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學數學,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數學

2021-05-02 18:32:31 字數 5271 閱讀 7885

1樓:

有這樣一個傳說,一次,數學家歐基裡德教一個學生學習某個定理。結束後這個年輕人問歐基裡德,他學了能得到什麼好處。歐基裡德叫過一個奴隸,對他說:

「給他3個奧波爾,他說他學了東西要得到好處。」在數學還非常哲學化的古希臘,**世界的本原、萬物之道,而要得到什麼「好處」,受到鄙視是可以理解的。這就像另一個故事:

在巴黎的一個酒吧裡,一個姑娘問她的情人遲到的原因,那年輕人說他在趕做一道數學題,姑娘搖著腦袋,不解地問:「我真不明白,你花那麼多時間搞數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啊?」那年輕人長久地看著她,然後說:

「寶貝兒,那麼愛情,到底有什麼用啊?」

由經驗構成的分散的知識,顯然沒有成體系的知識可信,我們歷來都對知識的體系更有信任感。例如牛頓的力學體系,可以精確地計算物體的運動,即使推測1億年的日食也幾乎絲毫不差;達爾文以物種進化和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把整個生物世界統括為一個有序的、有機的系統,使得我們知道不同物種之間的關係。

但是,即使是經典的知識體系,也不足以始終承載我們的全部信任,因為新的經驗、新的研究會調整、更新舊的知識體系,新理論會替代舊理論。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出現,使得牛頓的力學體系成為一種更廣泛理論中的特例;基因學說的發展和化石證據的積累,使得達爾文進化論中漸變的思想受到挑戰,這樣的事例充滿了整個科學發展的歷史,讓我們不時用懷疑的眼光打量一下那些彷彿無懈可擊的知識體系,對它們心存警惕。

不過,在人們追求確定性、可靠性的時候,還有一塊安寧的綠洲,那就是數學。數學是我們最可信賴的科學,什麼東西一經數學的證明,便板上釘釘,確鑿無疑。另外,新的數學理論開拓新的領域,可以包容但不會否定已有的理論。

數學是惟一一門新理論不推翻舊理論的科學,這也是數學值得信賴的明證。

2樓:匿名使用者

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離不開數學。鬧鐘每天叫我們起床,不同號碼汽車帶著我們上學,上課前老師會點清我們的人數,每節課有40分鐘,買塊糖要1塊5等等,全都和數學密不可分,也許你會覺得它微不足道,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沒有了它,生活將會失去了秩序,一片混亂。首先,沒有了時間的計算,我們都無法按時上學下課,沒有了不同面額的貨幣和**,買東西就要像原始社會的人用東西交換,坐車時更是容易上錯車,一切都亂了套。

其實這只是最基本的數學,像火箭升空之前的精密計算,開山修道放炸藥的份量,如果安排時間才能使工作效率最高,更深奧的數學還等著你和我去學習和實踐,更多有趣的數字等著我們去認識和使用呢!所以我要學數學,更要學好數學!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學了數學就知道了,用額外加分,就會輕鬆地獲得一篇滿意的文章!

省出好多時間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也會換成一分收穫……

4樓:confused嘿嘿

數學好的話 當會計 當學生的話主要還是為了應付考試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數學?

5樓:快樂無限

的確,在數學中有一部分的內容看起來比沒有太多的聯絡,像三角函式、數列、向量、等等。但是即便如此為什麼很多的國家仍然設立數學學科,而且還是必修課

那麼為什麼我們國家對數學如此的重視?從中國的數學歷史中可以瞭解到。

縱觀中國數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傳承古今。不難發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數學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學科。現如今更是篩選人才的一門學科,無論是從小學到高考,甚至在各大招聘企業的筆試中也都會有所涉及。

中國數學起源於上古至西漢末期,中國數學的全盛時期是隋中葉至元后期。接下來在元后期至清中期,中國數學的發展緩慢。就在中國數學發展緩慢的時候,西方數學已大跨步超前,於是在中國數學發展史上出現了一箇中西數學發展的合流期,這一時期約為公元2023年~2023年之間。

近代數學的開端主要集中在公元2023年~2023年這一時期。

我們不難發現在生活的日常中,數學的運用是如此的普遍,比如九九乘法表,我們從小就熟爛於心,在我們平時購物、算賬的時候,可用性極大;統計學、概率學、以及三角函式在我們很多的領域都有著不可代替的用途。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其他的學科來說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數學從科學研究到我們日常運用;都扮演著不可代替的角色,在經濟金融、計算機等學科更是尤其重要。

數學的應用

1:數學是一門運算工具

我們從兒時就開始接觸數學,應用數學,很多學科都是基於數學發展的。比如物理、化學、以後大家選擇的專業也都會和數學多少有關係的。

2:數學的思維鍛鍊

眾所周知數學是嚴謹的,有著很強的邏輯性。學習數學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養成嚴謹思考的習慣。這對一個人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都起著重要的的作用。

3:時代應用的需要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今的社會,數學都是如此的重要。從張衡、劉徽、祖沖之、梅文鼎、到華羅庚、陳建功、林家翹;數學在當前的時代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改變了大局。

數學改變了我們思考方式

日本數學家米山國藏說:「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過兩年就可以忘了。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思路、研究方法和著眼點等,這些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生受益」

是的!在現實的生活中也許我們不能隨時隨地的運用三角函式、數列等比、空間向量;但是數學的思維方式會一直的伴隨你的左右,數學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如何思考。

中國數學發展史

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史中,我們的數學思想一直是領先多年,以下是我國數學歷史發展的事蹟。

(1)十進位制記數法和零的採用。源於春秋時代,早於第二發明者印度1000多年。

(2)二進位制思想起源。源於《周易》中的八卦法,早於第二發明者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公元1646~1716)2000多年。

(3)幾何思想起源。源於戰國時期墨翟的《墨經》,早於第二發明者歐幾里德(公元前330~前275)100多年。

(4)勾股定理(商高定理)。發明者商高(西周人),早於第二發明者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550多年。

(5)幻方。我國最早記載幻方法的是春秋時代的《論語》和《書經》,而在國外,幻方的出現在公元2世紀,我國早於國外600多年。

(6)分數運演算法則和小數。中國完整的分數運演算法則出現在《九章算術》中,它的傳本至遲在公元1世紀已出現。印度在公元7世紀才出現了同樣的法則,並被認為是此法的「鼻祖」。

我國早於印度500多年。

中國運用最小公倍數的時間則早於西方2023年。運用小數的時間,早於西方1100多年。

(7)負數的發現。這個發現最早見於《九章算術》,這一發現早於印度600多年,早於西方1600多年。

(8)盈不是術。又名雙假位法。最早見於《九章算術》中的第七章。在世界上,直到13世紀,才在歐洲出現了同樣的方法,比中國晚了1200多年。

(9)方程術。最早出現於《九章算術》中,其中解聯立一次方程組方法,早於印度600多年,早於歐洲1500多年。在用矩陣排列法解線性方程組方面,我國要比世界其他國家早1800多年。

(10)最精確的圓周率「祖率」。早於世界其他國家1000多年。

(11)等積原理。又名「祖?」原理。保持世界紀錄1100多年。

(12)二次內插法。隋朝天文學家劉焯最早發明,早於「世界亞軍」牛頓(公元1642~1727)1000多年。

(13)增乘開方法。在現代數學中又名「霍納法」。我國宋代數學家賈憲最早發明於11世紀,比英國數學家霍納(公元1786~1837)提出的時間早800年左右。

(14)楊輝三角。實際上是一個二項式係數表。它本是賈憲創造的,見於他著作《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中,後此書流失,南宋人楊輝在他的《詳解九章演算法》中又編此表,故名「楊輝三角」。

在世界上除了中國的賈憲、楊輝,第二個發明者是法國的數學家帕斯卡(公元1623~1662),他的發明時間是2023年,比賈憲晚了近600年。

(15)中國剩餘定理。實際上就是解聯立一次同餘式的方法。這個方法最早見於《孫子算經》,2023年德國數學家高斯(公元1777~1855)在《算術**》中提出這一解法,西方人以為這個方法是世界第一,稱之為「高斯定理」,但後來發現,它比中國晚1500多年,因此為其正名為「中國剩餘定理」。

(16)數字高次方程方法,又名「天元術」。金元年間,我國數學家李冶發明設未知數的方程法,並巧妙地把它表達在籌算中。這個方法早於世界其他國家300年以上,為以後出現的多元高次方程解法打下很好的基礎。

(17)招差術。也就是高階等差級數求和方法。從北宋起中國就有不少數學家研究這個問題,到了元代,朱世傑首先發明瞭招差術,使這一總是得以解決。

世界上,比朱世傑晚近400年之後,牛頓才獲得了同樣的公式。

所以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

更是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

思考能力

所以請大家認真對待數學

它將會是會伴隨你的一生

6樓:

數學是基礎學科

是一門運算工具

小到幾何測量

大道航空航天,都要用到數學

同時,數學的邏輯思維

改變了我們思考方式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在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比如數學),其實我們最後真正得到的是兩個層面的東西。 第一個層面是這個學科非常具體的內容,比如數學公式、解題技巧。這類東西通常可以被寫在教科書上,也容易用語言描述出來,我們可以稱之為「顯性知識」。

第二個層面是在學習這個學科的過程中帶給我們的影響或者順帶學到的一些思維方式、思維習慣或者其他一些微妙而隱晦的東西。這類東西一般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甚至很多人在掌握這些知識、習慣之後,自己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學會了」它們。這類知識,我們一般可以稱之為「隱性知識」。

比如,在科學史上,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一句「萬物源於水」被認為是早期科學誕生的重要標誌之一。但是我們知道萬物源於水這句話實際上在科學上並不正確。那為什麼他的話還會流傳至今呢?

原因在於,雖然這句話在顯性知識層面上不正確,然而這句話背後卻隱含著這樣一種思維邏輯:即人類第一次對世界的規律的問題做了從自然自身尋找答案的嘗試,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託付於超自然力的原因,這一點正是科學的核心思想之一。而這個隱性知識實際上對當時認可這句話的人們起的作用遠比其顯性知識來得作用要大。

雖然這句話本身是錯的,確使接受這句話的人在以後的問題中會更傾向於使用非神祕主義的方法來認識這個世界,科學也由此逐漸在人類文明中誕生。 由此可見,顯性知識的運用往往是有條件、有範圍的,而隱性知識雖然不容易被發現和察覺,但其作用和影響卻可以作用於人的一生、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 回到你的問題,數學本身給我們帶來的顯性知識可能對於大多數不從事理工專業技術工作的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直接作用。

就像韓寒曾經說的那樣,我們生活中用到的數學估計到小學三年級就已經夠用了。然而在之後我們多年來學習的數學,實際上塑造了我們一種理性的、條理的、系統化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們解決自己一生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慎密的思考、分類的思想、排序的思想等。很多東西其實都帶有學習數學這個過程產生的影響,只是由於其作用方式非常隱晦,也不容易被追溯其源頭,我們平時不容易注意到罷了。 因此對於平時工作不使用數學的人來說,真正學到,有益的的是那些**而非顯性知識,而正是這些**知識將極大地影響我們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關鍵的抉擇。

為什麼要學數學,我為什麼要學數學

數學可能對我們絕大多數人看似沒用,但是卻跟我們息息相關。比如現如今的電子電路,航空,空間探索 軍事 程式設計,計算機制造,網路技術 建築 汽車 城市規劃 醫學等,生活的每個部分,都涉及到數學。甚至藝術中提及的 分割線,也與數學相關。數學對人類的貢獻可以和語言相提並論,沒有語言,人類不會有今天,如果沒...

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我們要學英語?

什麼時候可以不學英語了?老師給出時間段 英語是全國通用語言呀,學好它為你以後的路可以打好基礎的,要是你出國留學就更好了 英語雖然不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但絕對是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因此,如果你想去國外轉轉的話,最好的當然是使用英語了而且,世界上大多數產品多數來自歐美,就比如說一些大型機床,他的說...

為什麼數學?為什麼要學數學

為什麼要學數學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即便是你不感興趣,也必須去做。不要低估了數學的用處。數學是理工科必須的基礎。很多學生看到大學專業對數學要求不高,就馬上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在高中時認為數學是最難的,而且是最看不清應用或就業前景的。但是,許多理工科都是建立在數學的基礎之上。例如 要想紮實地學好計算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