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八大發飾是哪八大呢

2021-12-19 17:10:23 字數 6116 閱讀 6491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女子髮飾多種多樣, 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華盛、發鈿、扁方、梳篦等,並不是只有八大發飾。

【笄】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它的作用除了固定髮髻和發冠之外,還有禮儀上的用途。

笄有骨笄、玉笄、陶笄、蚌笄等,它的形狀有椎形、丁字形、圓柱形等,有的在頂部鑲嵌骨珠,有的刻有花紋,商代還有銅笄。

周代男女都用笄,其中男子固定冠帽的笄叫「衡笄」。

【簪】簪是用來挽髮髻或插在髮髻上做裝飾,簪骨一般為單股。簪除了做髮飾之外,古時候亦可用作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日暮秋雲陰,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

簪是笄發展而來,在簪頭上加以紋飾,形有鳥獸、花草、蟲魚等,並鑲有金、銀、玉、珍珠、寶石等。

【釵】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者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髮髻上。古代也稱女子為「裙釵」或「金釵」。簪和釵的區別在於,簪是單股的針,而釵是雙股或多股。

【扁方】

扁方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隻二寸。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

這種珍貴的翡翠製作的扁方,戴時貫穿橫扁簪的髮簪中,那翠綠色的玉色與漆黑的頭髮,強烈的對比色調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梳篦】

篦梳,又稱櫛,是我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云:"櫛,梳篦之總名也"。

《說文。木部》:「梳,所以理髮也。

」又「櫛」,梳比之總名也。」段玉裁注:「疏者為梳,密者為比。

」唐羅隱《白角篦》詩:「白似瓊瑤滑似苔,隨梳伴鏡拂塵埃。」宋陶谷《清異錄》洛陽少年崔瑜卿,多貲,喜遊冶,嘗為娼女玉潤子造綠象外五色梳,費錢近二十萬。

」古人興蓄長髮,梳篦為每日梳理頭髮的必備之物。梳子齒距疏鬆一些,用於頭髮的梳理;篦子的齒距的密,用來篳去發間的汙垢,保持頭髮清潔,不長寄生蟲,使人煥發容光。梳篦還可以刺激頭皮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並能插於發間作首飾。

【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釋名·釋首飾》:

「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 顏師古 注:

「勝,婦人首飾也; 漢 代謂之華勝。」 南朝 樑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華勝義為華麗的首飾,華麗的頭飾。西遊記一段描寫王母形象中提到:戴華勝,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

寶蓋沓映,羽摻蔭庭。軒砌之下,植以白環之樹,丹剛之林,空青萬條,瑤幹千尋,無風而神籟自韻,琅琅然皆九奏八會之音也。神州在崑崙之東南,故爾雅雲:

" 西王母目下是矣。 " 又云: " 王母蓬髮,戴華勝。

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朵子】

首飾名。 插於鬢髮處的小釵。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

「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當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羅為之,插五色通草蘇朵子,披淺黃藂羅衫把雲母小扇子,靸蹲鳳頭履以侍從。」清方以智《通雅·衣服》:「朵子,首飾也。

《古今注》言冠子起於始皇,今妃嬪戴芙蓉冠,插五色通草蘇朵子,即華錜鈿釵之類也。」

【抹額】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為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抹額最早為北方少數民族所創的避寒之物,《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

」亦稱「抹頭」,束在額上的巾。《新唐書·婁師德傳》:「戴紅抹額。

」《席上腐談》:「以綃縛其頭,即今之抹額也。」在宋代的儀衛中,如教官服襆頭紅繡抹額,招箭班的皆長腳襆頭,紫繡抹額,,就是用紅紫等色的紗絹,裹在頭上的抹額。

【步搖】

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釋名。釋首飾》:

「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後漢書。輿服志下》:

「步搖以**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宋謝逸 《蝶戀花》詞:

「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顏。」

【步搖冠】

《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蟬衣,曲裾後垂交輸,冠禪纚步搖冠,飛翮之纓。」《晉書·慕容廆載記》:

「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間訛,遂為慕容焉。

」【巾幗】

巾幗是古人使用的一種首飾,寬大似冠,高聳顯眼,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緊裹一層彩色長巾而成。這種冠飾,戴在頭上,罩住前額,圍在髮際,兩側垂帶,結在項中,勒於後腦。既不是於髮式,也不同於裹巾,而且可以隨時取下(如脫帽),也可隨時戴上(只需繫緊側帶)。

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

2樓:鹿狼龍船

古代髮飾的起源既有來自於勞動、禦寒遮羞、裝飾悅目,也有來自於模仿和感測等因素,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思維基礎。它的內容包括許多,有簪、簪花,釵、梳釵、步搖、篦、金鈿、銀鈿等,在唐代後還出現了冠,其中最古老的是梳飾。

3樓:鑫鑫紫

美麗的古代女性發飾

4樓:毛小貓

簪.釵.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櫛

生產勞動,民間文學,人生禮儀都屬於什麼範疇?

5樓:西嶺杉杉

這個是人們禮儀的一種文化,廣泛存在於這個社會之中。

6樓:弟弟行為呵

生產勞動,民間文學,人生禮儀都屬於人們一生要學習的

7樓:胡洛杯

生產勞動,民間文學,人生禮儀都屬於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一個禮儀大國的內涵之所在

8樓:小姐姐獅子座

大範圍來說,其實都是風俗文化的產物

9樓:檸檬我超能

生產勞動屬於生產民俗,民間文學屬於民間藝術民俗,而人生禮儀屬於禮儀民俗

10樓:水神

生產勞動,民間文學,人生禮儀都屬於民俗的一部分。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禮儀都是人們要用到的,都屬於一種文化習俗。

12樓:爵士卡小孩

這三樣都屬於人類活動留下的產物,是一一從屬關係範疇

13樓:必嗆蹲悔倉誠鞍

民俗是深藏在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裡中的基本力量

關於文明禮儀的文學作品

14樓:匿名使用者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

「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遊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

「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著張良說:

「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裡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

「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裡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

「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

「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

」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

」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

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裡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

」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

「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

「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中國八大奇蹟是哪,中國八大奇蹟是哪八個?

中國的八大跡有 北方萬里長城 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 北京圓明園 河南紅旗渠 隨州曾侯乙編鐘 湖南馬王堆漢墓 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 福建客家土樓。1 北方萬里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 20,當時...

世界八大奇蹟是哪八大啊,世界八大奇蹟是哪八大

世界八大奇蹟 之一埃及吉札金字塔 世界八大奇蹟之二宙斯神像 世界八大奇蹟專之三阿耳 屬忒彌斯神廟 世界八大奇蹟之四摩索拉斯陵墓 世界八大奇蹟之五亞歷山大燈塔 世界八大奇蹟之六巴比倫空中花園 世界八大奇蹟之七羅德港巨人雕像 世界八大奇蹟之八萬里長城 世界八大奇蹟有埃及胡夫金字塔 巴比倫空中花園 阿爾忒...

世界八大奇蹟是哪世界八大奇蹟是哪八個??

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埃及吉札金字塔 世界八大奇蹟之二宙斯神像 世界八大奇蹟之三阿耳忒彌斯神廟 世界八大奇蹟之四摩索拉斯陵墓 世界八大奇蹟之五亞歷山大燈塔 世界八大奇蹟之六巴比倫空中花園 世界八大奇蹟之七羅德港巨人雕像 世界八大奇蹟之八兵馬俑 1 吉札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王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