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賀新郎,辛棄疾 賀新郎 翻譯

2022-05-08 20:33:34 字數 4831 閱讀 9422

1樓: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

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

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

知道斷句就是

綠樹 聽鵜鴂,更那堪 鷓鴣聲住,杜鵑 聲切。

啼到春歸 無尋處,苦恨 芳菲都歇。算未抵 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 關塞黑。更長門 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 身名裂。向河梁 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 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 歌未徹。

啼鳥還知 如許恨,料 不啼清淚 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賞析:辛棄疾的這首詞大約作於他閒居鉛山期間。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蹟未詳。

這首詞的內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鬱積事多,有觸而發,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湧集,而不為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詞的開頭幾句:「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採用了興與賦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說它是「賦」,因為它寫送別茂嘉,是在春去夏來的時候,可以同時聽到三種鳥聲,是寫實。

鵜鴂,一說是杜鵑,一說是伯勞,辛棄疾取伯勞之說;說它是「興」,因為它借聞鳥聲以興起良時喪失、美人遲暮之感。伯勞在夏至前後出鳴,故暗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意,以興下文「苦恨」句。鷓鴣鳴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傳說為蜀王望帝失國後魂魄所化,常悲鳴出血,聲像「不如歸去」。

詞同時用這三種悲鳴的鳥聲起興,形成強烈的悲感氣氛,並寄託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著「算未抵、人間離別」一句,是上下文轉接的關鍵。

它把「離別」和啼鳥的悲鳴作一比較,以抑揚的手法承上啟下,為下文出的「別恨」作了鋪墊。「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兩句,有人認為寫的是兩事:其一指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離開漢宮的事;其二指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時辭別「漢闕」,幽閉長門宮。

也有認為只寫一事的,謂王昭君自冷宮出而辭別漢闕。今從多數註釋本作兩件事看,「看燕燕,送歸妾」,寫的是春秋時衛莊公之妻莊姜,「美而無子」,莊公妾戴媯生子完,莊公死後,完繼立為君。州籲作亂,完被殺,戴媯離開衛國。

《詩經·邶風》的《燕燕》詩,相傳即為莊姜送別戴媯而作。「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引用了漢代另一個典故。

漢李陵抗擊匈奴,力戰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不屈。後來蘇武得到歸漢機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詞人又藉此暗諷當世降金之人。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傳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荊軻臨行歌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上這些事都和遠適異國、不得生還,以及身受幽禁或國破家亡之事有關,都是極悲痛的「別恨」。這些故事,寫在與堂弟的一首送別詞中,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當時沉重、悲壯之情。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這又是承上啟下的兩句。句中說啼鳥只解春歸之恨,如果也能瞭解人間的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隨啼聲眼中滴出的不是淚而是血了。

為下句轉入送別正題作了省力的鋪墊。「誰共我,醉明月?」承上面兩句轉接機勢,迅速地歸結到送別茂嘉的事,點破題目,結束全詞,把上面大片凌空馳騁的想象和描寫,一下子收攏到題中來,有此兩句,詞便沒有脫離本題,只是顯得善於大處落墨、別開生面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辛棄疾不愧為宋代一代文豪!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氣氛強烈外,還得力於它的音節。它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中有很強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並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盪,古今無此筆力」,反映了古人對此詞的推崇。

王國維說: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

2樓:匿名使用者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自由處理)

辛棄疾 賀新郎 翻譯

3樓:天狼緣

。。。話說要收藏知道回答就只有這樣了。。。

辛棄疾賀新郎賞析

4樓:麥田蜘蛛

賀新郎 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辛棄疾的這首詞大約作於他閒居鉛山期間。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蹟未詳。這首詞的內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鬱積事多,有觸而發,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湧集,而不為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詞的開頭幾句:「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採用了興與賦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說它是「賦」,因為它寫送別茂嘉,是在春去夏來的時候,可以同時聽到三種鳥聲,是寫實。鵜鴂,一說是杜鵑,一說是伯勞,辛棄疾取伯勞之說;說它是「興」,因為它借聞鳥聲以興起良時喪失、美人遲暮之感。伯勞在夏至前後出鳴,故暗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意,以興下文「苦恨」句。

鷓鴣鳴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傳說為蜀王望帝失國後魂魄所化,常悲鳴出血,聲像「不如歸去」。詞同時用這三種悲鳴的鳥聲起興,形成強烈的悲感氣氛,並寄託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著「算未抵、人間離別」一句,是上下文轉接的關鍵。

它把「離別」和啼鳥的悲鳴作一比較,以抑揚的手法承上啟下,為下文出的「別恨」作了鋪墊。「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兩句,有人認為寫的是兩事:其一指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離開漢宮的事;其二指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時辭別「漢闕」,幽閉長門宮。

也有認為只寫一事的,謂王昭君自冷宮出而辭別漢闕。今從多數註釋本作兩件事看,「看燕燕,送歸妾」,寫的是春秋時衛莊公之妻莊姜,「美而無子」,莊公妾戴媯生子完,莊公死後,完繼立為君。州籲作亂,完被殺,戴媯離開衛國。

《詩經·邶風》的《燕燕》詩,相傳即為莊姜送別戴媯而作。「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引用了漢代另一個典故。

漢李陵抗擊匈奴,力戰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不屈。後來蘇武得到歸漢機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詞人又藉此暗諷當世降金之人。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傳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荊軻臨行歌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上這些事都和遠適異國、不得生還,以及身受幽禁或國破家亡之事有關,都是極悲痛的「別恨」。這些故事,寫在與堂弟的一首送別詞中,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當時沉重、悲壯之情。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這又是承上啟下的兩句。句中說啼鳥只解春歸之恨,如果也能瞭解人間的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隨啼聲眼中滴出的不是淚而是血了。

為下句轉入送別正題作了省力的鋪墊。「誰共我,醉明月?」承上面兩句轉接機勢,迅速地歸結到送別茂嘉的事,點破題目,結束全詞,把上面大片凌空馳騁的想象和描寫,一下子收攏到題中來,有此兩句,詞便沒有脫離本題,只是顯得善於大處落墨、別開生面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辛棄疾不愧為宋代一代文豪!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氣氛強烈外,還得力於它的音節。它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中有很強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並至。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盪,古今無此筆力」,反映了古人對此詞的推崇。 王國維說: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

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

參考資料

1.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版,第1563頁

《賀新郎》辛棄疾的翻譯

辛棄疾《賀新郎》一詞中所用典故的涵義

5樓:無語翹楚

辛詞中的《賀bai新郎》很多,樓主du是指哪首?而用典最zhi多的,dao

應該是別茂嘉二弟那首專,即:「綠樹送啼

屬(夬鳥)。……誰共我,醉明月。」至於用典的含義,和江淹的《別賦》是一樣的。

這首《賀新郎》,許多詞家也都認為就是一篇縮簡了的《別賦》,其典故在《別賦》的註解裡都有,遵照你的意見,我就不復制了。

辛棄疾生平,辛棄疾的生平簡介

辛棄疾 1140.5.18 1207.10.3 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 稼軒居士 漢族,歷城 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 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 愛國者 軍事家和政治家。...

關於辛棄疾的,關於辛棄疾的資料

辛棄疾 1140 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 今山東濟南市 人,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他從小就受到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復失地,報效祖國。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 年 1161 秋,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暴發了以耿京為首的農民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餘人的抗金隊伍...

辛棄疾的簡介,辛棄疾簡介1 50字

辛棄疾 1140 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 今山東濟南市 人,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他從小就受到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復失地,報效祖國。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 年 1161 秋,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暴發了以耿京為首的農民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餘人的抗金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