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李嚴的關係,李嚴為何與諸葛亮不和

2022-02-08 18:16:05 字數 3541 閱讀 3218

1樓:匿名使用者

建興八年,李嚴官升驃騎將軍。

(這段時間,李嚴與諸葛亮出現了分歧。正如後來諸葛亮所說,李嚴「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我們看其它記載可以得知,李嚴這幾年在江州,建設方面搞得很好,修築了江州大城。

轄區百姓也深受其福,是很有成就的。諸葛亮的「尚為小惠」之語,其實是清算時的委婉之語,一如今日之「曾做過有益的工作」。但李嚴有了成績和功勞之後,自己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所以便幹了一件以五郡求立巴州的事,給自己討巴州刺史的官。

縱觀三國時,分郡的極多,合郡為州的極少,其原因是大的割據政權避免在內部形成新的小割據,所以郡越分越小。巴郡一帶就曾經分過幾次郡,而因此地是古代的巴國,傳統上自然一體,所以當地人一直有合郡為州的願望。李嚴此舉,事實上頗順民意,而對蜀國的大局不利。

諸葛亮堅決反對,因此和李嚴有了隔閡。)

建興八年,因為魏國要大舉進入漢中,諸葛亮調李嚴率二萬兵入漢中增援。李嚴不肯離開根據地江州,再三推諉,並且提出要給自己開府闢官屬。諸葛亮無奈,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繼承江州的職位,李嚴方才肯來漢中。

(這裡頭有幾點必須注意。其一是可以看出李嚴統轄的兵力,除江州留守一部分之外,李嚴赴漢中帶了兩萬人,則李嚴在建興年間所轄兵力在兩至三萬,甚至更多。蜀漢的總兵力一共也就十萬多一些,李嚴統轄乃近三分之一,那麼許多論者提及的諸葛亮奪李嚴兵權的事可以不攻自破。

其二,李嚴鎮守江州一帶的主要任務是防吳,而建興七年孫權稱帝,蜀漢遣使祝賀,雙方交分天下,進入一個新的聯盟合作時期,則李嚴駐大軍防吳的意義便失去,所以諸葛亮會想到調李嚴赴漢中,同力對付魏國。從李嚴自己的權力來說,去漢中不如在江州,在江州是老大,到漢中就成了老二或者老三了,因為還有一個魏延。)

李嚴率軍到漢中之後,立即被諸葛亮任命為主要助手,就是「以中都護署府事」,這個府,指的是諸葛亮的丞相府,李嚴變成了諸葛亮的官屬。同時,李嚴改名李平。

(這個任命,李平心裡必不滿意,因為他原想自己開府呢。而漢中的其它**也不滿意,因為李平在後方多年,沒有立過戰功,一來就成了紅人,後來者居上,長期跟隨諸葛亮的這批人肯定不滿意,所以諸葛亮才向大家做過一番解釋,說「莫若褒之」。)

建興九年,諸葛亮伐魏,李平鎮守漢中,負責運糧。便發生了後來獲罪的事情。

(有人指出,諸葛亮糧盡退軍是經常的事,不應當以此深責李平。其實,第一次北伐是敗回來的,並非糧盡;第二次取陳倉是不能取勝,打到糧盡便退;第三次是取得勝利,奪得陰平武都二郡而退。此為第四次,諸葛亮專門發明了木牛來運糧,效率比以前提高許多。

運糧不繼主要是天氣原因,因下雨道路難行,李平畏難,又故意搗鬼,所以派人通知諸葛亮糧盡。這個罪過,最多是個玩忽職守,並不是最嚴重的。但李平此時鬼迷心竅,竟向諸葛亮玩起花樣,等諸葛亮退軍之後,便忽然說軍糧很充足,為什麼退軍?

這屬於不認賬。另外上表後主,說諸葛亮退軍是故意的誘敵之計,掩蓋自己的軍糧事件。而且在諸葛亮回軍之後,李平懼罪,四處躲著不見。

這正說明,當時所謂的運糧不繼,主要是李平畏難,不是真的運不過去。因為如果有不可抗拒原因,李平事後便不必如此心慌。李平是託孤大臣,諸葛亮處理他很費勁,把前後各種文書證據蒐集齊了,會同漢中諸官僚,當面問李平的罪,李平理屈辭窮認罪之後,才進行處理。

)諸葛亮廢李平為民,徙居梓潼郡。其子李豐的江州都督也奪了,改任丞相府中郎參軍。後官至朱提太守。

(李平於建興九年八月被廢,而據《漢晉春秋》記載,其年「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似乎在以此災異暗示李平有冤情或者怨情。但也可解釋為李平在江州多年,有惠愛在民,他被廢后,江州一帶百姓是抱同情態度的。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死,李平聞訊後,發病而死。

(李平發病的原因,史書中說是李平以為只有諸葛亮才明白他的才能,也只有諸葛亮才有雅量或者資格重新起用他。諸葛亮一死,後來主持國政的人即使瞭解李平的才能,即使想起用他,也會因為當政者資望淺於李平而做罷。因為李平畢竟是與諸葛亮同受先帝遺詔的人,蔣琬等人都是晚起,無法任用李平做下屬。

)總結:蜀漢的大政國策,在於北伐,在於統一中原。諸葛亮為了這個目標,從建興五年出師到漢中,一直就沒有再回過成都,可以說是盡心盡力。

李嚴則長期專注於搞國內建設,尤其是在轄區江州搞建設,發展民生。對北伐,對統一,興趣並不大。--這是兩人的第一大分歧。

諸葛亮為人獨攬大權,目的在於辦事,權力集中才好指揮。李嚴好幾次爭權爭官爭地位,目的則只在榮譽和利益,他最重的是做官。(勸諸葛亮加九錫也可做反證。)--這是兩人的第二分歧。

而在個人感情上,兩人其實能夠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瞭解。所以在李嚴鬧情緒時諸葛亮會容忍,會宛轉處理,而李嚴在被廢后,堅信諸葛亮會起用他,也是一種深層的理解。如果諸葛亮不是意外死在前線,事情可能會有別的結局。

2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伐蜀時,李嚴受劉璋妻弟費觀舉保一同鎮守錦竹,又與黃忠單挑數十回合而不分勝負,後中諸葛亮之計歸降。劉備死後,受諸葛亮之命留駐永安拒孟達、防陸遜,諸葛亮五出祁山時,李嚴為掩飾自己運糧不濟之過,假託東吳舉兵入川,騙取諸葛亮回師,又妄奏後主以推卸責任,後罪行被揭發,被諸葛亮廢為庶人。後聞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大哭病死。

李嚴為何與諸葛亮不和

3樓:莊生曉夢

這是因為李嚴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

公元226(建興四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於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此前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

二人由此不睦,逐漸貌合影離。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裡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

受命託孤

在犍為太守上,表現出其優秀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在任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

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卻不願主動與他們來往。

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4樓:匿名使用者

李嚴認識諸葛亮?難道是漫畫裡的情節?

為什麼諸葛亮要廢掉李嚴?

5樓:の墜茵落溷

其實就是李嚴和諸葛不是一條心,遠征前有摩擦,而又不能推心置腹,導致不睦,在運糧之事爆發,暗合蔣校長的攘外必先安內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耽誤運糧,不是天時地利的因素耽誤的。而是人為的故意耽誤。朝堂之爭,同為託孤大臣,待遇卻不一樣,李嚴懷恨在心。孔明為在生前完成一統三國的志願,必須鞏固後方。所以廢掉李嚴

7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諸葛亮與李嚴均是劉備任命的託孤大臣,但李嚴因聽信侄子的謊言將諸葛亮從祁山召回,耽誤了伐魏大計,

李嚴為何與諸葛亮不和

這是因為李嚴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公元226 建興四年 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於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此前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

諸葛亮與司馬懿究竟誰更厲害,為何諸葛亮值得後人敬仰

有句話叫蓋棺定論,你相信嗎?你知道為什麼他叫諸葛孔明嗎?豬割了鼻子孔還是透明的。這就是諸葛孔明的意思。有洞就能吹起,吹起來就會滿天飛。所以豬是吹出來的。所以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精華之處就在於一個字,吹!如果將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從軍事能力來說司馬懿跟諸葛亮差不了多少,同樣是託孤大臣,司馬懿收買人心...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俗語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或諺語

成語 三個臭匹匠,賽過諸葛亮 解釋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事後諸葛亮 解釋 比喻事後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出處 向春 煤城怒火 第二二章 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赤壁之戰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