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國君以下等級排列順序是什麼

2022-01-04 08:59:40 字數 6106 閱讀 9173

1樓:知識青年

國君以下等級排列順序是:王、公、候、伯、子、男。

爵祿在古代往往連稱,受爵後必得祿。西周時,公、侯是封國內的君主,封國內的財政收入全歸其所有,但公、侯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等義務。

以後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徵收,而是由王朝撥給。後來食邑變成了一種虛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謂「食實封」若干戶,才能享有相應的封戶租稅,或從國家領得一定封賜。

擴充套件資料

爵位與官職有一定關係。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對周天子稱臣,在封國內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後,總的趨勢是官與爵逐漸分離,但在某些時期仍有例外。

西漢、西晉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國內有軍事、行政權,勢力逐漸膨脹,先後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等,嚴重威脅著皇權。

在其他時期,爵位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因其與皇帝關係的親疏(皇族封爵)及功勞大小(功勳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2樓:小嫣老師

卿和大夫。

在國君之下有各種等級的爵位。三晉、齊、燕的爵位,大致是沿襲春秋時代,可分為卿和大夫兩級:

在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趙國藺相如、虞卿都曾「拜為上卿」,在齊國,孟子曾做過卿。在燕國,樂毅曾為亞卿,荊軻曾被尊為上卿。

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國,吳起做西河守時,獎勵軍功,曾以長大夫賞人。後來須賈曾為魏中大夫。

在趙國藺相如做過上大夫。在齊國,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等都做過上大夫。

擴充套件資料

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為王,諸侯被封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來稱呼,應該只有公爵可以稱公,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像齊國和秦國都是侯爵之國,齊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五霸,大名響噹噹的。

其實春秋時期國君的稱呼並不完全按照爵位,根據《左傳》中的記錄原則,對於各國的國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稱為某某公,但是如果在魯國國君在場的情況下,就一律以本來爵位來記述,如齊候、鄭伯、楚子、許男。

3樓:葉影風飛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楚率先稱王后,春秋戰國諸侯即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和附庸等等級。

如:楚成王羋悍(前670~前624年在位)、邾桓公曹革(前488~前473年在位)、蔡莊侯姬甲午(前646~前612年在位)、曹惠伯姬雉(前796~前760年在位)、趙襄子趙毋恤(前476~前425年在位),衛懷君姬□(前281~前254年在位),等。

順序就是你寫的那個:卿、大夫、士

大夫比卿低一等,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

4樓:fly風說你要來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官等級是什麼?

5樓:齊東人也

春秋時的武

官還沒有等級,甚至有的諸侯國都沒有專職的武官。雖然各國都有司馬一職,但僅掌管該國的軍隊編制和調動,沒有戰鬥指揮權,司馬和他的副手少司馬一般也是由文官充任,位列大夫,類似於現在美國的國防部長。並且當時是兵賦合一,國家的兵是養在各個」士「(貴族)的手裡,需要時由君王下令,司馬負責徵集調動。

因為各個士的封地或封邑多少不同,所以他們所養的士兵也數量不等。指揮關係是根據每個士所派的兵車數量來定的,比如你是個下士(下等貴族),只有千畝封地,平時最多隻能養兩輛戰車(每輛戰車需帶三名甲士,72或75名步兵),那你就要服從有十輛戰車的中士(中等貴族)指揮,而中士又要服從有一百輛戰車的上士(上等貴族)指揮,上士聽命於指揮作戰的君或卿(有時也可能是大夫,這要看戰役或戰鬥的規模來定),而這些士平時就是些大大小小的地主,很多人連官職都沒有。當然有些諸侯國也有將軍一職,不過他們的任務就是代替君或卿領兵出征,屬於臨時指定,其職務高低也是根據他的文職來決定的。

到戰國時商鞅為秦國制定了二十級爵位,初步理順了軍隊的指揮關係,但爵位還不是武官的等級,而是封賞的標準。至於後來的武官等級是從秦漢戰爭時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因為秦朝統一中國時打破了原先氏族制度,而大規模的戰爭又需要一個有效完善的指揮系統,同時有出現了大量的職業軍人,這才使得武官分級成為可能。

春秋戰國時期禮儀常識

6樓:難受君丶

1、尊師重教

「尊師重教」出自《禮記·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

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

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尊師重教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可見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等級森嚴

春秋戰國時代是由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的時代,是先進的封建生產關係戰勝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係的時代,在學術上是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空前活躍的時代。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家等許多學派。

3、決戰需求神問卦

春秋時期,兩國之間即使要決戰,也要在宗廟進行求神問卦,到了戰場還要常常要進行卜築,才能決定是否可以開戰。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屬於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類天體(日月星辰)、各類天象(大雩寒暑)等。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惡,也會因其喜惡而庇佑或懲罰人間的君主。人間君主自稱「天子」,假借與天的虛構的血緣關係來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為了兩週時期最為隆重的祭祀。

5、咂醬之禮

中國製醬和食醬的歷史悠久,當時的醬叫「醢」,《周禮》記載「百醢」,可見當時制食醬品的發達。

據《周禮·天官》所記,周天子祭祀或賓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醬「百二十甕」,這百二十甕醬包括醢物六十甕、醯物六十甕,都是動植物食料加調味品炮製的複合調料。餚饌百二十品配醬百二十甕,一餚配一醬,這是周王創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飲食制度。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傳統禮儀:

1、「九賓之禮」。

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

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禮儀**,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2、「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裡,「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

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3、「揖讓禮」。

「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

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4、「袒臂禮」。

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

相當於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5、「虛左禮」。

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

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7樓:松山英

1)吉禮

古代五禮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禮儀活動。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蠶、祭天子宗廟、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釋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禪、祭高禖等。

歷代興革不一,但極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沉祭山林川澤......以祠春享先生,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通典·禮六六》:「大唐開元年之制五禮,其儀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禮,其儀五十有五:

一,冬至祀昊天於圓丘;二,正月上辛祈谷於圓丘;三,孟夏雩祀於圓丘;四,季秋大享於明堂;五,立春祀青帝於東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

2)凶禮

古代五禮之一。指用於弔慰家國憂患方面的禮儀活動。包括喪葬禮、荒禮、吊禮、恤禮、襘禮等。

後多特指喪葬、持服、諡號等禮儀。《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

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通典·禮六六》:「大唐開元年之制五禮......

五曰凶禮,其儀十有八:一,凶年振(賑)撫;二,勞問疾患;三,中宮勞問;四,皇太子勞問;五,服(喪服)制度;六,皇帝為小功以上舉哀;七,敕使吊;八,會喪;九,冊贈;十,會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舉哀弔祭;十三,皇帝太子舉哀弔祭;十四,皇太子妃舉哀弔祭;十五,三品已上喪;十六,五品已上喪;十七,六品已下喪;十八,五公已下喪。」

3)軍禮

古代五禮之一。即國家有關軍事方面的禮儀活動。如《周禮》所舉大師(召集和整頓軍隊)、大均(校正戶口,調節賦徵)、大田(檢閱車馬人眾,親行田獵)、大役(因建築城邑徵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溝渠),以及《開元禮》的告太廟、命將、出師、宣露布、大射、馬祭、大儺等。

《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

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通典·禮六六》:「大唐開元之制五禮......

四曰軍禮,其儀二十有三:一,親征類於上帝;二,宜於太社;三,告於太廟;四,禡於所徵之地;五,軷於國門;六,廣告所過山川;七,宣露布;八,勞軍將;九,講武;十,田狩;十一,射宮;十二,觀射;十三,遣將出徵宜於太社;十四,遣將告太廟;十五,遣將告齊太公廟;十六,祀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馬社;十九,祭馬步;二十,合州伐鼓;二十一,合朔諸州伐鼓;二十二,大儺;二十三,諸州縣儺。」

4)賓禮

古代古禮之一。即邦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天子受諸侯國使者表幣貢物、宴諸侯或諸侯使者。

此外,內個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見禮儀,也屬賓禮。《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

以賓禮親邦,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兆曰視。」《儀禮·士相見禮》鄭玄注:「士相見於五禮屬賓禮。

」《通典·禮六六》:「大唐開元年之制五禮......三曰賓禮,其儀有六:

一,番國主來朝;二,戒番國主見;三,番主奉見;四,受番使表及幣;五,宴番國主;六,宴番國使。」番,使西方邊境各國。《新唐書·禮樂志六》:

「二曰賓禮,以待四夷之君長作與其使者。」《清史稿·禮志二》:「賓禮:

藩國通禮,山海諸國朝貢禮,敕封藩服禮,外國公使覲見禮,內外王公相見禮,京官相見禮,直省官相見禮,士庶相見禮。」

5)嘉禮

古代五禮之一。即國傢俱有喜慶意義及一部分用於親近人際關係、聯絡感情的禮儀活動。如君主登基、冊皇太子、策拜王侯、節日受朝賀、天子納后妃、太子納妃、公侯大夫士婚禮、冠禮、宴饗、鄉飲酒等。

有時特指婚禮。《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

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古代的分封是如何實行的,春秋戰國時每個國君要給自己的兒子封地,等到他的兒子繼承王位以後又要給自己的

戰國時期四大君子 齊國的孟嘗君 趙國的平原君 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1 孟嘗君 田文,即孟嘗君。媯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君 之一 注 戰國四君亦稱戰國四公子 戰國時期齊國貴族,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闢疆之侄。因封襲其父爵於薛 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 又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依...

春秋戰國時哪個打仗最厲害,春秋戰國時期打仗最厲害的人物排名?

戰神 白起,殺敵過百萬,所以他到之處寸草不生!春秋戰國時期打仗最厲害的人物排名?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大 時代,這個時代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 出現了許多的思想流派,他們影響深遠。同時在諸侯眾國的無數戰爭中,也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天才的軍事人物,成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英雄。其中的佼佼者是如下...

談談你對春秋戰國歷史的看法,談談春秋戰國時代的俠士精神。

春秋戰國對中國復歷史做的最大貢獻制就是百家爭鳴,讓中國文化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原因在於當時周王朝沒落,諸侯國逐漸強大稱王,社會達到了言論自由的狀態,這是很不容易的,可以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發表出來,亂世出英雄,讓社會更加多元化,讓有能力的人得到了發展空間,使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等等都快速發展 談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