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2022-02-10 01:59:05 字數 4899 閱讀 6813

1樓:情感禁區小天

其涵義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並理解別人的情緒、需要和意圖的一種人格特質。共情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作為態度,它表現為一種對他人的關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為一種能力,它表現為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並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

一、共情對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共情」之所以是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特質,主要是因為,具備共情特質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別人的需要與苦惱,並能在必要時以得體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援與幫助,因此,它非常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被別人理解,正是這種理解構成了建立關係的基礎。在教育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使學生感受到鼓勵和支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

理解學生的需要、情感和所處的環境或狀況,對保證教師工作的有效性來說是最基本的要素。缺乏共情容易使師生關係出現障礙,具體表現為:學生感到失望。

認為教師不理解、不關心,因而會感到失望,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學生感到受到傷害。由於教師沒有進入學生的參照框架,而過多的立足於自己,因而他就很難真正理解學生的問題,有時會表現出不耐煩、反感甚至批評,這會使學生覺得受到傷害。

由於缺乏共情,教師就不能真正瞭解學生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共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主要在於:教育者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從而能更準確地掌握有關資訊;學生會感到自己被悅納、被理解,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師生關係會有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瞭解和師生雙方更深人的交流;對於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學生,共情更有明顯的教育效果。

因此,共情是一粒和諧的種子,是師生之間情感的潤滑劑,是教師的一種核心的人格特質與教育能力。「共情能力」的增強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促進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2樓:捲毛

1.孩子不具備完善的價值觀,所有的道理需要有基礎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往往不能通過說教來形成,需要總結與自我思考。

2.教育不等於說教,很多情況講道理都是單方面的接受,那孩子接受多少需要心平氣和的溝通,深刻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落到實處。

3.在說教前應該先自我反省並明確問題出在**,希望孩子意識到問題所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需要思考期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

共情能力不僅在孩子身上十分重要,在父母身上同樣重要。如果父母本身是剛愎自用的那本文就可以直接略過了。首先父母要糾正自我認識,在孩子教育中不能像教書先生一樣,扮演一種角色,而是應該扮演多元化的角色。

我們總結了3大類:朋友、家長、老師。

一、為人父母的樂趣是成為孩子的朋友

1.放棄自己的主觀認識,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主觀性過強的父母往往會希望孩子屈服於自己的認知,且不談認知的對錯與否。

但就結果而論,孩子容易產生排斥情緒而不願意與父母溝通,更談不上朋友。

2.善於使用肢體語言,語言的傳達可能在教育過程中的比重沒有你想的那麼大。人際交往中,實際上有65%的資訊是通過肢體傳達的,適當的使用擁抱、親吻等等可以大大增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二、榜樣力量的基礎是父母的自律

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要注意自己是否也出現類似的現象,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情況在教育過程中可是屢見不鮮,效果同樣可想而知

實際上打pp這種行為在現在教育裡面過分妖魔化,適當的時候需要動手還是得動手,儘可能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即可,不可成為常規的方法。

學會尊重孩子,教育與尊重實際上並不衝突,即便價值觀並未完善,但是孩子仍然是有自主意識的個體。有句話說的好,對待外人這麼客氣,為什麼對加人這麼不客氣?

三、共情不是同情

1. 千萬不可會錯意,因為共情準確的表達是以他人的角度去理解與溝通。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的同時也是培養家長自身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能力將會為孩子受用一生,成為一個朋友、同學都願意為之交往的物件。

2. 共情不要入戲太深,說到底共情是一種更高效的瞭解孩子真實想法以及傳達正確價值觀以及道理的方法。通過這樣方法去引導可以更好的溝通,甚至於還能再孩子身上學到道理。

教師如何擁有共情的能力

3樓:我隨風動

共情力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感同身受的理解能力。一個人具有共情的能力,可以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讓人舒服。一名教師如果具有共情的能力,就更重要了。

首先,教師具有共情的能力會更好的理解學生,對於教育學生,會更符合教育規律,更加人性化。還可以促進師生關係和諧融洽。當學生出現問題時,能夠順利解決,同時獲得學生的愛戴。

其次,教師具有共情能力,也有助於同家長溝通。

再次,教師具有共情的能力可以更好的處理好與領導、同事們關係,使得工作和諧友好。

最後,教師具有共情能力,最受益的還是教師本人。這種能力可以讓你魅力無限!

4樓:匿名使用者

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幼兒成長過程中,心智不成熟,其原始心理狀態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幼兒教師教學工作不僅需要關注幼兒知識的增長,更要關注幼兒心智的發展,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以達到培養孩子共情能力,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目的。

所以,共情對於幼兒教師的意義,不僅是教學方面的幫助,更是對教師個人成長的幫助,對幼兒身心發育的關懷。

共情不同於同情,移情。同情是站在局外,甚至是以高一等的姿態對當局人的「施捨」。移情則是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受訪者身上,或厭惡或熱愛,本質上是一種防禦機制。

然而兩者與共情都有本質的區別。共情需要個人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思考,進而體驗到對方正在體驗的情感。不僅體驗,還需進一步的表達。

「共情能力是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結合」@周瑤,認知能力指認知過程中體現的能力,目的是達到體驗的效果,情感能力則指理解,接受,表達等能力。所以,在體驗到對方的情感之後,還需要理解對方所體驗的情景,理解產生的情感,對自己此刻的感受進行正確表達,使對方瞭解到自己的感情,並對對方產生影響。

我們會產生另一個疑問,那就是,共情與安慰,勸告有什麼區別。關於安慰,我們在使用這一語言技巧時,一般情況為希望被安慰者脫離目前糾結的情感狀況,語言方式一般柔和,多從感性角度以情動人。勸告則是理性分析目前狀況,要求客觀以理服人。

如果以這兩種方式表達,語言應該是如下兩種:「別難過了,你是勇敢的孩子。」;「自己不注意摔倒了,有什麼可難過的。

」而通過共情進行的表達則是另一種情形,例如「摔倒了應該很疼吧,先做個勇敢的孩子站起來,我們看看有沒有**受傷,難過就哭出來,不要忍著!」

共情的表達過程是整個共情的最終體現,所以表達方式的改進也是重要的一環。艾根(egan)將共情的表達概括為兩種水平,即原級共情(primyarempathy)和高階精湛的共情。原級共情又稱初級水平的共情,包括釋意及情感反應等參與技術。

而高階精湛的共情又稱高階準確的共情,它不僅包括釋意及情感反應這些參與技術,還要加上教師自己的一些看法。

從心理學角度,卡可夫和皮爾斯還建構了一個區分調查表,用來確定諮詢者共情反應的五個等級。其中水平3是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反應,相當於egan的初級共情的概念;水平4相當於附加共情或高階共情;水平5代表著促進性的行動。具體如下:

水平1一一沒有理解,沒有指導。諮詢者的反應僅是一個問題或否認、安慰及建議。水平2—沒有理解,有些指導。

諮詢者的反應是隻注重資訊內容,而忽略了情感。水平3—理解存在,沒有指導。諮詢者對內容,同時也對意義或情感都做出了反應。

水平4—既有理解,又有指導。諮詢者對求助者做出了情感反應,並指出對方的不足。水平5—理解、指導和行動都有。

諮詢者對水平4的內容均做出了反應,並提供了行動措施。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對比自己的表達方式,瞭解到自己屬於哪個水平,對自己的共情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高。

我在上文舉的例子可能有些「簡陋」,根據這個區分調查表,我的表達做到了理解,指導,行動,但是措辭可能再需要進行潤色和修正。

共情能力的提高是對教師個人和幼兒成長有重要意義的。具體內容在查閱資料後我發現,共情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是嚴肅僵化死板的。

然而這樣的師生關係或許會對幼兒發展不利,幼兒在平時的學習中處於一種恐懼壓抑的狀態,和老師的關係疏遠惡化,不利於幼兒的健康發展。通過共情表達,幼師對孩子表現出的理解和關懷可能會緊緊抓住孩子的內心。孩子發現自己被關注,被理解,愛和關懷會在孩子的心裡紮根。

同樣的,孩子會反過來愛老師,師生關係得以改善。接著教學效果就會有提升。在這種良性迴圈之中,學生愛人的能力就會提升,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他的共情能力。

說句題外話,感同身受不再是隻能說出口或者寫在紙上的漂亮話,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天下大同可能不再是夢想。

在操作層面,如何實現共情。第一,體驗對方情感,第二,理解對方意圖,第三,向對方表達自己,影響對方,取得對方的反饋。

那麼,共情能力究竟要通過什麼方式才能有所提高。通過查閱資料,我發現共情能力分為兩種,天生擁有的,後天訓練得來的。訓練首先要培養共情的感覺,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

我們需要學會擺脫自我中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進行換位思考。幼師要盡力培養自身對學生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度,學會傾聽學生的表達,並真誠地做出表達。其次我們要學會表達情感,上文已經提到關於某某人的五等級表達理論,通過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語言,以達到完美表達的效果。

但是有一點可能需要注意。即使我們將自己置於對方的情景進行體驗,也會由於各種客觀主觀原因導致理解出現偏差。然後在思考組織語言的過程中,文字元號也會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完美表達自己的思想。

即使前階段完全完美實現,對方在接收語言符號時,也有極大可能理解出現偏差,不能體會到我們的「感同身受」。所以,即使達到了最高的表達等級,也有可能出現對方不能被你的語言影響的情況。由於共情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而行程有效教育,所以使學生能感受到共情就是最後需要訓練的一步。

語言符號也許會出現偏差,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眼神,表情,肢體語言進行補充,以期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完成最終目的。

共情不是利用學生感情的方法。我在搜尋資料的時候看到「共情是和諧的種子」。我的感受是沒有相互理解就不會有和諧,只有處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才會存在有效的溝通。

從我們傳播學的角度,有效溝通有以下幾個條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情奇妙在,它只有達到尊重和理解,才能通過表達影響物件,達到有效溝通。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共情不僅不是利用情感,恰是真情的流露。而打動人的就是「真情」,如此,方能使傳播更加有效,教育也更加有效。

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感知覺的規律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感知覺的規律以及如何

1 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凡需要學生注意的物件和操作的活動,儘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要有新意。這是引起學生興趣 維持對學業注意的關鍵。在處理教材中的重點 難點時,教師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要生動形象,語調要抑揚頓...

什麼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育者對教育物件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產生的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 受教育皮亞傑把智力的本質看作是一種適應 43.心理學在傳統上把學習的劃分為 58.什麼是概念 在哲學上,把概念 什麼是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內容是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 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 技能 發...

鏡子效應,在教育中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1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有一些人會因為老師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不去聽這個老師的課。其實這麼做對自己是十分不利的。另外還有很多學生在背後議論老師,有褒有貶,但是這些意見很難被老師知道。實際上,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這方面做好了,學生就可以更快樂地學習,老師也可以更輕鬆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