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皇后見了(先帝的)太妃太嬪妃行禮嗎

2022-01-04 02:50:07 字數 3990 閱讀 6227

1樓:在天之龍

應該是太妃 太嬪妃給皇帝皇后行禮,天地君親師,君排在親之前,在封建禮法中,皇帝是真命天子,只拜天地祖宗,不拜其他人,其他人都是臣下,最多就是賓客,出於親情和孝道,皇帝和皇后可能會拜皇太后和作為生母的太妃,但是絕對不會拜先皇的其他嬪妃的。如果他要拜先皇的嬪妃或許一些死守禮法的大臣們又要極言諫諍吵得他不得安寧的了。

2樓:雪裡藏冰

對於太妃來講,得到新帝尊加封號是很大的禮遇。據《國朝宮史》載,在禮部恭進冊、寶、印當天,皇帝要禮服親詣太妃宮行慶賀禮。簡述整個儀式的過程如下:

太妃禮服升座,大學士跪進冊文,皇帝立受拱舉仍授大學士,大學士將冊陳與中案,退。另一大學士進寶印,儀式同。然後宣讀官奉冊跪宣冊文,畢,陳於案,退。

另一宣讀官宣寶印亦如之。內監升冊寶印案進,設太妃座前奏,跪拜,起。皇帝行二跪六拜禮,太妃起,避立座旁。

禮畢,太妃降座還宮。

次日御殿受賀同。若遣官將事,禮部尚書朝服詣內閣,冊寶舁出,偕大學士送之,至宮門外,內監入獻太妃、太嬪,受訖,禮成。冊寶初制用金,康、乾時兼用嘉玉,道光後專以玉為之。

凡尊封皇貴太妃、貴太妃,並用冊寶,太妃用冊印,太嬪用冊。

被尊封為太妃、太嬪的先朝嬪御,位在皇后之上、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之下,同時她們也有資格享有皇帝的孝敬和奉養,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陪襯。

3樓:南依然

是太妃和太嬪妃給皇帝行禮

普天之下,皇帝最大(除了老佛爺)

太妃太嬪妃雖然是他的長輩,見到了皇上也要行禮

4樓:※哀の心觴

是皇帝皇后給太妃行禮

因為太妃是皇帝父親的女人,就算是他的母親(庶母),是他的長輩

5樓:匿名使用者

是太妃和太嬪妃給皇帝行禮

太妃,太嬪是什麼意思,見到皇上是否要行禮

6樓:匿名使用者

太妃、太嬪都是皇帝(已故)的遺孀,位分不同,在古代宮廷禮儀制度中,太妃和太嬪見到皇上都是要行禮的。

太妃: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皇帝、親王、郡王、「五侯」的遺孀,以及喪夫的誥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晉爵」的待遇的。

皇帝的妃嬪受封為各級太妃,王爺的遺孀們均封為太王妃,通稱「太妃」,誥命夫人受封為「太夫人」。(如果丈夫受封為「某國公」,遺孀的封號是「太某國夫人」)。「

太妃」、「太夫人」的名號是可以追封的,如北宋歐陽修的祖父母和父母早逝,歐陽修成為高階**後,皇帝追贈予其已故長輩「國公」和「國(太)夫人」的名號。

太嬪:太嬪,位分低於太妃。一般都是先皇原來的嬪位的妃子,新皇繼位後封為太嬪,也有原也可由新皇追封。

對皇上來說,太妃、太嬪雖是是皇上的長輩,但是皇上乃九五至尊,太妃太嬪首先要先敬天子,皇帝可以免禮,然後皇上再以晚輩身份向太妃、太嬪行禮。

7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在古代宮廷禮儀制度中,太妃和太嬪見到皇上都是要行禮的。

太妃:皇帝的妃嬪受封為各級太妃,王爺的遺孀們均封為太王妃,通稱「太妃」,誥命夫人受封為「太夫人」(如果丈夫為受封為「某國公」,遺孀的封號是「太某國夫人」)。「太妃」、「太夫人」的名號是可以追封的,如北宋歐陽修的祖父母和父母早逝,歐陽修成為高階**後,皇帝追贈予其已故長輩「國公」和「國(太)夫人」的名號。

太嬪:太嬪這個位號的相關紀錄,一直到清朝才比較明朗,清史稿后妃列傳中,對皇太嬪有段記載:「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后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

清朝時,貴人等級以上的先朝嬪御(嬪、妃、貴妃和皇貴妃)在歷經多代王朝後稱號將提升一級。常在、答應則升至嬪,再加上「皇考」二字於前,例如嘉慶帝之嬪御蘇完尼瓜爾佳氏,本為常在,於道光帝即位為封為「皇考安嬪」。

擴充套件資料

如果妃嬪晉為太妃後,新皇帝早於她們去世,她們的名號會晉一級(如嬪或貴嬪晉為妃),將「太」或「皇考」改為「皇祖」。元妃和後來的皇貴妃不晉級,只是晉封為「皇祖元妃」或「皇祖皇貴妃」。如果輩分太高,根據丈夫的廟號封為「廟號+妃」,如金太祖的遺孀蕭太后及其他妃嬪在海陵王統治時期稱為「太祖妃」。

太夫人「晉爵」,稱為「太君」,通常與「太夫人」混稱。

太妃晉為皇祖妃,歷代基本都採取年例增加一定數目的辦法,如清制增加200兩-500兩**。晉為「太妃」後,原先妃嬪的封號只有一個字(皇貴妃除外),都重新擬定兩個字的封號。當然晉為太妃的前提必須是新皇帝是先帝的下一代人,如果兩人同輩(如同治帝和光緒帝),自然是無法成為太妃了,只能在原來的地位上晉

一、兩級而已。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皇帝、親王、郡王、「五候」的遺孀,以及喪夫的誥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晉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嬪受封為各級太妃,王爺的遺孀們均封為太王妃,通稱「太妃」,誥命夫人受封為「太夫人」(如果丈夫為受封為「某國公」,遺孀的封號是「太某國夫人」)。「太妃」「太夫人」的名號是可以追封的,如北宋歐陽修的祖父母和父母早逝,歐陽修成為高階**後,皇帝追贈予其已故長輩「國公」和「國(太)夫人」的名號。

清 代尊封皇祖、皇考之嬪,有皇貴太嬪、貴太嬪、太嬪之號。《清史稿·禮志七》:「凡尊封皇貴妃,貴太嬪,並用冊寳,太妃用冊印,太嬪用冊。」

他們有些見到皇帝是要行禮的,有些則不要。

9樓:沐浴的黎明

太妃要行禮太嬪不用。

皇帝的妃嬪受封為各級太妃,王爺的遺孀們均封為太王妃,通稱「太妃」。

太嬪基本解釋:

清代尊封皇祖﹑皇考之嬪﹐有皇貴太嬪﹑貴太嬪﹑太嬪之號。

10樓:卜芬

加上一個太字的一般都跟先帝或者太上皇有關係可以說是現任皇帝的長輩!要不要行禮就看現任皇帝尊不尊重她了!自古以來皇帝都是九五至尊無上的存在

後宮嬪妃們見到王爺時要不要行禮?

11樓:中二的動漫患者

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行禮的規格,但是可以根據輿服等的品級加以推測,不過不同的朝代卻有所不同。

隋唐:太子妃》皇妃≈親王妃≈公主》郡王妃

宋:太子妃》皇妃》親王妃≈公主》郡王妃

明:太子妃≈貴妃、妃》親王妃≈公主》郡王妃

清:皇貴妃》貴妃》妃》親王妃≈公主》郡王妃

由此可以推出後宮嬪妃們見到王爺時是不用行禮的。

幾個說明:

1、唐宋以前,貴妃雖然在名號上是四妃之首,但是在品級上四妃是相等的。明朝的時候,貴妃開始位於眾妃之上,萬曆的時候又在貴妃之上設定了皇貴妃。清朝很明確地將皇貴妃、貴妃、妃分為三個品級。

2、按照唐制,四妃與親王妃、公主品級相同,都是正一品,她們之間的待遇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可以再分高低的,不過搞不清楚就姑且算大致相等了。

3、 宋朝的親王正妻一般都封為「某國夫人」,其待遇可能低於皇妃。

4、明朝的看描述,太子妃好像和皇妃差不多,不過上面有復原明皇室禮服的,好像太子妃比皇妃的規格還是要高一些。

5、清朝隻立過一任太子和一任太子妃,所以無從比較太子妃和皇妃的品級高低。

6、封建社會男女有別,親王和皇妃之間的地位高低不好比較。比如按照唐制,親王和皇妃、公主一樣都是正一品,但是由於男尊女卑,親王的待遇比如封地要明顯高於公主,而皇妃沒有封地,男女輿服又不相同,就無從比較了。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哪一朝,親王地位一定低於太子妃,所以當明清以後太子妃地位逐漸等於甚至有可能低於皇妃之後,那麼親王自然也就低於皇妃了。

7、總的來說,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實際上也就是皇帝個人的權威在不斷加重,所以雖然是皇帝的妾,但皇妃的地位在不斷上升,相應的,太子妃和親王妃、公主的地位則在下降。

12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王爺行禮,古代帝王妃子地位很高,只需向皇帝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行禮,連見到太子也不用行禮【求採納】

13樓:匿名使用者

看級別,拿清朝舉例,什麼答應常在的,見了還沒封爵的平頭阿哥還要行禮,別說親王郡王了。而那些貴妃妃位,好歹也算是皇帝的側室,還是要行禮的,不過大禮是不可能的

14樓:

王爺對後宮的嬪妃是不用請安的,碰面了也只是:臣**見過皇后娘娘,是見過不是請安

15樓:斯舞魅

不要,王爺要向妃子行禮

求唐朝的宮規哪些人要向皇后請安見了皇帝要說什麼?萬歲嗎

唐代建立後秉承的是 隋制 到了武則天時代改 五部 工 禮 刑 兵 尚 為鳳台。翰林院為蘭臺。後宮設一後三妃五嬪七婕九妤,十二昭儀二十四修容四十八才人。等等古人不曾見今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那個年代的情景我們是無法看到的。只能從歷史文獻當中去仔細發現了。只是據我所知。皇帝來到後宮時。後宮的人不用行三叩九...

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死的時候,為什麼沒有讓孝莊文,孝端文兩個皇后殉葬

殉葬一般是讓品級較低的妃子去。而且在封建社會的後期這種習俗已經不常見,康熙皇帝是還下令不讓殉葬了。所以種情況是完全不存在的 殉葬是皇帝或第一統治者 如慈禧這種擁有實際統治權的人 死之前要求,但是這不是國家律法規定的。殉葬這種事,我覺得兩種可能,一是皇帝防止外戚專權,後宮作大,要殉掉某個妃子,或者新任...

唐宋朝的皇帝皇冠和秦漢朝的皇冠一樣嗎

不一樣,皇冠又叫帝冕,秦漢兩代與秦以前各代帝王所戴用。據隋,唐,五代,宋,元,明歷代禮儀典所載,多在典祀大禮時戴用。皇帝的旒最多,定為十二旒,東周列國的諸侯王公也有戴用,帶起旒不能超過十二,有九條,七條,五條之分。帝冕的形制據 三禮圖 圖說 冕板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覆,元表朱裡 元即黑 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