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雨後池上》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2021-04-26 06:39:41 字數 3768 閱讀 5493

1樓:匿名使用者

詩的前兩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雨後後池水平靜、明淨(清澈)的狀態。

2樓:匿名使用者

形象生動的寫出了雨後池水的清澈。

3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的比喻的修辭手法

雨後池上詩的前兩句使用的比喻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4樓:月照星空

雨後池上詩的前兩句使用的比喻修辭手法是借時間和空間來寫景的。「一雨」二字,是統率全詩的關鍵。因為以下三句所寫的自然景象。

都因這「一雨」才得以出現的。因為「平」只能狀其形而不能顯其色。所以續以「淡磨」、「明鏡」,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來了。

其作用不只是為了使寫法上有所變化,更是為了讓人對下兩句所寫的風起荷響的動景有精神上的準備。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鏡照簷楹。

一場大雨過後池塘裡漲滿了水,非常平靜,好像蘸水輕輕磨光的鏡子照映著岸邊房屋的倒影。

古詩詞常用修辭手法?

5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詞中的常見修

辭手法詩歌鑑賞題中考查的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襯托、對偶、頂真、雙關、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另一事物,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較喻等。運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徵,使表達更加生動鮮明,化深奧抽象為淺顯具體。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劉攽《雨後池上》),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簷和楹柱,以此表現了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二、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運用擬人可以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生動。如「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寫出了詩**放遇赦的高興心情。「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

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趙善慶《[中呂]山坡羊•燕子》),詩人把燕子趨熱避寒想象成搬運寒熱,讓燕子帶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詩人怕花睡去,所以點燃蠟燭來照,以花比人,極富雅趣。

三、誇張。

誇張就是為達到某種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運用誇張,可以揭示本質,烘托氣氛,增強聯想。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四、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從軍行》),詩人擷取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琵琶儘可以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感情內容,所以說「新」與「舊」的對比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徐蘭《出關》),詩人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對比鮮明。「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五、襯托。

襯托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的修辭。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反襯一般又包括動襯靜、聲襯寂、樂襯哀。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李白《聽蜀僧浚彈琴》),第四聯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和詩人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襯托了琴聲的魅力。

「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蘇軾《阮郎歸•初夏》),尾句以棋聲襯托了周圍環境的幽靜閒雅。「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陳維崧《醉落魄•詠鷹》),詩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襯托了鷹的形象。

六、頂真。

就是用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的開頭的詞語的修辭。頂真的作用是迴環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

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蛩;泣寒蛩,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馬致遠《漢宮秋》),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合。

頂真具有迴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七、雙關。

就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的修辭,有諧音雙關和語意雙關兩種。如「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涼」字意義雙關,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淒涼。詩人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覺,是把人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修辭。如「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郎士元《聽鄰家吹笙》),詩人用通感的修辭寫了尋訪不得之後的想象,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

各種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的作用

6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①生動形象地寫出……事物的……特點。

②議**中,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事物的……特點。

(擬人必須要模擬的人動作、神態、語言等。)

排比:①增強語氣語勢;

②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

④通過排比句寫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覆: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反覆強調的是被重複的詞語本身;排比強調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複的詞語。)

誇張:突出事物××的特徵,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對偶:①語言簡練工整;

②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

③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對比: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

反問:①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②引起讀者反思。

設問:①提出問題,引起讀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開頭或結尾,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③用在議**中,能使論證進一步深入,脈絡清晰。

引用:①說明文、記敘文:既形象地描繪了……,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

②議**:增強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反語: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注: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希望能幫助你

7樓:匿名使用者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另一事物,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較喻等。運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徵,使表達更加生動鮮明,化深奧抽象為淺顯具體。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劉攽《雨後池上》),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簷和楹柱,以此表現了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二、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運用擬人可以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生動。如「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寫出了詩**放遇赦的高興心情。「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

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趙善慶《[中呂]山坡羊

木蘭詩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木蘭詩中運用了哪些樣的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互文 當窗理bai雲鬢,對鏡 du貼花黃 將軍zhi 百戰死,壯士十dao 年歸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專 迷離東市買駿馬,西屬市 四句 復沓 問女 二句 女亦 二句 旦辭 八句 太長,懶得打了.頂真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排比 爺孃聞女來 ...

詩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詩句中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詩歌中主要修辭手法 比喻 使事物生動 形象 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擬人 把物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動作行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排比 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加強語...

山中訪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山中訪友》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山中訪友 課文題目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文章中運用了擬人 比喻 排比 反問的修辭手法。1 擬人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向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2 比喻 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3 擬人 排比 你好,清涼的山泉...