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翻譯一下

2022-01-14 12:32:06 字數 5017 閱讀 6633

1樓:金牛咲

翻譯為: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出自戰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

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2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3樓:仁義禮智0信

在國內如果沒有法度管理,在國外再沒有競爭對手的,那麼這個國家肯定會滅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好難啊,想當年高中那麼喜歡文言文現在也~~~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部的憂患,這個國家常常會滅亡。

5樓:匿名使用者

在國內沒有輔佐君王的賢臣,在國外沒有與其竟爭的對手,國家將會滅亡

6樓:

今晚奶奶家啊聚聚啊u起ii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怎麼理解

7樓:加爾基

意思是: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出自孟子的《孟子二章》。

原文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願,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波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這個國家時常有滅亡(的危險)。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在安樂中衰亡。

8樓:阿沾愛生活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出自春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節選: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採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於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採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採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聖賢的成功事蹟,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於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

然後再歷述聖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巨集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複拖沓之虞。其後的漢大賦,由於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

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採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於,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儘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

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9樓:野有蔓草

一、解答: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被消滅。

二、拓展:

1、原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被消滅。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10樓:喬木查

初中《語文》有《孟子二章》,對「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句中的「法家拂士」解釋為:「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拂,同『弼』。」各種參考書對此句的翻譯為:「一個國家,國內沒有能堅持法制的大臣和敢於諫諍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國外患,往往會遭到滅亡。

」對此解釋和譯文我不敢苟同。

我認為,「法家」是指以商鞅、申不害為代表的儒家的對頭 ——即通常意義上的法家。「拂士」的「拂」應讀本音fu,是違背、忤逆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從寫作背景來看:孟子生時,前有李俚、商鞅、申不害猖狂「狙截」,後有荀卿、韓非子死死「圍追」,儒法之間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的「血戰」!「法家」一詞顯而易見是常用語,而非生造詞。

再說,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法家才堅持「法治」,孟子不可能稱讚死對頭「法家」為「堅持法制的大臣」。

二、查工具書可知:「拂(讀fu)」,(1)拂拭,掠過;(2)甩動,擺動;(3)違反,違背。(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版《辭海》)這三個義項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改變事物原貌、破壞其本來形態,乃至反影響於某種情勢的一種運動(包括思想行為),或稱逆向運動。

如拂拭、拂塵、拂衣、拂袖、拂過等詞語,都應這樣理解。把「拂士」解釋為「擾亂朝政的臣子」,不是順理成章,非常恰當嗎?「拂」同「弼」,捨近求遠,牽強附會。

所以,此句應譯為:「國內沒有(朝令夕改的)法家和擾亂朝政的臣子,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威脅,(這樣的)國家往往滅亡。」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什麼意思?

11樓:低調boy傳奇

意思: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出處:出自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釋義:在一個國家裡**和百姓異樣要遵守法律規則,國與國之間應該要有競爭關係,這樣國家才能安定。

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恆:常常。

住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我中的論點是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