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2022-03-18 00:29:08 字數 5770 閱讀 7385

1樓:幸福的上單惡霸

蜀國和東吳的整體實力是差不多的,不然他們也不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只是因為蜀國和魏國之間的矛盾比較大。他們兩個龐然大物之間經常發生爭鬥

東吳一直處於比較中立的狀態。所以蜀國會比東吳先滅亡。

從秦始皇建朝以來,秦始皇就教會了我們一個道理。在帶兵打仗的時候,我們應該遠交進攻。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戰略機制。

魏國和蜀國就很好的繼承了這一點。在地理環境上魏國和蜀國相隔是比較近的。他們之間的矛盾也就會比較大。

一山不容二虎。在這個中原大陸上只能有一個國家存在。所以說他們都想要先滅了對方。

他們不打東吳也有原因,首先因為東吳孫家長期根據在那裡,已經將東吳經營的非常的好了,有一套非常完美的管理機制。東吳內部可以說是鐵板一塊。沒有任何矛盾。

而且東吳的整體實力也非常的強。精兵強將,將才如雲。而且東吳佔據非常有利的地勢。

有著長江天譴保護著東吳,不被外敵入侵。

而蜀國和魏國兩國之間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的啦。只有一些些小山而已。這兩座龐然大物一旦碰上必定是要擦槍走火的。

而且蜀國打的口號是匡扶漢室,垂除漢賊。而曹操因為他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漢朝皇室非常的不尊重。

也導致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蜀國和魏國之間早就已經是水火不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東吳又一直是不問世事。保持著中立。所以也就是蜀國和魏國看哪個亡了

2樓:

因為雖然蜀漢整體的陣容比較強大,但是他們不得民心,自古以來都是得民心者的天下,他們之前做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那個已經讓他們失去了大部分的民心。

3樓:

我覺得蜀國的實力是非常強悍的,之所以會在東吳之前,是因為損失太大了。

4樓:

東吳在戰力上比蜀國強,但是蜀國多人才,可以把人力成本節約精用,但是經過了夷陵到六出祁山,人才拼的差不多了,所以第一個滅亡

5樓:卡卡西的靈魂

孫權為首的三國鼎立局面,但是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篡位奪權,建立了西晉,孫堅當年從北方殺到南方,靠的是武力鎮壓,孫策也是,不得明心,孫權逐步穩住明心但實際上和蜀國一樣都是外來政權,蜀國城市不多部隊更集中,也發達

6樓:帥氣的貓

關羽失去荊州及夷陵之戰的慘敗,使得諸葛亮謀劃的隆中對無法實現。正是從那次戰敗開始,蜀漢國力便開始由盛轉衰,併為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7樓:高中陳老師

實力是可以的,但是後來蜀國下滑的太快了。

8樓:楊撐撐

孫權將江陵這樣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並將妹妹也嫁與了他

為什麼曹魏一個泱泱中原大國卻始終沒有滅掉偏安江南的蜀漢和東吳? 這也太弔詭了。

9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大將鄧艾攻入成都,劉禪投降,蜀國滅亡。緊接著司馬炎篡位,魏國滅,晉國建立。晉國大將杜預攻入江東,吳國投降,三國統一。

蜀國滅亡時,為何東吳非但不救,反而趁火打劫?

10樓:手機使用者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東吳不是沒有救,東吳是救了的。魏國大舉攻蜀時,蜀漢向東吳求援,吳景帝孫休分兵三路救蜀,一路由老將丁奉統帥諸軍,進攻魏國重鎮壽春;一路派去留平,去南郡與施績(朱然之子)商量進兵方向;一路由丁奉之弟丁封,以及東吳宗室孫異統帥,從沔中溯漢水而上,救援漢中。

只不過東吳的救兵還沒到,蜀漢就已經滅亡了。這以後跟東吳作戰的就算投降魏國的蜀軍,實際上是魏軍了。這時東吳的行動沒什麼問題,是為了趁亂多奪取一些地盤,縮小跟魏國的實力差。

263年,吳將盛曼號稱救蜀,實際上偷襲原屬蜀漢現已屬魏國的巴東郡治永安。永安守將羅憲原為蜀國名將,善於用兵,盛曼攻城不克。

264年,滅蜀的魏將鍾會、鄧艾火併,之後鍾會又打算割據蜀中,被憤怒的魏將攻殺,蜀中一片大亂。這時東吳又派西陵督步協攻蜀,結果羅憲大破步協。

孫休盛怒之下又派出王牌――名將陸遜之子陸抗,率兵協助步協。結果東吳大軍圍城半年多,城中大多數人染上瘟疫,羅憲還是不肯投降。

這時魏國也知道了羅憲孤軍守衛巴東的事,派荊州刺史胡烈攻打吳國重鎮西陵,企圖截斷吳軍歸路,陸抗迫不得已退兵,巴東才轉危為安。

平心而論,動物在蜀漢危亡之時派三路大軍救援,力度不可謂不大,怎奈蜀漢自己不爭氣,沒能守住太久就投降了。此後東吳進攻原蜀國地區,已經是進攻魏地了,不能算攻蜀,所以不是背信棄義。

蜀漢滅亡前後,蜀國投降、鍾會鄧艾火拼、鍾會謀反,蜀中一片大亂,吳國其實是有機會染指蜀中的。如果吳軍能夠攻克巴東,一路殺到成都,奪取蜀地,跟魏國二分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很可惜蜀漢名將羅憲堅守巴東,讓吳國的希望落空。

蜀國和東吳只有聯合起來才是唯一的活路,但哪怕諸葛亮、孫權在世,雙方還是由荊州引發了系列的矛盾,這個矛盾由於諸葛亮在還能蓋得住,但也僅僅是蓋住了沒有爆發而已,並沒有消除,蜀國諸葛亮一死,人才凋零,只剩姜維獨木難支,東吳魯肅一死,也沒有拿的出手的人才,陸遜也只有軍事才能,欠缺政治才能,雙方都沒有頂級的政治人才剛好掌權,這個矛盾就遲早爆發了,司馬也是看準了這個機會才開始攻打蜀國.

當然攻打之前少不了一些火上加油之類的離間手段,東吳不救蜀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但姜維畢竟還是諸葛亮親傳,雖然蜀國被滅,依然把魏國兩大人才拉去陪葬,這對於東吳來說又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蜀國是魏國滅的,蜀國人仇恨地自然是魏國,此時如果能搶下蜀國地盤,充分利用蜀國對魏國的仇恨,集兩國之力勉強還能和魏國拼上一拼,可惜沒算到搶不搶得過,再加上孫皓實在不濟,東吳也沒撐多久.

三國本就各有稱霸心思。之前蜀國強大,吳國希望跟蜀國聯合先削弱魏國,隨著魏國跟蜀國的幾次戰爭,蜀國越來越弱,如果吳國不趁機奪取蜀國領地,蜀國就會被魏國全部吞併。吳國的戰略思維是對的,可惜沒有達成戰略的實力。

最終也只能被魏國所滅。

當時蜀國與吳國已是血仇了。吳國殺了關羽,收了張飛人頭,火燒蜀營700裡氣死了劉備。只有諸葛亮堅持北伐,硬壓著。

孔明死後,蜀吳關係更加緊張。即若魏沒滅蜀,吳蜀難免再大戰,雙方都很清楚。蜀國後期國力早已透支空無力迴天了,吳國趕緊搶佔有利地形也是對的.

蜀國滅亡時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救蜀國?

11樓:

蜀國滅亡時東吳在派兵營救蜀國。

曹魏準備消滅蜀漢時,東吳卻視而不救,反而趁勢打劫,這又為何當時魏國派遣鄧艾繞過綿竹關,從側面直插蜀國大本營成都。劉禪見此情況,十分慌張,立刻派諸葛瞻前去抵擋鄧艾大軍。

再者,第一時間派使者到東吳求救,東吳最終還是答應相助,但很勉強,出兵速度也很緩慢,派無名小將孫異領兵前去救蜀國。

但是東吳的援軍行兵速度實在悠閒,還沒有走到永安,劉禪就已經扛不下去了,直接宣佈投降,蜀國就這樣被滅了。而此時的東吳反而很高興,似乎就在等待著蜀漢滅亡的訊息。吳軍行兵開始加快,企圖一舉拿下永安。

12樓:夢風兒

根據《三國志 孫休傳》及《三國志 霍戈傳》注引《襄陽記》記載,魏發動滅蜀之役後,蜀漢都督巴東的右大將軍閻宇被召回,閻宇留二千人命令巴東太守羅憲守永安。蜀向吳告急後,吳將丁奉進攻壽春,丁封、孫異救蜀,留平、施績駐南郡為機動。後來吳軍聽說蜀漢投降,以救援之名行襲擊羅憲之實,羅憲對這樣見利忘義的行徑極為憤慨:

「趁火打劫,這就是你們的道義?何況你們還能撐幾天?我決不做東吳的俘虜!

」隨後他激勵將士堅守頑抗。 不久後鍾會鄧艾相繼兵敗身死,東吳見到益州出現權力真空而再起吞併西蜀的野心,連身上的羊皮都扔掉後派撫軍將軍步協西上,直接要攻拔羅憲這個絆腳石。羅憲知道勢單力孤,反過來派參軍突圍向魏國的安東將軍陳騫求救,併力戰擊退東吳的"侵略"。

兵敗後的吳人大怒,派出王牌鎮軍將軍陸抗(陸遜子)增兵三萬圍攻,直到六個月後司馬昭派遣荊州刺史胡烈攻西陵救羅憲時吳軍才撤走。 可見,羅憲守軍只有兩千,不是重兵,而東吳的"盟友"關係根本靠不住。這個問題其實好理解,兵敗國破的劉禪又憑什麼繼續和東吳稱兄道弟?

東吳為什麼沒蜀國那麼常北伐

13樓:亮艦深藍

原因可從好些方面回答: 首先,諸葛北伐,不僅是為完成先帝託孤遺願,更是一種政治和軍事策略。 因為蜀國偏弱,而國內實力分為三派:

原屬劉焉的東州派,本土的巴蜀派,劉備的荊州派,劉備在時威望天下無人能及,自然可以協調好各種矛盾,然而劉備死後,蜀中矛盾無人能夠協調,諸葛只好以戰養戰,並借戰爭分散國內的注意力,這是在政治上的策略。 那麼在軍事上,隆重對妙計北伐,兵分二路,隨著荊州失守,已成泡影,諸葛在出色的外交之下,結好孫吳,共約北伐,但吳國每次只是佯裝進攻,遇挫則反,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北伐而對魏國進行牽制。 吳國偏安,且國內階級矛盾與暴動不斷,這使孫吳的國策制定在守成上。

從孫堅死的時候對孫權和孫策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來,他說孫策和自己一樣,屬於開疆拓土的英雄人物,而孫權屬於守成型的,故孫吳歷來少北伐,重偏安。

14樓:匿名使用者

去看看史書吧,常年北伐的反倒是東吳,蜀漢才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諸葛亮與姜維中間,隔了十幾年都在摸魚,還被魏國欺負進國門。東吳則是窮兵黷武一直在對魏國,以及後來的西晉零敲碎打,自孫權到孫皓,沒有那朝不北伐的,曹魏每回死了皇帝都能引來東吳的一場入侵,基本是統計下來,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戰,中間沒有出現一次歇兵自守的年份斷層,直到國家滅亡。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淡化吳,**裡的吳國刷不出存在感,邊緣化嚴重,成了蜀國的陪襯。別把**當歷史讀了,嚴重耽誤歷史觀。

15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是因為東吳的水軍比陸軍厲害。

16樓:

首先,東吳的實力也不是很強,當時的江東只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而已。他在赤壁之時也只能依靠長江天險才能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雖然赤壁之時,曹操大敗,幾十萬大軍被殲滅,但是曹操剩下的軍隊,攻擊不行,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當時劉備還沒有起來,漢中有個張魯,西川有個劉璋,而東吳趁著赤壁大勝,攻打魏國,結果被打敗,回來之後不久,周瑜死了,後來魯肅只能保江東太平,雖然後來的呂蒙,陸遜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但是在北面的魏國,他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孫權也知道是幹不過的,只能保一方太平了。

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一直在掐架,為何吳國就像個看客?

17樓:兩隻文化

這是因為,相對於蜀國和魏國的頻繁交戰,一直偏居東南一隅的吳國,並非是沒有出兵征討過魏國或者蜀國。但是吳國和蜀國的戰略政策一般都是相似的,他們的目標就是蜀漢與東吳聯合起來,一同抵抗北方強大的曹魏,因此除了夷陵之戰等少數的蜀國和吳國的交鋒之外,蜀國和吳國基本上都是相安無事的。

而且我們要知道的是東吳這個國家和蜀國,還有魏國是不一樣的。東吳的政權主要由國內的門閥大族分管,可以說東吳更像是一個塵旁迅聯合國家,他的君王並非是擁有著極大的權力的。也這是因此,這才會導致之前赤壁之戰,在孫權義無反顧的做出了決定之前,東吳都是不太願派此意和曹魏作戰的。

除了因為這樣的政治原因之外,東吳還有一個先天不足的條件,那邊是它處於東南方,東吳真正強大的是它的水軍。而水軍對於陸地作戰方式又不是十分的熟悉,所以相比於蜀漢和曹魏來說,東吳自然是不佔優勢的。而且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孫權也並非沒有帶領過士兵北伐,但是因為接連北伐的失敗,這就導致了孫權在之後對於北伐是少有提及的。

這也就給我們造成了三國中只有蜀國和魏國進行戰鬥的錯覺。其實總的來說,東吳相比其他兩個國家,它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並不太差,但正是因為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東吳無法成啟皮為一個有著一統天下潛力的國家。

蜀漢各個大將的實力如何,三國時期蜀國各武將按實力排行

你暈不暈啊,對待士兵關羽傲上而不欺下,對時局戰局的把握,關於在水淹七軍中表現得很好。張飛酒後對士兵不好啊,鞭打士卒,死於此。張飛最愛結交士大夫對士兵下層看不起。張飛很遠,趕來接劉巴吧,劉巴我不理他不理他。黃忠公公老當益壯。善於把握時機,定軍山天斬夏侯淵,也跟他的搭擋法正有關係。馬超頭腦衝動,一衝動,...

法國整體實力遠不如美國,為何它在非洲的影響力竟然比美國都大

因為法國對非洲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他們一直覺得法國比較大。因為法國離非洲是非常近的,對他們的影響也比較大。因為法國對非洲進行了很多的援助,所以影響力很大。因為法國距離非洲進,而且法國以前在非洲進行過殖民活動。法國的後院 竟然是非洲,為何它在非洲影響力如此之大?因為法國與非洲之間只隔著一個地中海從地域...

關於蜀國的歷史,先秦蜀國曆史

樓主應該看到這句話了吧 其實歷史中並沒有五虎將,只是在 中有,以及人們口中誤傳開來的。五虎上將的說法是從 三國演義 中來的,歷史上沒有這種說法。所以你的提問本身就有問題。關 張 馬 黃分別為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和後將軍。趙雲生前一直是雜牌將軍 翊軍將軍 把他和其他四人並列是因為在史書 三國志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