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從什麼時候開始,節度使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有多少節度使?

2022-01-10 00:55:24 字數 5047 閱讀 2511

1樓:匿名使用者

710年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

節度使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有多少節度使?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 節度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制排程。唐代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

北周及隋改稱總管。唐代稱都督。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並多省罷,惟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尚存,以統州、縣、鎮戍。

鎮戍是經常性的防禦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派遣行軍總管統率出征或備禦。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定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 至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

 安史亂起,唐廷為了平叛,內地也相繼設定節鎮。節度使的僚屬,都由節度使辟舉,然後上報朝廷批准。所統州縣長吏雖由**任命,而實際則聽命於節鎮。

內地節度使轄區雖是藩衛朝廷的軍鎮,但實際上往往對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唐末農民戰爭爆發後,朝廷進一步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節度使林立,他們擁兵自雄,互相兼併。

3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711年,唐睿宗首設。到天寶初年,共設定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

唐朝的節度使是什麼樣的一個職位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

唐朝的節度使是什麼職位,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5樓:姚叔不可耐

唐朝的節度使是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相當於一個地方的諸侯王相當於,這也是造成最後唐朝藩鎮割據的最終後果。當初年設立,是有印鑑授權的行駛皇權,但是時間久了自己的勢力逐漸不收皇權管制,最後安祿山的叛亂就是最好的例子。

6樓:洵洵說歷史

節度使是在唐睿宗景雲二年開始設定,了也就是李世民的孫子們才開始有的節度使這個官職節時主要負責一個省的軍隊以及財政和行政大權,相當於一個省的最高長官,而且權力非常的大

7樓:影視小蝸牛

從公元711年開始有的。節度使是地方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唐睿宗景雲二年,節度使成為正式官職

8樓:匿名使用者

節度使始見於唐朝初年,其實是唐代的軍政長官,在軍事方面有一定的權力,並且在對外戰爭中起著指揮的領導作用,掌管軍事、防禦外敵,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職務吧。

9樓:行走之約

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一職,擁有非常大的權力。據史書《資治通鑑》記載是唐睿宗景雲二年首次出現,成為官職。

10樓:傻哥娛樂

節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種,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然而後來漸漸地節度使也開始過問民政.唐朝後期的節度使勢力大大加強,已經到了獨攬軍政大權的地步。唐代節度使的首次出現,在唐睿宗景雲年間,而其正式和有計劃的設定,是在繼睿宗之後的唐玄宗開元年間。

11樓:匿名使用者

節度使是地方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吧,公元710年開始有的。

12樓:我是大神啦

先說一下節度使的前身,唐朝建立的時候,並沒有給邊境駐軍,2國開戰的時候,朝廷會臨時組織軍隊前往作戰,而軍隊的最高司令是行軍大總管,比如河南道行軍大總管,全權負責這個地方的軍事大權。唐朝是一個開疆擴土的朝代,尤其是在西北地區先後打敗東西突厥部以後,疆土面積大增,邊境一旦開戰,從中原調遣軍隊的話已經來不及,就需要常年在西域駐紮軍隊,此時軍鎮形成。但是軍鎮只有軍事權,沒有行政財政方面的權利,這樣還是不利於作戰,畢竟後勤保障也很重要的,這時候節度使就應運而生了。

朝廷任命的時候,會賜予一個旌節,也就是一個信符,標誌而已(比如你到了一個地方,你說你節度使,如果沒有旌節這個東西,那就沒法證明你是節度使)這些人聽從朝廷排程,時間一久,就成為了節度使,也就是接受節制排程的使者。從公元713年開始,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唐玄宗初期設定了10個節度使,每個節度使管理若干個州,州下面有若干個縣,節度使可以全權管理該地區的軍事、民事、行政還有財政方面的大權了。

唐朝的節度使是誰最先封的啊?初衷是什麼?什麼時候廢除的啊?

13樓:遊子逸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之設立,可上溯到睿宗景雲年間。這時它所統領的軍隊主要還是府兵和兵算等徵 點制軍隊,只是當邊疆上逐漸增設久鎮長征之兵時,它所統領的軍隊素質才為之一變。但就其許可權來說,仍基本上未超過唐初的都督:

「都督掌管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稟,總判府事。」只是節度使作為諸軍統帥,所領兵力更為廣大些罷了,人們往往把節度使兼支度營田使看成是「有其財賦」的證據,實則不然。支度使是管軍資糧購的事務官,「凡天下邊軍有支度使,以計軍資糧仗之用。

每歲所費,皆申度支會計,以長行旨為準」。支度使由節度使兼任時,一般由副使、判官主其事。屯田或營田是為了解決邊軍糧食**問題,「凡軍州邊防鎮守,轉運不絕則沒屯田,以益軍儲」。

這種辦法自漢代已然,不足以說明節度使獨立的財政權力,至多隻是表明節度使僅僅有權調配本鎮的軍費開支而已,而軍資的支付則必須以**度支所定「長行旨」為準。這裡就出現了採訪使這一概念。

天寶九年,安祿山在已經是平盧節度使加范陽節度使的情況下,兼領河北採訪使,終於 可以做到一方軍政財務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亂時期,由於玄宗下令給予各道節度使 自調兵食、總管內徵發,任免管內官吏等權利,採訪使的許可權已經被節度使架空。所以在乾元元年(758)下詔,罷省節度使,改為觀察處置使。

此後,這個職務例由節度 等使兼任,藩鎮的軍權和行政督察權徹底合而為一。唐代藩鎮割據的格局,到此才正式形成。

唐節度使由地方軍人自行廢立從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 758年)開始。資治通鑑220卷唐紀36條目40載:「平盧節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撫將士,且就察軍中所欲立者,授以旌節。

高麗人李懷玉為裨將,殺玄志之子,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希逸之母,懷玉姑也。故懷玉立之。

朝廷因以希逸為節度副使。節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

14樓:相忘於江湖

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節度使

節度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制排程。唐代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北周及隋改稱總管。

唐代稱都督。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並多省罷,惟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尚存,以統州、縣、鎮戍。鎮戍是經常性的防禦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派遣行軍總管統率出征或備禦。

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定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   唐高宗、武后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和改變臨時徵調的困難,這類屯戍軍設定愈多,並逐漸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守捉,各自置使。行軍大總管也逐漸演變成統率諸軍、鎮、守捉的大軍區軍事長官,於是長駐專任的節度使應時出現。

節度使成為固定職銜是從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開始的。   至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

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安史亂起,唐廷為了平叛,內地也相繼設定節鎮。

節度使的僚屬,都由節度使辟舉,然後上報朝廷批准。所統州縣長吏雖由**任命,而實際則聽命於節鎮。內地節度使轄區雖是藩衛朝廷的軍鎮,但實際上往往對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

唐末農民戰爭爆發後,朝廷進一步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節度使林立,他們擁兵自雄,互相兼併。其中武力最強、在唐亡後建號稱帝者,先後有五代;其餘割據一方,立國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傳子孫者為十國。而五代十國境內之節度使亦多桀驁跋扈,節度使部下更多悍將驕卒,逐帥殺使之軍變事件不斷髮生。

  宋初承五代舊規,節度使除本州府外,還統領一州或數州府,稱為支郡,實際上是個半獨立的小王國。趙匡胤、宋太宗採取各種政策,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集權。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宗室、外戚、少數民族首領和文武大臣,對武將更是晉升的「極致」,禮遇優厚。

遼、金分別於大州或節鎮諸州置節度使,掌管軍民兩政。元代廢。

唐朝的節度使是什麼職位,為何要設立節度使?

15樓:陽光愛生活吖

所謂唐朝的節度史,其實就相當於是我們現在國家中的縣令,因為國家的疆土十分廣大,如果說每一片區只設立一個官職去管理的話,可能會照顧不到一些細小的地方,所以說需要設立節度使,去掌管各個地方的兵權。

當時唐朝開疆擴土,國土面積基本上達到了1200多平方公里,而這樣大的國土面積,對於唐朝當時來說,管理的人手並不夠,而且每個地方沒有駐紮的軍隊,所以說一旦發生戰爭,如果從中心地區去調遣兵力,前往各個地區應戰,可能會十分耽誤時間。

所以國家就選擇在每個地方設立一名節度使,去管理當地的兵權以及民生,讓他們在邊境或者是**權力顧及不到的地方,開疆擴土,負責一個小片區,在當時這個制度剛剛設立的時候,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節度史的作用就相當於是一名縣令,將每一個地方的軍情民生情況,上報給國家的上層。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節度使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多,並且由於發展的需要,也不得不將這些權力放給節度使,所以說他們開始慢慢的不受國家管制,加上節度使掌握軍政,國家就更難操控,所以才會出現後來的問題,

16樓:我去叫彭于晏

唐朝的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職位,可以說手裡面的職權很大了,他是重要地區的總管統兵,他們在受職之時朝廷會給他們印信,可以全權排程,所以稱為節度使,設立節度使是因為這樣可以鞏固朝廷的統治。

求 節度大使與節度使的區別,節度副大使與節度副使的區別?謝謝

節度大使沒有權利,本身由親王擔任,後期也有異姓擔任,都是宰相掛名,無意義。節度副大使有實權,是地方軍區的最高長官。雖然叫是節度副大使,但肯定不會有人談論時說,小明是朔方節度副大使 一般都是 小明是朔方節度使 節度副大使的稱謂就被節度使取代了,有個副字畢竟不好聽。節度副使就是節度使的副職,由 任命,監...

各個朝代地方官職,牧,節度使,郡守之類的

牧 漢代的一種類似特使的官職。節度使 唐代的一種類似掌管政治 經濟的軍區司令。郡守 秦代的一種類似省長的官職。漢代三國時期的牧,刺史,太守,哪個官職 這三個都算是正式官職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42年 依舊制再改為刺史,但只設十二人,各州一人,餘一州隸司隸校尉,變西漢刺史無固定治所為各有駐地 奏事可...

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伏天是從每年什麼時候開始的

農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伏天是怎麼來的呢?伏是隱藏的意思。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中國古代創立的農曆是用天干 地支排列年 日的。天干由 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組成,地支由子醜寅卯 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組成。而伏天的第一天為夏至往後數的第三個庚日。今年夏至的6月22日是丙寅日,6月26日是第一個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