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是哪三不孝

2022-01-04 20:46:46 字數 6240 閱讀 8795

1樓:生活幫扛把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出自孟子,全句是這樣的,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親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這是列入我國古代法律的條款。

如果有上面三種不孝的行為,是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的。具體的意思就是,父母想幹不仁不義的事,子女不加勸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勞動能力,家裡又窮,子女不想辦法掙錢,是二不孝。

如果沒有了父母,但兒子不願娶妻生子,擔負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孝順是代代相傳的美德,如果沒有後代,孝順自然無從談起,血脈的延續也會中斷,所以說,後代是孝順的根基,是家庭美德的根基。因此才有這個說法。

2樓:love靜心觀天下

孟子 離婁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根據古代當時社會背景談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

趙岐補充: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又延續到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女結婚多年,卻沒有子嗣,就開始著急,常常會念叨:「孩子不孝。」這也就是為何中國人一向重男輕女的原因。

3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是哪三不孝?

4樓:滑卓然春寒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5樓:李顯微談國學

隨處可見的問題,無處可見的回答

6樓:解答困惑助理

你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所謂的不孝行為有三種。第一種行為就是男人到了結婚年齡不結婚,沒有娶妻生子,也就是沒有傳宗接代,是最不孝順的行為。第二種是父母明明有錯,子女卻不指出父母的錯誤,陷雙親於不義,讓父母留下惡名。

第三種是父母年事已高,生活諸多不便。而子女不求上進,反而待在家裡當啃老族。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個不孝?

7樓:學予明天

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是中國古代的生育觀念。傳統婚姻的首要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孟子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百善孝為先」。做的所有的善事,「孝」放在第一位。而不孝,則為人不齒。

 「忠」和「孝」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

「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提示我們,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人要生小孩是因為生命的延續,是人生完整的標誌。是對家庭盡忠是對父母盡孝,是為家庭添丁延續香火。養兒防老,孩子就是下半生活著的希望。

有孩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在自己老了的時候,能有所依,有所靠。

問下自己,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其實可以看看這句話:「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8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不孝有三是指: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為三不孝。

拓展資料:

1、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常用的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2、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

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3、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孟子》《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9樓:禰的生活小幫手

不孝有三: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孟子的 《離婁上》、孔子的《孝經》,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曆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10樓:夢裡心落

【三不孝】指陷親不義,不求仕宦,無子絕祀。

【意思】三種不孝順父母的行為。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漢 趙岐 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現代白話文來表述就是:一、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二、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願當官求俸祿以供養父母;三、不娶妻子,沒有兒子,斷絕了後代。

【其他說法】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出自】元 本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齋。」

11樓:

【主回答】

不孝有三中的三個不孝指的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話文來解釋孟子的「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延展回答】

出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據《十三經注疏·孟子註疏》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12樓:貪吃的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即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經中明明寫的是: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見:《十三經注疏》)。

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慾,順乎天理」、「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麻煩你們不會說話就閉上嘴巴 不知道就別胡說 淨誤導別人)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指的哪「三不孝」?

13樓:

一般人提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認為這是用來規勸人結婚的。其實,在《孟子》一書中,原文是這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重點在於後半句。是說:舜不告訴父母另娶的行為雖然不好,但是因為舜是為了後代,所以反而是孝順父母的表現。

那麼,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本意,是被人誤解了。那麼,三不孝是指哪三不孝呢?它真的是出自孟子麼?

孔孟之道中的「孝道」

大致指的是,懶惰不能立身,更不能供養父母視為不孝;因為自己的錯誤言行,連累到父母視為不孝;自私自利,偏信妻子,而不信父母視為不孝;不能侍奉供養父母天年,不能在父母最需要時陪伴,視為不孝。

這些才是孔孟之道中所提到的不孝,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徒弟曾子,在家裡被父親痛打一頓,但是當到了第二天時,曾子還專門跑到家裡去唱歌,以此來證明自己被打之後沒有出事。

這樣的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讚揚,孔子認為曾子是懂得孝道的人,這是孝敬父母的一種體現,但是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如今,卻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是妥妥的「愚孝」,畢竟即使作為父母,也不能隨便打孩子。

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中,有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社會信仰,因此也不能武斷地就認為孟子和孔子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畢竟他們的思想中認為的孝道,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供養父母,就是不孝,這個是即使在今天也為大家所公認的。

民間常常有言「養兒防老」,這句話聽起來太過於片面,但也確實有它正確的方面在,烏鴉尚且知反哺,人又怎能不孝呢?而無後,在古代看來也確實是很嚴重的一件事,相當於「斷了香火繼承」,要知道在古代極為看重宗廟傳承。

因此會衍生成這樣的話語也一點都不奇怪了,無後斷了宗廟,不僅是不孝順父母,還在很大程度上對不起祖先,所以後來他也被加入了不孝的部分之中。

趙歧認為的「孝道」

東漢趙岐認為,第一不孝應當是:在明知父母做錯的情況之下,依舊因為所謂的孝道曲意奉承他們,而不是指出他們的錯誤,讓他們改正,這是非常不孝的情況。

第二不孝是:因為自身貪戀家庭的溫暖,在明知家裡貧困,依舊不能去社會上努力奮鬥,掙錢養活自己,以及很好地供養父母,反而還讓父母來倒貼自己,就是所謂的「啃老」,這樣的也被視為是極大的不孝。

而第三類不孝,自然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了。在東漢時期,宗法制已經形成,整個社會基本上形成了以宗法血緣維繫的大家庭,而男丁就尤為重要,各類祭祀以及重要的活動,都需要依靠男丁來完成。

因此,如果不能為家族繁衍生息,沒有後代來繼承,就被視為是最大的不孝,比之前的兩類還要嚴重,可見「香火傳承」在當時的重要性。

之後這樣的話也漸漸流傳下來,成為了一句民間俗語,甚至是成為各位家長「催婚的名言」,不過其實關於孝道的解釋有很多種,這句話也並未就是將孝道框為了三條,僅僅是為了突出無後這件事情的重要而已。

這句話是古代那樣特定的環境裡,特定的產物,隨著如今時代的發展,有後或者是無後都成為了個人的選擇,不再被這些世俗所牽絆。但是孝道卻依舊是大家需要遵循的很重要的一點,孝敬父母也是道德和法律的共同要求。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俗話說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為什麼

孟子 離婁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趙岐注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孟子根據古代當時社會背景談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趙岐補充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是出自 孟子 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而後代的責任就是應告訴父母自己娶妻生子之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

人們常說「有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還有兩不孝是那兩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 中在 無後為大 下面有注云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白話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