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2021-05-13 08:02:31 字數 5109 閱讀 1904

1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後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並且是作為可感世界的根據存在的。

本體論就是**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據的。

但是《易經》:這裡不具有本體論這個解釋意思。因為中國文化自古只有宇宙生成論的事實,而無本體論,到了隋唐時道家迴應並且否定「貴無崇有」論的玄學家和佛教「非有非無」論,而建立「妙本」論即本體論。

現在哲學家都是喻指本體論。

智海踏浪

出自《易傳"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指萬物有形象之前而言,「恆道」在形之上;「形而下」則是指萬物有形象之後而言,「可道之道」在形之下。

「有生於無」(或「自無極而為太極」)則是指「有形生於無形」而言,所謂的「無」是指「無有」,並非「無無」。《繫辭》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此說似有多重涵義。合一陰一陽而言(或謂「無陰無陽」),則為「形而上之道」,合二為一,則為「大一」(大一則是「形而上之道」的別名);分一陰、一陽而言則為「形而下之道」(器之道),陽為「乾道」;陰為「坤道」,又本「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之說,則一陰一陽又為「天之道」。萬物皆有陰陽,故亦有萬物之道。

我國古代作為哲學概念的「道」,是對「陰陽」、「五行」這些哲學物件在性質上有所斷定的邏輯概括。 「道」論,是有關宇宙論的學問,而這一學問是由逆向歸納而得來的。人們以所能見到的萬物向上推斷:

萬物的本源出於「五行」(「五行」是地處北溫帶的中國古代獨有的哲學概念,「分土王四季」,春木、夏火、秋金、冬水,而土為「中和之氣」),「五行」出於「陰陽」,而「陰陽」則出於「道」。「道」為一,「陰陽」為二,「五行」為三,「萬物」為萬,於是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這一學說的本質不同於三代以前的「天命論」。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論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然界自組織運動之上的,以自組織運動為宇宙發生乃至萬物化生的根本動力。這種自組織的動力完全來自於「道」。從宇宙萬有的構成上說,「道」為「有物混成」的實體;從宇宙萬有的發生上說,「道」為最高本源;從宇宙萬有的變化上說,「道」為總的法則。

知心小語

從詞源學上來理解,"形而上學"名稱來自於西方的"metaphysics",源自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所著的一本書——《形而上學》。這個詞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因為這個詞是亞歷士多德的一本書的名字,是在他寫完《物理學》之後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後」,所以,「形而上學」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也就是「後物理學」。

因為物理學研究的物件是實在的,具體的,是有形的實體,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東西,是脫離實體的意識方面的範疇。所以,「形而上學」就是脫離實物而學問。那麼,抽象的,脫離實物的學問,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

所以,「形而上學」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學」。

通常認為,「形而上」即指無形之道(抽象道理、規律),「形而下」即指有形之器(具體器具、事物)。例如孔穎達《周易正義》講:「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

」這樣說來,科學研究的是有形的東西,而哲學研究的則是無形的東西。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科學同樣要研究無形的東西,哲學同樣要研究有形的東西。這種理解,就是把「形而上」理解為「形之上」,把「形而下」理解為「形之下」。

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而」字沒有「之」字的意思,而是 「然而」(這樣、而後)的意思。這個「而」字是個關鍵。這裡「形」是中介,形上、形下都要從「形」開始,由有形而至於無形,亦即由具體(事物)而至於抽象(道理),科學、哲學莫不如此。

2樓:玄易命理學院

八卦之中,乾坤相對,震與巽相對,離與坎相對,兌與艮相對,八卦對待成列,舉凡天地間兩兩相重,成為六位的卦,以應事實的需要,因而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都在其中了。陰陽兩爻,遞相推移,宇宙間的千變萬化

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

4樓:曾小妞

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來指從具體到抽象的、以實證分析為主的研究思路.

5樓:趙庚白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哲學術語無關

現有關資料普遍都將《周易·繫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提出來單獨翻譯,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解讀古文最忌斷章取義,這句系詞是《系詞上》最後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並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與上文成因果關係,前因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後果是「聖人立象以盡意,」進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實際這裡的「形」古通「型」。是模型。是「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導」。是「引導」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為「發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視」之意。(詳見註釋。)

連起來大意是說:由於一種專著不可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記載下來,因此作者決定用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去闡述他所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能受到崇尚是因為他們能起到引導作用,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人或事物重視。

由此可以看出:《易經·系詞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與現代的哲學術語根本沒有半點關係。

現將這段系詞簡要翻譯如下:

【原文】子曰:「書⑴不盡⑵言⑶,言不盡意⑷。」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⑸象⑹以⑺盡⑻意,設⑼卦⑽以盡情⑾偽⑿,繫辭焉以盡其言。……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謂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謂之器⒇,……。

【譯文】老師說:「某一種專著不可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記載下來,因此記載下來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達的全部內容。」既然如此編纂《易經》的聖人所要表達的內容難道就不能夠完全看到了嗎?

老師說:「編纂《易經》的聖人決定用值得效仿的人或事物去最大限度地闡述他所要表達的內容,創立了佔測用的一套預定符號用來最大限度地體現事情的來龍去脈變化,與佔測符號聯綴在一起的文辭用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他的主張。……所以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能受到崇尚是因為他們能起到引導作用,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人或事物重視……。

註釋:⑴「書」特指某一種專著,如佔兆書、曆書等。《尚書·金縢》:「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並是吉。」

⑵「盡」統括某個範圍的全部,相當於「都」。《尚書·盤庚上》:「重我民,無盡劉。」

⑶「言」記載。《左傳·隱公元年》:「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⑸「立」確定;決定。《後漢書·郎顗傳》:「恭陵火災,主名未立。」

⑹「象」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易經·系詞上》:「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形:通「型」。模型。

模:仿效,效法。型:

楷模(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榜樣。)。)

⑺「以」連詞。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去」「用來」「目的在於」等。《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⑻「盡」力求達到最大限度。《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⑼「設」創立,建立,開創。《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之所設。」注:「設,施也。」

⑽「卦」佔測用的一套預定符號。《說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⑾「情」實情,情況(指事情的來龍去脈)。《史記·高祖本紀》:「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⑿「偽」通「訛」。改變;變化。《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若青蠅之偽質兮, 晉驪姬之反情。」

⒀「形」《漢語大字典》通「型」。模型。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模:

仿效,效法。班固《漢武帝內傳》:「徹書之金簡,以身模之焉。

」;型:楷模(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榜樣。)。

《詩·大雅·蕩》:「雖無老**,尚有典型。」)

《漢書·王莽傳上》:「儀形虞、周之盛。」 《潛夫論·德化》:

「儀形文王,萬邦作孚。」

⒁「而」能,能夠。《尚書·周書·呂刑》:「獄成而孚,輸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詩經·魏風·陟岵》:「上慎旃哉!」《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⒃「謂」通「為」。因為。《列子》:「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這個,這樣的,這種。《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⒅「道」後作「導」。引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⒆「下」發表,宣告。《戰國策·齊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⒇「器」重視。《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器之。」《後漢書》:「朝廷器之。」

《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6樓:yzwb我愛我家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易經·繫辭》。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東西的「形而下」 對稱。用來說明「道」 (形而上)與 「器」(形而下) 的關係,即法則、規律、道理和器物的關係。

形而上者謂之道,(道,抽象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路有寬度之規、坡度之律。)

形而下者謂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載體。)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哲學範疇: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巨集觀範疇,用抽象(感性)思維,形而上者道理,起於學,行於理,止於道,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是物質方面的微觀範疇,用具體(理性)思維,形而下者器物,起於教,行於法,止於術,故有形而下者謂之器。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是什麼意思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此句出自 李白 春夜宴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

女友主動給我看追求者發給她的簡訊,是什麼意思

她想讓你吃醋 你可以表現一下警惕,這樣女朋友會很開心 如果 他是認真的話 是想讓你知道 他有人追 叫你 多陪他不要不管他小心 哪天和你說拜拜 如果是沒有想那麼多 可能只是單純的想炫耀一下 看,我有人追你木有吧 女朋友揹著我去見她的追求者,這種行為是什麼意思?第一次是我送她回家之後隔了一會兒給她打 想...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是什麼意思

釋義 指事字,就是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認識大體,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意義所在的字。出處 漢 許慎 說文解字 原文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 下 是也。翻譯 周禮 規定八歲的士族子弟進入初等學館學習,學官教育他們,先教 六書 六書 的名稱,第一叫指事,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