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寫字從右邊開始?而且豎著寫

2022-03-05 02:59:33 字數 4874 閱讀 1095

1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因為古人以右為尊,所以寫字一般從右上開始

2樓:喜歡煩

古人以右為尊,所以寫字一般從右上開始

漢字有左右結構,也有上下結構,縱向是否比橫向更能預防閱讀的誤會,很難說。

3樓:九陽臺上

習慣問題,沒有為什麼。

為什麼古人寫字從右邊開始?

4樓:一志三

中國古人寫字為何從右邊?

中國古文正規的書寫方式是:豎書成行,自上而下寫滿一行後,再自右向左換行。由於漢字的特點,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豎排成行;同時,漢字也並一定非豎寫不可,同樣可以橫寫,既可以自左而右,也可以自右而左橫排成行。

在歷史上,除正規的豎寫方式之外,偶而也見有橫寫的,例如對聯中的橫幅必須橫寫。

最早提議漢文橫書的是陳嘉庚先生,那是2023年6月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了中文書寫應統一由左而右橫寫的提案。2023年1月1日,《光明**》首次採用把從上到下豎排版改變為橫排版,並刊登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

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展趨勢。」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稱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閱讀時眼和頭部轉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光明**》率先實踐後,到2023年11月,**級17種報紙已有13種改為橫排。

2023年1月1日,《人民**》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響應。

從豎到橫的排列閱讀,對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極大的變革。有人專門搞了一次專項實驗:挑選10名高三優等生,分男女兩組,讓他們閱讀從同一張《中國青年報》上精心選擇的抒情短文。

結果差距明顯:橫排版的閱讀速度是豎排版的1.345倍。

有人開玩笑說,直到漢字改為橫寫,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來是橫著長的。還有人調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橫寫的,讀者一邊閱讀一邊搖頭,意思是在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獨樹新解的創新意識;中國的古是豎寫的,讀者讀者一邊閱讀一邊點頭,意思是說「對,對,就是這樣!

」,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過成規的保守意識。

上述說法都有幾分道理,也正好被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用來作為攻擊我們祖先的把柄,所謂我們的祖先笨到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怎麼長的。因此有必要為古人分辯一二,否則,讓那些罵祖宗的聲音天天刺人耳膜,豈不是失責嗎?

前面提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大有跟風之嫌,郭先生本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僅在漢文橫排己成定局的時刻湊上一嘴,為之助陣,卻並沒有見到郭先生仔細分析古漢文豎寫原因。以郭先生的影響,如果當初能夠科學地全面地分析古文豎寫和現今改為橫排的原因(本人孤陋寡聞,未見相關資料),那麼就不會為民族虛無主義者留下把柄了,至少在漢字書寫方式上如此。

拋開排版印刷不談,僅就漢字的書寫來說,漢字是最適合豎行書寫的。在豎行書寫的方式下,漢字寫起來流暢連貫,有一氣呵成之勢,橫行書寫則容易出現停頓現象,難成氣勢。所以,書法作品大都是豎行書寫的,偶見橫行作品,其藝術性也往往比不上豎行作品。

其中的原因是,漢字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適合豎行書寫的特點。漢字由橫、豎、撇、捺、折五種基本筆畫組成,這些筆畫互相交錯進行二維佈置。寫漢字時,總是由左角或上面起筆,收筆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右上角補上一點,或向右上提筆帶出彎鉤,這類字適合在右邊橫著寫下一個字,但其僅佔漢字的少部分;另一類是在右下角或下面收筆處,或者收筆於中間,這類字適合在下面豎著寫下一個字,佔漢字的大部分。

這裡所說的僅是漢字適合豎行書寫的原因,漢字豎行書寫是歷史原因決定的。拋開歷史談科學性,就像嘲笑秦始皇不坐飛機一樣無理。

現今被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甲骨和鐘鼎都不是正常的書寫材料,前者只是刻上卜辭用來占卜吉凶的,後者則是寫有銘文的器物,而真正的書寫材料是專用於寫字以記事或記言的東西。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按照習慣行事的。

由於甲骨文和金文大都是豎行書寫,說明當時人們習慣於豎行書寫,而這種習慣則源自當時的正常書寫工具和材料。根據豎行書寫的習慣,我們有理由推測,至少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形成完善熟練的書寫技術體系。這樣書寫體系就是,用刀子作書寫工具,用竹片或窄木板(條)作書寫材料,用小刀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出字跡。

我們更有理由推測,我們的祖先從開始使用符號記事記言之初,就是用刀子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文字的。因為刀子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被髮明出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工具,竹片木板則是先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很自然地嘗試用刀子在竹片木板上刻劃圖形符號以幫助記憶。

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圖形符號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規範統一,也就能夠記錄更加複雜的事情,最終形成完善的文字系統,同時,在竹片木板上刻劃文字的方法也就習慣成自然,技藝也更加熟練,從而發展為成熟的書寫方式。孔子編著的《尚書》主要內容是古代文告,年代最早是《堯典》和《皋陶謨》兩篇,文字古奧,少見孔子時期的語言特徵,說明兩文不是口頭傳誦到孔子時代的,而是書寫抄錄流傳下來的。

用刀在木板上刻字,必然要求用力壓刀,這就出現固定木板的問題。有人會說,把木板放在桌子之類的東西上不是能更好地固定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第一,古時候只有相當於現今茶几一類的矮桌子,是吃飯專用的,桌子的多種用途是很晚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第二,用刀刻寫要求很高的技藝,因而是由專業的刻寫匠,即刀筆吏來執行,而刀筆吏的地位很低,不太可能配備桌子供書寫;第三,刀筆吏要隨時隨地準備記錄,更不太可能隨身帶上書寫用的桌子。因此,刀筆吏們固定木板只能靠自己的身體來解決,不外乎兩類方式:一是單靠左手握牢木板,二是左手在身體其它部位的協助下固定木板。

先分析第二種固定木板的方式。這時要求木板比較寬大,大概需二尺見方,以便將木板一端抵在腹部,左手擠壓另一端,從而固定母好木板,騰出右手刻畫。這樣的木板能夠刻寫大量文字,從左至右可以刻寫下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字,自然可以橫行書寫的。

古人可能嘗試過這種方式,但出於以下幾種原因而放棄了:一是由於刻寫費時費力,要求古人用以記事的文字要少而精,記錄一件事不過用字幾十個而已,寬大木板容量多,因而造成若多事一板則有不便,若一事一板則大量浪費的弊端。二是,要保證刻寫時木板不致裂開,木板就相應要厚一些,也就笨重一些,攜帶不便。

三是,當刻寫到木板下半部分時,由於大靠近腹部,既使不上勁兒,又使人感到拘束難受。

第一種固定木板的方式,只要裁減木板寬度到一定程度即可。古代刀筆吏們自然經過嘗試把寬木板改為窄木板,就可以拿在左手掌中握牢,這樣的窄木板大概寬四寸左右,長二尺左右,這就是「牘」。牘既可以橫持也可豎持。

如果橫持牘片,由於刻寫文字的地方必須位於掌心才方便用力,刻寫時兩手掌心相對,雙臂夾角小,顯得特別彆扭。只有豎持牘片,雙臂呈垂直狀,才顯得舒緩大方。如此以來由於牘片較窄,橫寫只能刻寫不足十個字,造成不方便,只有豎行刻寫才比較合適。

綜上分析,寬木板或橫持牘片是容許橫行書寫的方式,但均因不便而被古人放棄,剩下的只有豎持牘片,從而決定,古漢文書寫方式必然是豎行書寫。

從牘片的面積來計算,每片牘大概能寫下一百多個漢字,基本上滿足一般記事記言的需要。但如果一次記錄的太多,用到多片牘片,不很好地裝訂起來就會散亂,為以後的閱讀帶來不便,而牘片又的確存在著不便裝訂的缺點。若把牘片裝訂起來,大概只有在一側打孔然後用細皮條或繩子或銅環穿起來,但牘孔邊緣與裝訂物之間互相摩擦嚴重,容易磨損。

因此,古人想出了再把牘片簡化成簡條的方法。簡條容易編系成冊,用耐磨損的細皮條分別拴捆簡條兩端,從而把許多簡條連成一體,很方便卷折,卷折時皮條與簡條之間摩擦較少,因而長久耐用。尤其重要的是,只要簡條數量合適,捲起來的簡冊正好能握在掌中,左手可以極其牢靠地握住簡冊,以便於右手用力刻寫。

簡冊的另一大方便之處是便於攜帶,一個刀筆吏隨身可以攜帶多個簡冊,足夠他寫上幾天的。這樣,古人就找到了兩種用於正常書寫的材料——牘和簡冊,記錄時字數少時用牘,字數多時用簡冊。

如果古人僅僅使用牘的話,豎行書寫時既可以自左向右換行,也可以自右向左換行。相對說來,向右換行更好一些。因為,首先單個字是的書寫順序是自左向右的,如果順序相反,那麼先寫出的部分就會被刀(筆)尖遮住,從而導致不容易把字寫漂亮。

其次,向右換行就會把最先寫成的豎行留在左邊,就不會被持刀(筆)的右手遮住,方便檢視前文。問題是古人為什麼放棄比較自然的向右換行的方式,卻最終採用了向左換行的方式呢?這實際上由簡冊的特點決定的。

或許又會問,既然有了簡冊,是不是可以在簡冊上橫行書寫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即使古人想到在桌子上寫字,簡冊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從而導致無法刻寫。

第二,橫行書寫就要求左手橫握簡冊,與橫持牘片道理一樣,不便於刻寫。因此,古人們只有像用牘片寫字一樣,左手豎握簡冊,右手持刀(筆)在一特定簡條上外側一面刻寫,如果在內側刻寫,則不易固定正在寫字的簡條。

在簡冊上寫字換行方式不外乎向右換行和向左換行兩種方式。先分析向右換行方式下的一些基本特徵,這時就要求簡冊自左向右捲起,以便刻寫時把簡冊向左卷,使正在刻寫的簡條位於左手掌心處。簡冊的捲動方式有以下兩種:

一是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從左手腕處向左卷出,這樣卷出的簡條數量較少時還可以,但數量一多,卷出的簡條受到左腕的阻擋不能自然下垂而頃斜翅起,使得不容易握緊剩餘簡條,而且前文部分左腕外側,要想檢視則必須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卷在左手掌中,這樣首先就導致前文被壓在掌中,不方便檢視;更為嚴重的是,當寫滿一圈後,外層簡條或者由左手指端卷出,或者再摺疊捲入手中,都存在不方便檢視前文的弊端。也就是說,無論簡冊如何捲動,在向右換行的書寫方式下,都方便檢視前文。

這還僅是用刀作筆的情況,當毛筆出現以後,更不可能把簡冊直接在左手中捲動,否得會搞壞墨跡未乾的字。

向左換行要求簡冊自右向左捲起,寫滿字的簡條可以很方便地在左手指端處卷出,要檢視前文時只需持刀(筆)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簡條即可。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古人向左換行的書寫習慣。為了統一書寫形式,在牘上也採用向左換行的辦法。

有人或許又會說,紙發明以後,古人為什麼不改為橫行書寫呢?這是習慣問題,而且在大量引進西方文化之前,豎行書寫並沒有太大不便,人們自然也就不會考慮改變習慣適應新形式。不信你把習慣用右手改為左手試試,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綜上所述,以刀為筆、以簡冊為書寫材料的書寫特點,決定了中國古文豎行書寫向左換行的方式,這是不科學嗎?

古代人寫字為什麼都是那麼好看,為什麼古人的毛筆字都寫的那麼好看

因為不好看的字根本流傳不下來,原因就這麼簡單。為什麼古人的毛筆字都寫的那麼好看 古代多以繁體為主,結構緊湊,搭配合理,而且古代人從小的意識就是練版習書法為主,先寫權後書,再文章,所以有很多的書法大家。再者你看到的書法作品 影視作品中的古人寫字都是好的,也有登不得大雅之流,不為人知罷了。現代社會講求效...

“國”字簡寫字什麼年代開始使用,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從左邊寫到右邊的

國 字的簡寫字是1956年開始使用的。國讀音 gu 釋義 1.有土地 人民 主權的政體 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 2.特指中國的 3.姓。組詞造句 1 列國 lieguo 造句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與你為敵。我必揭起你的衣襟,蒙在你臉上,使列國看見你的赤體,使列邦 你的醜陋。解釋 某一時期內並存的各國 ...

從另外的地方複製的文字在中為什麼總是右邊不到邊就換行,怎麼辦

這是由於被複制的段落中的換行符或回車,根據需要刪除不必要的就行了。複製的段落中有手動換行符,可以用查詢 替換批量清除掉。但要先顯示段落標記你才能看到。設定換行為手動,刪除不必要的空行 從另外的地方複製的文字在word文件中為什麼總是右邊對不齊啊 因為該檔案可能經過多人之手,檔案中保留了很多個性化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