦嗎?朝朝暮暮反而成了度日如年。用這些痛楚換取父母的回眸一笑,值得嗎?

但願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有面臨這種災難的一天。更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理解子女的心思,犧牲自己的虛榮,換取兒女的幸福,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樣做能換來子女的尊敬和更多的孝心,不至於因為一己之力而使子女抱憾終身。

人生不過是一條通往墳墓的路.來時勿勿不肯歇歇腳,走時想回頭看看已是來不及.在天空自由飛翔的小鳥才是最幸福的,雖然沒有牢籠中的衣食無憂,但是它們有最寶貴的。。。。自由。。。。。。

19樓:談情解愛

自古忠孝難兩全, 精忠報國效岳飛。 胸襟坦蕩豪氣壯, 獻身報國忠國家。 岳母刺字表忠心, 千古流傳贊赤子。

古人云「自古忠孝難兩全」,又有「百善孝為先」兩者不是相互矛盾嗎?

20樓:胡說大本營

當然不矛盾。

這是從兩個方面來看待 「孝」 的。

「忠孝難兩全」 ,是說在為國盡忠、堂前盡孝兩個問題上,很難做到二者兼顧。

「百善孝為先」 ,是說做一個好人,做好事,首要的是做到 「孝」 ,做不到孝,其他的都是白扯。

忠孝難兩全要怎樣理解才算徹底。

21樓:無名氏立人

忠分大忠和小忠,大忠是忠於國家忠於黨和人民,忠於祖國。小忠是忠於自己的家庭,父母的教誨妻孑的叮囑。孝,自古仁義孝,而孝排三,其實每個人只要有大仁大義那麼他肯定是有孝心的。

但一些有違悖理的教導和教條,有些可能是父母之言或者朋友妻子,只要錯了,只要你有仁有義,但這時候就執必會有忠孝兩難之說,愚忠與孝永運不分開。

22樓:長白山的老居士

現在這句話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了

23樓:巴特爾

事業和家庭

工作和雙親

誰能告訴我「自古忠孝難兩全」是誰說的嗎?

24樓:匿名使用者

【伍子胥】

忠孝誠無報,感義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誰憐漁丈人。楚墓悲猶在,吳門恨未申。

翻看了《史記》中的《伍子胥列傳》,對這個與吳越歷史有著極深淵源的人物有了幾分認識,有些感慨,一種無法暢快的鬱郁情節,因為都是吳之氏。

雖然說伍子胥出生楚國,但更多的生命時光還是為吳而逝,乃至後代亦在吳國耕作生活。當然歷史是在發展中前進,去感傷已逝的人未免有些傷害大眾的歷史情節。

不得不承認勾踐是梟雄,而伍子胥的下場也是一種無奈。子胥的遭遇在項梁身上也有曾重現,歷史的相似說明子胥是一個有大眾同格的人。

首先他執著,父兄皆被楚平王誅,詐死以出楚國,後輾轉諸國,到吳國也經歷風波之後再入朝廷。如果不是有一種報仇的信仰,或許歷史上的伍子胥就算活了,也是被歷史載在同誅於其父、兄之時。這點使他在生活中甘吃千萬苦,為報一身仇。

許多歷史的人物也大多是因為有所負,才成其偉業的,越王勾踐就是一個。

執著的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順境中可以保持清醒是難得的。子胥千不該萬不該倒行逆施,將楚平王鞭屍三百,為世人所不容,天道之難容,是故申包胥走秦告急,痛哭七日求得親王五百乘救楚出吳。伍子胥也算是一個有雄韜大略之人,他所能看到的不僅是事情的表相,所以他可以在吳夫差的身邊扶搖直上,報仇的衝動總有失情理,雖當時孔子尚未相魯,一種無主流意識的民眾心態還是難以接受子胥的行為。

夫差疏遠子胥,加之饞人的挑撥,最後在功齊不功齊之中成為犧牲品,或許是天道的懲罰,或許是夫差的錯誤,無論如何,伍子胥死了,為他的執著。

為伍子胥悲哀,更痛恨夫差的親佞遠賢,以誅忠良。吳國之大旗傳久遠,那今天我們所傳承的吳文化將是別樣濃厚。

在伍子胥一生故事中,頗有些吳國「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味道,雖然統一天下的大業是在秦國完成,子胥忍辱執著以助夫差成就事業,使吳之事業如日中天,卻終因為無法協調好與嚭之間關係,被嚭以計除去,能開拓事業卻保不住性命,子胥的死是「伴君如伴虎」一佐證。

雖然范蠡西施傳久遠,陶朱公之為商道貢獻無數,但我總認為只有伍子胥,才是我閱讀歷史能夠尋到的。

為什麼自古以來女人都是很自私,為什麼現在的女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很自私?

第一個問題,這個只是主觀斷定了啊。女的背叛男的也多不勝數。我是女的,所以絕對沒有偏幫男方,只是就事論事。而默默承受嘛,那只是看性格而言了,你性子柔和內向,那不就只有默默承受了,要你去 估計你都覺得不好意思。但對於性子比較激烈的,就是另一個結果了撒。第二個問題,因為男的沒有東西去標誌他是否處男,所以大...

為什麼自古以來女人都是被保護的物件

從人類發展角度上講,女人可以生孩子,所以要保護女人,才能使人類繼續繁殖,所以雄性激素促進後葉加壓素 讓人產生保護欲 分泌,雌性激素促進後葉催產素 讓人產生被保護欲 分泌。這是生物學因素註定的,所以絕大多數都是男生保護女生,不過也有特例,可能和基因有關。因為男性大體上是有一種佔有心理的,平時的時候就是...

歷史上為什麼歐洲自古以來沒有統一

直到今天,歐洲土地上的國家依舊零星散佈,且各自有各自的國家規制,各自保留著先民留下的傳統和歷史痕跡,相互簽約並且制衡著。早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崩裂,它所囊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沿岸都脫離了原先的統一治理,並開始各自為政。那麼在千年之久的漫長曆史中,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統一歐洲了呢?這個問題的回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