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緝拿 梁啟超變法通議全文,梁啟超《變法通議》

2022-03-07 06:38:40 字數 4332 閱讀 8680

1樓:臨軒聽雨

易曰: 「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伊尹曰: 「 用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夜不秉燭則昧,冬不御裘則寒,渡河而乘陸車者危,易證而嘗舊方者死。 」

天下之為說者,動曰一勞永逸。此誤人家國之言也。今夫人一日三食,苟有持說者曰:

一食永飽,雖愚者猶知其不能也,以飽之後歷數時而必飢,飢而必更求食也。今夫立法以治天下,則亦若是矣。法行十年,或數十年,或百年而必敝,敝而必更求變,天之道也。

故一食而求永飽者必死,一勞而求永逸者必亡。今之為不變之說者,實則非真有見於新法之為民害也,夸毗(pí)成風,憚於興作,但求免過,不求有功。

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已,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

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變之途有四:

其一,如日本,自變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執其權而代變者也;其三,如印度,見並於一國而代變者也;其四,如波蘭,見分於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間,其何擇焉?(詩)曰:

"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 (傳)曰: " 嫠(lí)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霣(yǔn),為將及焉。

" 此固四萬萬人之所同也。彼猶太之種,迫逐於歐東;非洲之奴,充斥於大地,嗚呼!夫非猶是人類也歟。

今之言變法者,其蔽有二:其一欲以震古鑠今之事,責成於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則以為黃種之人,無一可語,委心異族,有終焉之志。夫當急則治標之時,吾固非謂西人之必不當用,雖然,則烏可以久也。

中國之行新政也,用西人者,其事多成,不用西人者,其事多敗,詢其故?則曰: 「 西人明達,華人固陋;西人奉法,華人營私也。

」 吾聞之日本變法之始,客卿之多,過於中國也。十年以後,按年裁減,至今一切省署,皆日人自任其事,歐洲之人百不一存矣。今中國之言變法,亦既數十年,而猶然借材異地,乃能圖成,其可恥孰甚也?

夫以西人而任中國之事,其愛中國與愛其國也孰愈?夫人而知之矣,況吾所用之西人,又未必為彼中之賢者乎。

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難者曰:

「 子之論探本窮原,靡有遺矣,然茲事體大,非天下才,懼弗克任,恐聞者驚怖其言以為河漢,遂並曏者一二西法而亦棄之而不敢道,奈何?子毋寧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矣。 」 釋之曰:

不然,夫渡江者泛乎中流,暴風忽至,握舵擊楫,雖極疲頓,無敢去者,以偷安一息,而死亡在其後也。庸醫疑證,用藥遊移。精於審證者,得病源之所在,知非此方不愈此疾,三年畜艾,所弗辭已,雖曰難也,將焉避之。

抑豈不聞東海之濱,區區三島,外受劫盟,內逼藩鎮,崎嶇多難,瀕於滅亡,而轉圜之間,化弱為強,豈不由斯道矣乎?則又烏知乎今之必不可行也。有非常之才,則足以濟非常之變。

嗚呼!是所望於大人君子者矣。

2樓:匿名使用者

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晝夜變而成日,寒暑變而成歲;大地肇起,流質炎炎,熱熔冰遷,累變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鳥,飛魚飛鼉,袋獸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而成世界;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炭吸養,刻刻相續,一日千變而成生人。

藉曰不變,則天地人類並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貢助之法,變為租庸調,租庸調變為兩稅,兩稅變為一條鞭。

井乘之法,變為府兵,府兵變為用 騎,騎變為禁軍。學校升造之法,變為薦闢,薦闢變為九品中正,九品變為科目。上下千歲,無時不變,無事不變,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為也。

為不變之說者,動曰守古守古,庸詎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固已不知萬百千變。今日所目為古法而守之者,其於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里計哉!

今夫自然之變,天之道也,或變則善,或變則敝,有人道焉,則智者之所審也。語曰。「學者上達,不學下達。

」惟治亦然:委心任運,聽其流變,則日趨於敝;振刷整頓,斟酌通變,則日趨於善。吾揆之於古,一姓受命,創法立制,數葉以後,其子孫之所奉行,必有以異於其祖父矣。

而彼君民上下,猶焉以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 然守之,因循不察,漸移漸變,百事廢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興者審其而變之,斯為新王矣。苟其子孫達於此義,自審其 而自變之,斯號中興矣。

漢、唐中興,斯固然矣。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言治舊國必用新法也。

其事甚順,其義至明,有可為之機,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勢,有不容少緩之故。為不變之說者,猶曰守古守古,坐視其因循廢弛,而漠然無所動於中。嗚呼,可不謂大惑不解者乎!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

」夜不炳燭則昧,冬不御裘則寒,渡河而乘陸車者危,易症而嘗舊方者死。今專標斯義,大聲疾呼,上循士訓誦訓之遺,下依蒙諷鼓諫之義,言之無罪,聞者足興,為六十篇,分類十二,知我罪我,其無辭焉。

3樓:帝師王佐

1.政治方面:准許官民上書言事;取消閒散重疊機構,裁汰冗員;廢除旗人寄生特權。

2.經濟方面:京師設立鐵路礦務局和農工商總局,保護農工商業的發展;獎勵創造發明;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

3.軍事方面:裁撤綠營,精練陸軍,改習洋操;實行徵兵制;添設海軍。

4.文化教育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文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准許設立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遊歷。

梁啟超《變法通議》

4樓:匿名使用者

梁啟超《變法通議》(易曰: 「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伊尹曰: 「 用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夜不秉燭則昧,冬不御裘則寒,渡河而乘陸車者危,易證而嘗舊方者死。 」

天下之為說者,動曰一勞永逸。此誤人家國之言也。今夫人一日三食,苟有持說者曰:

一食永飽,雖愚者猶知其不能也,以飽之後歷數時而必飢,飢而必更求食也。今夫立法以治天下,則亦若是矣。法行十年,或數十年,或百年而必敝,敝而必更求變,天之道也。

故一食而求永飽者必死,一勞而求永逸者必亡。今之為不變之說者,實則非真有見於新法之為民害也,夸毗(pí)成風,憚於興作,但求免過,不求有功。

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已,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

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變之途有四:

其一,如日本,自變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執其權而代變者也;其三,如印度,見並於一國而代變者也;其四,如波蘭,見分於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間,其何擇焉?(詩)曰:

"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 (傳)曰: " 嫠(lí)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霣(yǔn),為將及焉。

" 此固四萬萬人之所同也。彼猶太之種,迫逐於歐東;非洲之奴,充斥於大地,嗚呼!夫非猶是人類也歟。

今之言變法者,其蔽有二:其一欲以震古鑠今之事,責成於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則以為黃種之人,無一可語,委心異族,有終焉之志。夫當急則治標之時,吾固非謂西人之必不當用,雖然,則烏可以久也。

中國之行新政也,用西人者,其事多成,不用西人者,其事多敗,詢其故?則曰: 「 西人明達,華人固陋;西人奉法,華人營私也。

」 吾聞之日本變法之始,客卿之多,過於中國也。十年以後,按年裁減,至今一切省署,皆日人自任其事,歐洲之人百不一存矣。今中國之言變法,亦既數十年,而猶然借材異地,乃能圖成,其可恥孰甚也?

夫以西人而任中國之事,其愛中國與愛其國也孰愈?夫人而知之矣,況吾所用之西人,又未必為彼中之賢者乎。

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難者曰:

「 子之論探本窮原,靡有遺矣,然茲事體大,非天下才,懼弗克任,恐聞者驚怖其言以為河漢,遂並曏者一二西法而亦棄之而不敢道,奈何?子毋寧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矣。 」 釋之曰:

不然,夫渡江者泛乎中流,暴風忽至,握舵擊楫,雖極疲頓,無敢去者,以偷安一息,而死亡在其後也。庸醫疑證,用藥遊移。精於審證者,得病源之所在,知非此方不愈此疾,三年畜艾,所弗辭已,雖曰難也,將焉避之。

抑豈不聞東海之濱,區區三島,外受劫盟,內逼藩鎮,崎嶇多難,瀕於滅亡,而轉圜之間,化弱為強,豈不由斯道矣乎?則又烏知乎今之必不可行也。有非常之才,則足以濟非常之變。

嗚呼!是所望於大人君子者矣。

梁啟超寫的《變法通議》的簡要評價

《變法通議》作者《變法通議》作者梁啟超提出了怎樣的變法主張?提出了怎樣的變法主張?

5樓:雞飛蛋打半兵衛

論證中國社會變則存,不變則亡;只有改良現行的腐朽官官僚體制和科舉取士制度,興辦新式學校培養變法人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制度的弊端,維護清朝的政治統治。本書是近代中國最為系統全面的向國民宣揚維新變法主張的著作,從理論上深入闡述了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種、保國、保教的作用,成為晚清**上名聲最大的宣傳著作,是維新變法時期宣傳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幟。

梁啟超是「六君子」嗎?他的貢獻,梁啟超對中國做出的貢獻

不是的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 康廣仁 林旭 楊深秀 楊銳 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 戊戌六君子 不是啊!抓戊戌六君子的時候。梁啟超先得到訊息啦。自己跑了。都不通知其他的兄弟。可以說梁啟超是個貪生怕死的懦夫。不是,歷史老師說過...

梁啟超是徐志摩師傅嗎

是1916年秋,徐志摩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這高等學府裡,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 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寫的是否中肯

中肯。作者把李鴻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 霍光 諸葛亮,秦檜 曾國藩 張之洞 俾斯麥 伊藤博文等做了對比,指出了李鴻章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能夠忍辱負重。但是由於他沒有長遠的眼光,不知道為後世立百年大計,僅滿足於修修補補,而不懂得現代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國民的地位 國民在現代國際競爭中的作用 與民眾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